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自已的报纸给自已扬名。
服的人很多,不服的也不少。
天时人口论一出来……
大周神京再自负的书生也不敢说自已能写的出来。
甚至他们觉得……自已压根连想都想不到!
思路,逻辑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此外还得博闻强记!
要知道,这是科举为王的时代。
一切都得向八股文让步。
儒林外史中,范进连苏东坡是谁都不知道,这并非作者夸张,而是事实。
睡三更,起五更,朝夕不停的苦读,都是划定范围的书籍。
无非四书五经。
书经要背的滚瓜烂熟,倒背如流。
题目随便一出,就知出处。
后来干脆出现了截搭题,就是不同的书的一句话搭在一起。
还分有情搭,无情搭。
千奇百怪。
就是要在有限的书籍里,尽量加大考试的难度。
毕竟就那几本书。
背诵,讲读,然后开笔写八股。
到秀才,举人,进士,根本没有条件和能力学习四书五经外的东西。
官绅世家的子弟要好些,家中有不少藏书和有学识的长辈,多少会接触一些杂学。
普通人家,买书,拜师,不事生产,这已经是极大的负担了,哪有余钱去学习无用的杂学,看那些不进考试范围的闲书?
不知唐宗宋祖,不知唐宋八大家的所谓读书人,不仅有,而且大有人在。
这也是当时真正的智识之士最为忧虑和不满的地方。
大周神京的读书人,眼界不至于那么浅。
毕竟和信息不通畅,老师水平不够的乡镇乃至县城一级,大周京师聚集了太多的学问人。
一场普通的文会就能学到不少书本外的东西。
京城的读书人,平素是不太看的起外来者。
哪怕来的是秀才,举人,所谓名士。
在京师成名,才是真名士。
但到了此时,哪怕平时再有傲气,再自信到自负的京城读书人,在这个时候也是只有对贾芸无比敬服!
天文志,地理志,史书传记,各种杂学汇成自已的学问……
这要博闻强记到何种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