【播报】关注「起点读书」,获得515红包第一手消息,过年之后没抢过红包的同学们,这回可以一展身手了。
“这一天我翻看王充的《论衡》一书,读到其中‘天地不生,故不死,阴阳不生,故不死,夫有始者必有终,有终者必有死,唯天始终者,乃长生不死’时,突发萌想,王充认为物质不灭,是否能够现实中证明……”
沈括眉头一跳,王充的奇书《论衡》一书,他也读过,其中‘天地不生故不死……’其句沈括读到时只是心中一笑而已,并没有多想,可是——看着书中的提问,沈括不想也思索起来,随即摇头。
“天地不死,物质不灭,这怎么可能证明!”
沈括摇头,一个个读书的大佬也在思索,也在心中摇头,他们缓缓往下读。
“要弄明白物质是否不灭,其实很容易,只要我另设一天地,一个密封的天地即可,因此,我将大量空心菜置于一种特殊的玻璃容器中……”
“植物的生长需时较长,因此我又开始了另一些实验,我决定首先试验燃烧实验,为了这个实验,我准备了以下器具……”
“我称得的重量是十二斤,这个重量与蜡烛燃烧之前是一致的……”
“先前我已经说过,镁加热后重量不减反增,这一次我将镁放入密封的容器中进行加热,结果重量居然没有任何变化,可让人奇怪的是我打开密封容器后,重量反而增加……”
读着段海峰一个又一个实验,渐渐的无论是沈括,还是仙玉婷、程颐、司马光……一个个都感觉似乎有个答案呼之欲出。可是真要捅破那层膜却又感觉差了点什么。
事实上,后世镁的实验出来后,本身就是推翻了燃素说,可是依然很多人相信燃素说,直到一样东西出世——氧气。
恩格斯称真正发现氧气的人是拉瓦锡,可事实上。拉瓦锡之前普利斯特里和舍勒就发现了氧气,得到了氧气的一些性能,甚至唐朝时中国的马和在他的堪舆书《平龙认》中就揭示过空气和水里都有氧气的存在。
所以,后世将普利斯特里和舍勒称之为‘当真理碰到鼻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
“那一天,我翻到《平龙认》,此书提到空气中存在‘阴阳二气’,用火硝、青石等物质加热后就能产生阴气,水中也有阴气,它和阳气紧密结合在一起。很难分解……”
“我制得‘阴气’,为了弄懂这些阴气的性质,我做了以下实验……”
“小型封闭空间内,蜡烛只能燃烧一下便会熄灭,可是在充满阴气的封才空间内,蜡烛会燃烧得比正常更加明亮,而且持久,若是阴气恃续加入。蜡烛就会持续燃烧……”
“而阳气却是相反,阳气之中。老鼠会很快死去……”
仙玉婷脑袋轰的一下,眼睛里闪着光芒:“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她身旁一个个女子脸上浮起激动的红晕:“师父,找到了!”
“找到了答案!”
“秦公子给了你解答!!”
沈括呼吸急促,双眼暴出明亮如星辰般的光芒:“虽然秦兄弟没有给出答案,可是他这些实验。这些实验已经可以说明某些现象了!”
“好,好一个段海峰!”王安石笑声朗朗,“好一个阴阳二气,阴者使人活,使物燃烧。能发光发热,阳者使人死,无法使物燃,物质不灭,不灭呀!”
“天下万物,分为能与阴气产生化学反应者,及不可参加化学反应者。”司马光双眉飞舞,“做实验也是一门学问,这些实验一出,连成一个整体,一些答案便已经出现了,只是不知段公子和秦显豪会给出什么结论?”
“怪不得段海峰、秦显豪不认可燃素说,有了这后面的实验,燃素说漏洞太多。”程颐笑吟吟的,程养脸上也是兴奋,虽然书中还没提出一整套的理论,可是看书中现在的实验,就能够得出不少不错的结论了,比如说物质守恒,比如说阴气是燃烧的关键,可燃物在没有阴气情况下是不可燃的,天下任何生物,至少动物是需要在有阴气的情况下才能活。
《化学》一书中,段海峰的实验写到了这里,并没有再无穷无尽写下去,而是转到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开始对化学进行系统化的规律总结。
“我们汉字,讲究规则,树木名称者以‘木’字为偏旁,水以三点水为旁,而《化学》这一门学科,研究的是天地间的物质,这些物质,也有着各种性质,因此完全有必要对它实行一种简炼而规整的命名方式……”
“马和的阴阳气说,我并不认为妥当,空气中是否只含有阴阳二气,我们武者所需的灵气又是属于什么性质,一切尚未研究透彻,因此我决定对阴气,实行新的定义!”
“人的生命离不开阴气,阴气者滋养万物也,因而不如称之为‘养气’,养气性质属于气,按化学命名规则,因此称为‘氧气’……”
秦朝在《化学》一书中所写到的内容与后世正宗《化学》相比,原子,分子等等应该有的统统没有,可以说是连后世的初中化学都远远比不上,甚至有些化合物的概述根本就是错误的,可是放在这个时代,再粗浅的也能让人兴奋激动,更况且,秦朝的《化学》在大架构方向上有着许多新的内容。
而且集合了波义耳和拉瓦锡两大后世的化学开宗立派大宗师的书中内容,波义耳做为化学的真正开宗祖师,他的《怀疑派的化学家》一书是化学史上划时代的巨作。
而拉瓦锡是化学史上另一个超级巨匠,他发现了氧气,形成了化学史上的超级大革命,也因此后人公认是他将化学拉出燃素说的泥潭,带化学走上真正现代意义的正确科学道路。而他《化学基本论述》是与波义耳《怀疑派的化学家》同样重要的化学史上划时代巨作。
司马光、程颐、沈括、王安石……一个个读着这本集合了波义耳与拉瓦锡,小处有些错误,可大处绝对正确的书后面部分,完全陷入了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