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也和前明的边军相等。
内镇骑兵,月饷二两,加黑豆一石,粮一石。
边军步兵,月饷二两,加粮一石。
边军骑兵,月饷三两,加黑豆一石,粮一石。
京营步兵,月饷三两,加粮一石。
京营骑兵,月饷四两,加黑豆一石,粮一石。
若有火器营配置,则火器兵与骑兵相等。
弓手地位,强于步兵,略低于火器兵,骑兵。
这使得大周的军费开销居高不下,每年的赋税总额中有七成左右要用在军队上。
如果遇到大战,这个比例还要更高一些,最高能近八成。
这就很恐怖了。
这也使得周军的基础战力都远在明军之上。
明军除了少数家丁外,大半的营兵就是炮灰。
就是一群流民,乞丐,罪犯集中起来,发根长枪或是粗制滥造的火铳,这就成了大明军人。
周军的底线要比明军高的多。
类似宋军。
宋军不能打,其实是很多原因造成的错觉。
宋太宗两次惨败是起因。
但当时的辽国正当盛时,宋军是在北方华北平原对辽军骑兵,以步兵为主对骑兵,基本上还能一路打到幽州附近,已经极为出色了。
不愧是五代打出来的精锐。
是赵二的水平不行,不是那支宋军不行。
后来的多次战事,也是朝堂准备不足,利益牵扯诸多原因失败。
到了北宋末,宋军在西边已经能压着西夏打。
最多再过二十年,西夏就得亡国。
北宋末,南宋初,宋军经历惨重教训,浴火重生。
不光是岳飞,韩世忠等中兴四将能打。
吴玠,杨可世,刘錡等人,俱是能率部击败南下金军,多次获得局部战场的胜利。
当时的金军,挟灭辽之威,论武力可是远在后来的女真八旗之上。
南宋末,宋军更是扛着极盛的蒙古打了几十年。
四川打成了无人区,钓鱼台堡打死了蒙哥大汗,襄阳历经多次围攻战火,始终屹立不倒……
论武功,最少在明中后期对比南宋,两者的表现天差地远。
这也足够说明,严明制度加厚饷和募兵制,远超过军户军府制和募兵夹杂的混乱制度。
所以不管军饷开销多贵,周军一直是用募兵制,而且军制严谨,且武勋拥有一定的实力,不至于被文官干预太多,管的束手束脚。
最少,训练,招募,日常管理,包括战场主导,这些都是武夫们自已的事,文官并不能干预。
大战也不会派文官为首,什么运筹之功,文官也抢不到。
文官最多是地方有总督,可以协调诸省协同作战,这也是内镇省份的事。
九边,平时是总兵官,节度使当家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