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还没等魏征离开李密,李密自已就在偃师之战中输给了王世冲,赔光了瓦岗军的家底,只得带着残部降唐。
魏征也随着李密一起投降了唐军。
在李密降唐时,瓦岗寨的徐世勣尚在黎阳割据一方。魏征毛遂自荐前往黎阳招辅徐世纪。
作为唐军的代表,魏征给徐世勣分析了天下大势,认为徐世勣身处兵家必争之地,应尽快投奔明主。若是聚首一隅,只怕难得善终。
徐世勣听后,便决定归降李唐,成为了日后的唐朝元老重臣。
在徐世勣降唐后不久,窦建德就攻陷了黎阳,俘获了魏征等人。窦建德见魏征会写文章就任命他为起居舍人。
两年之后因为窦建兵败被擒,魏征也再次归降了唐朝。
唐朝太子李建成听说了魏征的才名之后,便请他担任太子洗马。
然而,没过几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的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
魏征身为东宫蜀官,平时没少劝李建成对付李世民,李世民便派人把魏征抓来,问他你为何要离间我们兄弟?
魏征非常直率的回答道:“太子若是听我的,就不会落到今日这个下场。”
李世民早就听说了魏征的才名,见他这样直言不讳,非但没有生气,反而为他封了个官,让他做自已的幕僚。
至此,魏征终于得到了重用。
李世民登基后,进封他为谏议大夫。负责规谏讽喻。
不过,魏征的才能可远远不止这些。
魏征性格耿直,有经国之才。李世民对他十分信任。
根据史书记载,魏征一生的谏诤有数十万言。涉及军事,文教,礼法等诸多方面,还主修了二十四史中的《隋书》。
对李世民的治国方针也做出了建议,对唐朝影响深远。
李世民出身关陇贵族,以武功起家。身边的元老勋臣有不少主张以严刑治国。而魏征则坚决反对。
隋朝二世而亡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不能再重蹈覆辙,应该以仁德的王道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亲眼见证了隋朝骤然灭亡的李世民,深切地体会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因此,他选择听取魏征的建议,以仁德的王道治理天下,同时肃清吏治,休养生息,完善律法,宽刑序典,为唐朝全胜打下了坚实基础。
可以说,魏征是缔造贞观之治的功臣之一,后世史书将他和唐太宗也视为千古君臣典范。
李世民本人也曾说过,当今忠诚正直的臣子,谁都比不了魏征。
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征去世,享年64岁。李世民非常伤心,下旨追封魏征为正一品司空,谥文贞,陪葬昭陵。
李世民哀痛的说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今,魏征去世,朕失去了一面镜子。
也许是魏征去世,让李世民开始怀念故人,感叹年华易老。在魏征去世的四月,李世民下旨建造凌烟阁,命大画家阎立本,绘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像,史称凌烟阁二四功臣。其中,魏征排名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