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高明的管理者,会让员工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管理者,会让员工们亲近他、赞美他;再次一等的管理者,会让员工们畏惧他;而最糟糕的管理者,则会让员工们瞧不起他。员工,是公司利益的创造者。因此,作为领导者,妥善的处理好与员工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R槐就蚶的感情投资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有爱兵如子的统帅,就会有尽心竭力的士兵效命疆场。作为上级,只有和下级搞好关系,赢得下级的拥戴,才能调动起下级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尽心尽力地工作。
中国有句话叫义薄云天,讲究情义是人性的一大弱点,中国人尤其如此。“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无一不是“感情效应”的结果。为官者大都深知其中的奥妙,不失时机地付出廉价的感情投资,对于拉拢和控制部下往往能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身居高位的大人物,会记得只见过一两次面的下属的名字,在电梯上或门口遇见时,点头微笑之余,叫出下属的名字,会令下属受宠若惊。富有人情味的上司必能获得下属的衷心拥戴。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掌权者对部下的一切感情投资,就是这样的。
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在担任魏军统帅时,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下层士兵的拥戴。当然,吴起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士兵在战场上为他卖命,多打胜仗。他的战功大了,爵禄自然也就高了。“一将成名万骨枯”嘛!
有一次,一个士兵身上长了个脓疮,作为一军统帅的吴起,竟然亲自用嘴为士兵吸吮脓血,全军上下无不感动,而这个士兵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时却哭了。有人奇怪地问道:“你的儿子不过是小小的兵卒,将军亲自为他吸脓疮,你为什么哭呢?你儿子能得到将军的厚爱,这是你家的福分哪!”这位母亲哭诉道:“这哪里是爱我的儿子呀,分明是让我儿子为他卖命。想当初吴将军也曾为孩子的父亲吸脓血,结果打仗时,他父亲格外卖力,冲锋在前,最终战死沙场。现在他又这样对待我的儿子,看来这孩子也活不长了!”
难道吴起真的仅仅是钟情于士兵,视兵如子吗?自然不是,他这么做的唯一目的是要让士兵在战场上为他卖命。作为上级,只有和下级搞好关系,赢得下级的拥戴,才能调动起下级的积极性,从而促使他们尽心尽力地工作。俗话说“将心比心”,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那么自己就要先那样对待别人,只有先付出爱和真情,才能收到一呼百应的效果。
公元742年,唐玄宗连下三道诏书,征召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白入京。李白这一年43岁,他毕生都向往着建功立业,以为这一回总可以大展鸿图了,于是,意气风发地来到了长安。唐玄宗在大明宫召见了他。
封建时代,皇帝召见大臣,气派是十分尊严的,他端坐御座之上,居高临下,而臣下则要一路小跑至他的膝下,行三跪九叩大礼,俯首称臣,而唐玄宗这一次召见李白,这一切森严的礼仪全都免除,他亲自坐着步辇前来迎接。当李白到来时,他从步辇上下来,大步迎了上去,迎入大殿之后,又以镶嵌着各种名贵宝石的食案盛了各种珍馐佳肴来招待李白,大概是怕所上的一道汤太热,会烫着李白,唐玄宗竟然御手亲自以汤匙调羹,赐给李白,并对他说:“卿是一个普通读书人,可你的大名居然传到我的耳中,若不是你有着超凡的诗才,怎么能做到这一点?”接着又赐他一匹天马驹,宫中的宴会,鸾驾巡游都让李白陪侍左右。
一个普通的诗人,无官无职,能够得到皇帝的召见、赐宴,已是非常的礼遇了,而降辇步迎、御手调羹,更是旷古的隆恩。虽然李白这一次来长安,在仕途上并没有多大发展,最后还被客客气气地赶出了长安,但唐玄宗的这一次接见,却在李白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使他终身引以为豪,至死都念念不忘。
一个人活在世上有的时候为了名可以舍利,可以忘生。掌握这一点,对于处理人情关系至关重要,无往不利。只要抠到人的尊严这块“骨头”,他便会践性发作,正所谓“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有一次,齐威王和魏惠王一起到野外打猎。魏惠王问:“齐国有宝贝吗?”齐威王答道:“没有。”魏惠王听后得意地说:“我的国家虽小,尚且有直径一寸大的珍珠,光照车前车后十二辆车,这样的珠子共有十颗,难道凭齐国如此大国,竟没有宝贝?”
齐威王别有意味地回答道:“我用以确定宝贝之标准与您不同。我有个大臣叫檀,派他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来犯,泅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都来朝拜我国。我有个大臣叫盼子,派他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东来黄河捕鱼。我有个官吏叫黔夫,派他守徐州,燕国人对着徐州的北门祭祀求福,赵国人对着徐州的西门祭祀求福,迁移而求从属齐国的有七千多户。我有个大臣叫种首,派他警备盗贼,做到了道不拾遗。这四个大臣,他们的光辉将光照千里,岂止十二辆车呢?”
这段话既是对魏惠王有力的回答,使他羞愧难言,同时更是对自己臣下的极好赞扬。正是通过诸如此类巧妙得当的赞扬,齐威王在笼络人心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使一大批诸如田忌、孙膑、淳于登等杰出人才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为其效劳。于是,齐国大治,出现了“坐朝廷之上,四国朝之”的局面。
在现代的人际交往中,这种做法仍然值得提倡。因为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需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与肯定,而你发自肺腑,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是对别人热情的关注、诚挚的友爱、慷慨的给予和由衷的承认,必然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和引发感激的心理效应,甚至他会把你当成知己,于是乎,出现类似“士为知己者死”的报效。我们中国人的尊严,常常就是面子问题,不给面子或没面子,经常会引起愤怒及冲突。许多人为了面子常做些“打肿脸充胖子”的事,结婚时往往一方面发布“一切从简”,一方面却倾家荡产地“敬治喜筵”,唯恐别人不知,更怕人家不来。因为这一切都与面子有关,心中尽管暗暗叫苦,脸上却要一团春风。
E评也要讲究艺术
批评应就事论事,以不伤害他人自尊为前提,同时也要给他人一个台阶下,激烈的措辞只能使之心生怨恨,背离了你的根本目的。
批评是让人改正错误的方式,但是批评也要讲究艺术。恰当的批评会对对方敲响警钟,改正错误。反之,则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在工作中,员工避免不了会犯错误,因此领导要想纠正错误、批评员工一定要注意场合,最好是在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再温和的批评也有可能会刺激受批评人的自尊,因为他会觉得在同事面前丢了面子。他或许以为你是有意让他出丑,或许认为你这个人不讲情面,不讲方法,没有涵养,甚至在心里责怨你动机不善。因为批评人不注意场合,带来这么多的副作用,受批评者心生怨恨,批评人、改变人的目的就很难达到。
如果万一必须在现场当众改变人、批评人,其态度措辞要特别谨慎。以不刺伤他人的自尊自我为前提,否则很难达到批评人、改变人的目的。
措辞要客观准确婉转,是说纠正别人、批评别人时,不能主观从事,不能夸大其词,不要生硬直露,更不要纠缠旧账。不恰当的措辞,可能激怒对方。比如:“你必须听我的,改变那种做法,否则……”这种命令威吓很难使人心服口服,即使可能出于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因,表面服从了你,他的心里一定怨恨你。命令威吓是最伤人自尊的。为什么不可以客观婉转一些呢:“这种做法不符合上面的规定,会带来很多麻烦,我们看看怎样做才更好。”
许多可能是善意的批评,想帮助对方改变某些错误,但由于措辞不当,导致对方怨恨,甚至关系破裂,根本谈不上实现批评改变人的目的。善意但不讲究措辞的批评往往出现所谓“好心没好报”的后果。
在批评、纠正员工之前,先要停一下,想一想如何更客观、更准确、更婉转,更能达到目的。不要直率得让人觉得你粗俗简单、容易伤人。
保全他人面子的办法是给他人留下台阶。留下退路,让他人体面地退却。当对方已经明确表明某一态度和意见,而你要纠正他时,最好的办法是为他找一个安全合理的理由,这个理由不使他丢面子,又可使他全面地改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就事说事把责任推给模糊的第三者,使当事人有台阶可下,也是一个聪明的做法。
有一位顾客到某商店退换一件高级衬衫,她声明这件衣服没有动过,主要是她丈夫不喜欢。精明的营业员看到这件衬衫有污痕,知道这衣服是被穿过的,但顾客已声明“没动过”,于是营业员给她一个台阶让她全面地收回她的声明:
“你可能是没有动过,或许你不在家时,你家里哪个人动过它,你看这污迹是表明有人穿过的。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事,买回家好好的衣服,第二天就被我丈夫搞脏了。”
周总理给人的印象总是和蔼可亲,但是同样也面临批评纠正别人错误的问题。通过下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周总理是如何批评纠正下属的过错的。
1971年“913”事件,林彪叛国摔死在蒙古温都尔罕。这一事件影响巨大,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此事对外绝对保密。当时,我驻蒙古大使馆官员察看现场后,派二秘孙某回国向周总理汇报。同机返回的还有中建公司的一位同志。周总理让符浩同志到机场去接。符浩把孙某接到招待所,而让中建的同志回家过夜,嘱咐他绝对保密。当晚周总理听符浩汇报情况。大家坐定,周总理问:“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谁?”符浩答还有中建公司的一位同志,已经回家。没等他说完,周总理的脸色一下子沉下来,双眉猛然一蹙,厉声打断他,问:“你当过兵吗?”周总理对符浩非常了解,知道他是行伍出身。这个突如其来的质问显然是言有所指。符浩一怔,顿时感到问题的严重,立即答道:“我马上把中建公司的那位同志找回来!”他半夜驱车把中建同志接到招待所,并报告了总理,总理这才长嘘了一口气。
周总理在上例中的批评采用了委婉暗示的方式,它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你当过兵吗?难道不知道保密的极端重要性吗?你不应该失去作一个兵的警惕性。”古人说:“引而不发,跃如也。”总理的这种批评方式就起了这种作用。他并不必把全部内容都说出来,对于一个长期共事,有着丰富经验的下级来说,只需要点到为止就够了,无须长篇大论开导批评,对方便会全部领会其中的深意,并马上纠正其错误。这种方式对于彼此较熟的下级来说,有响鼓不用重锤的妙处。
6钔獾募だ奖金不可少
领导送的红包具有很奇妙的作用,有时候领导在每个人的工资袋里都加了同样的钱,可是每个人都认为只有自己享受了特殊的奖励,结果下个月大家都很努力,争取下个月得到更多的奖金。要想使红包真实地发挥刺激作用,需要领导有一颗公正的心,有一双雪亮的眼睛。
老板是整个公司的核心,因此必须具有别人所不及的洞察力,懂得适时地鼓励你的员工,这才是一个成功老板的明智之举。如果你的下属工作勤恳,十分卖力,长期默默地为你工作,使你的公司蒸蒸日上;如果你的下属经常给你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使你深受启发;如果你的下属具有良好的表现、给公司带来收益、为公司做出贡献,那么你作为领导,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腰包,要不失时机地暗地里送一个红包。这会让所有的员工都感觉到,领导的眼睛是雪亮的,认为自己的努力不会白费,多流出一滴汗水就会多一份收获。
李辉是某一外企的职员,由于长时间处于繁重的工作压力下,不由的产生了厌职情绪。在工作中经常烦躁不安。有想换工作的想法。正当他苦苦挣扎时,老板把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近期的工作进行了一番赞赏的肯定,然后给了他一个大红包。李辉手里拿着红包心情一下子就好多了,原来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工作成绩受到了领导的认可。从此,李辉又怀着愉快的心情去上班了。
公司的员工各具特色,有勤奋而忠诚执着的人,他们始终能默默地工作,值得信任;有敢想、敢说、敢干、富有创新精神的人,但他们由于经常无所顾忌而得罪他人,人缘不好;也有喜欢“溜边”、“耍滑”、制造事端、夸夸其谈者。作为一个领导,你要深入了解下属,注意那些优秀的工作者,及时奖励他们的出色表现,也要关注和关心默默无闻的普通员工,肯定幕后英雄的功劳。在日常工作中,虽然大多数人并不在意自己付出了多少辛勤劳动,但他们确实在乎自己付出的努力是否得到承认。如果他们努力一番却无人所知,这会使他们感到不被认可,不公平,因而灰心丧气,当这种情形发生时,他们只得采取不再卖力或进行一些消极怠工的行动以示反抗。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所做的事被认可,希望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能够被人肯定,希望领导的目光能够投向每一个角落。大多数员工希望贤明的领导应该像上帝一样,无所不知,无处不在。不仅看见战功显赫的功臣,也关注冲锋在前的士兵,还要认清干活偷懒,两面三刀,领导来了,就拼命表现,而领导一走,就耍滑偷懒的人。关注勤恳工作的员工,客观地鼓励和奖励他们,最容易激励他们做好日常工作,让领导放心。
事实证明,暗地里送红包是激发工作热情,鼓励员工拼命工作的好方法。它向员工表示,员工的工作表现在领导的心里是非常清楚的,员工表现得好,就会得到红包,得红包的员工,在感激之余会加倍努力。
外国公司大多实行送红包,老板认为谁工作积极,就在谁的工资袋里加钱或另给红包,然后发一张纸说明奖励的理由。奖励的理由是各种各样,有奖励个性特点的:如员工工作认真而勤奋,踏踏实实,热爱本职工作,有能力,富有创造精神等等;也有奖励工作业绩的:超额完成任务,本月无残次品,质量检查认真负责任等等。也可以根据一次、偶然的事情实施奖励,如:某员工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检修工细心避免了一个小事故,某员工表现出了可谓爱公司如爱家的行为等等,不一而足。什么时候送红包,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是临时的,也可以是定时的,每周、每月、季度和年终奖等都可以用暗奖,当然它不排斥明奖的作用。
红包里的钱,根据奖励的目的、奖励的对象特点及领导可以支配资金的数量灵活掌握,数量可多可少。一般说来,平时奖金数目要小一些;季度、年终奖金数目要大一些,偶然做的好事要少一些;好的工作作风,给公司带来巨大收益,红包里的数额可以大一些。
暗地里送一个红包,不会引起其他员工的不满。它对受奖人产生刺激,对其他人则不会产生刺激。它避免当众发奖容易产生嫉妒,造成混乱,好事变坏事。因为谁也不知道谁得了奖励,得了多少,所以,很少发生纠纷。每个人都干好工作,避免由于评奖浪费精力和搀杂人缘、不客观因素,影响正常的工作。
:湍愕脑惫し窒砝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