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中国历代名人大全整理版 > 第六章 商界巨子(第2页)

第六章 商界巨子(第2页)

沈万三在学堂调皮捣蛋无心向学,先生也常常被其作弄,小万三特别亲近其乳娘和管家。管家特别喜欢逗他玩,也在玩的时候教他算术知识,管家并从酒庄取来一空酒坛(陶瓷质),让小万三将零钱放入其中,并建立账本凡存取均需记账,此事小万三做的特别认真,沈万三的理财意识由此形成。管家笑将酒坛取名为聚宝盆,此后沈家人都叫它为聚宝盆。谁也想不到"聚宝盆"这三个字竟影响了沈万三的一生。无论日后沈万三发迹迁居苏州城还是应朱元璋诏令搬迁南京城,此聚宝盆都一直跟随沈万三,虽不像民间传说那样神奇,但据传沈万三对着聚宝盆就有用不完的生意点子,或叫灵感。后来朱元璋要征用聚宝盆来建南京城,沈万三只好以需要择吉日并斋戒七七四十九天后呈献皇上此盆才灵为由,暗里召集能工巧匠用黄金钻石打造一个聚宝盆,上面采用各种吉祥的图案,总算过了这一关。事后沈万三感言,世间原本就没有聚宝盆,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

关于沈万三发财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垦殖说","分财说"和"通番说"三种。

一、垦殖说

许多史料上都有记载,但真正完善地提出这一说法的是昆山文管会陈兆弘在"明代经济史学术讨论会"上发表自的《明初巨富沈万三的致富与衰落》一文。文中重点提出,沈万三从"躬稼起家"继而"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以至"资巨方万,田产遍于天下"。沈万三依靠垦殖发富,乃至成为豪富,号称江南第一。

二、分财说

有人认为,"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周庄镇志》卷六·杂记),又有人说"元时富人陆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对其治财者二人,以资产付之","其一即沈万三秀也,"(杨循吉《苏谈》)。总之,沈万三是得到了吴江汾湖陆氏的资财,才成为江南巨富的。

三、通番说

据《吴江县志》载,"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也说:"苏州沈万三一豪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这说明沈万三是由于把商品运往海外贸易,才一跃而成为巨富的。

◎延伸阅读:沈家是如何衰落的

沈万三富得连朱元璋都眼红;但在遭受朱明王朝三次沉重的打击后,又很快衰落了。第一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后。据《周庄镇志》记载,"《明史。马后传》洪武时,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请稿军,帝忍曰:匹夫稿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后谏日,不祥之民,天将诛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戌云南。"

除沈万三充军云南之外,他的第二个女婿余十舍也被流放潮州。这次打击不仅使沈家失去了沈万三这个当家人;而且富气也减去了大半,可谓人财两空。从根本上动摇了沈家的基业。

第三次汀击是在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奏学文与蓝玉通谋,诏捕严讯,诛连妻女,及其仇七十二家,""洋武三十一年二月学文坐胡蓝党祸,连万三曾孙德全六人,并顾氏一门同日凌迟"(《周庄镇志》卷六·杂记),这次沈万三女婿顾学文一家及沈家六口,近八十余人全都被杀头,没收田地,可谓是满门抄斩了。沈万三苦心经营的巨大家业,急剧地衰落了。"沈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亦不甚宏大",沈家大族遭受如此三次沉重的打击,只能家破人亡。

就这样,号称江南第一豪富的周庄沈万三,由兴盛走向了衰落。

红顶商人--胡雪岩

大事记: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白手起家,凭借其超凡的能力在中国商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笔。他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协助左宗棠兴办洋务,以图强国;怀着一颗仁厚之心,开办胡庆余堂,以图济世救人。终其一生,他以仁、义经商,对当今的商人仍有借鉴意义。但他生活荒淫无度,又不谙政界之道,终于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钱财散尽,黯然离世。

胡雪岩(1823~1885)名光墉,字雪岩。清末大资本家。

出身贫寒的胡雪岩因生活所迫,刚12岁就到钱庄当学徒。他乐于助人,出手大方,曾救助过落难公子王有龄。后来王有龄发迹,担任浙江巡抚。成为此后胡发迹的支持和靠山。在王有龄的大力支持下,1860年,胡雪岩开设了钱庄,此后,在北京、浙江、上海、湖北、湖南等地开设了几十家钱庄和银号,声誉日隆,信誉卓著。从此,胡氏产业日进斗金,暴利营私。

1860年,太平天国义军攻人浙江,时局飘摇,人心不稳。胡雪岩通过与浙江巡抚何桂清、王有龄的良好关系,将清军粮食器械的代办权牢牢抓在了手里,并总理漕运,几乎垄断了浙江战时的经济,这又使他获得暴利。清军收复杭州,新任巡抚左宗棠上任。胡雪岩去面见左宗棠,见面礼是20万谷,打动了左宗棠,从此让他负责善后工作:管理赈抚局,设立粥厂、难民局、善堂、义塾、医药局等,对恢复战后浙江经济和社会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左宗棠带军西征,平定新疆阿古柏叛乱,从1867年到1881年,胡雪岩为左军先后6次筹集军饷,共计1870万两,并负责购进西洋军火,"转输军食,深资其力"。中国当时的生丝业被洋人垄断,是一个暴利的行业。胡雪岩看中这一点,决心从中榨取油水。他先把上海和江浙的丝业同行联合起来,说服他们共同对付洋人,在本地大量收购生丝,囤积居奇,从而让洋人无丝可买,进而控制了市场,垄断了价格。从此丝业的价格控制权又回到了中国人手里。

设立庆余堂药店。胡雪岩看到一些药店竟然卖假药骗害病人,病人往往因此而病情加重,或残或死,他于心不忍,决定开设胡庆余堂药店,以"戒欺"为宗旨。胡庆余堂的药以"真""精"誉满全国,到1880年,胡庆余堂的资金规模就已达280万两。

光绪八年(1882),光墉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企图垄断丝业贸易,惹怒外商,联合拒购华丝。又因海关海运操于外人之手,不能直接外运。次年夏,被迫贱卖,亏耗1000万两,家资去半,周转不灵,风声四播。各地官僚竞提存款,群起敲诈勒索。十一月,各地商号倒闭,家产变卖,胡庆馀堂易主,宣告破产。接着,清廷下令革职查抄,严追治罪。

胡雪岩遣散姬妾仆从,于光绪十一年十一月郁郁而终。

◎延伸阅读:胡雪岩的感情爱情故事

在创业初期,胡雪岩偶遇因父亲入狱被卖入"梨花春"的官宦人家千金小姐芸香,并被其美貌所吸引,但胡深知以当时自己的身份,无福消受美人。他在万般懊恼之时,灵机一动,把芸香做顺水人情送给了自己的靠山王有龄巡抚。这样做,胡雪岩虽然失去了芸香,但却得到了王有龄的器重,得到了芸香这个忠心的眼线,从此掌握了王巡抚的行踪,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控制了王有龄,使其为胡所用。这桩交易做得无懈可击,芸香成了胡走向成功的第一个筹码。

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胡雪岩一次次忍痛割爱,把自己的所爱像商品一样送给了别人。为了傍上江苏省学政何桂清这棵大树,他又将自己的爱妾"阿巧姐"作为又一件礼物送给了他。

虽然胡雪岩一再强调感情与生意应该截然分开,二者不可以混淆,但他与阳琪的结合,却更看重了感情对生意的促进作用。与阳琪成亲后,阳琪立刻成了胡的左右手,令胡如虎添翼,有力地促进了胡雪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只可惜,阳琪过早地逝世了。这多少留给胡雪岩一些遗憾。

但不久,胡雪岩就遇到了另一位与阳琪极其相似,极具商业头脑的姑娘。她就是胡雪岩身边最重要的一位女子,陪伴胡雪岩走完人生的翠环姑娘,即当时小有名气的"罗四太太"。她的心思又极其细密,很会迎合丈夫的心意,为胡雪岩连娶十二房姨太太,使胡雪岩感激不尽。作为回报,胡雪岩将其扶正,使其登堂人室,成为胡府的"掌印夫人"。

爱国华侨--陈嘉庚

大事记:陈嘉庚虽然是个富商华侨,先后用于办学的巨资不下千万元,但他一生生活简朴、自奉甚薄。毛泽东曾以"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两句话,作为对他的崇高评价。

陈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爱国华侨领袖、教育事业家。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现属厦门市)的一个华侨世家。曾祖父陈时赐兄弟五人中有两个出洋定居。父亲缨纪(又名杞柏)远渡新加坡开了一家米店。大伯父缨节和二伯父缨酌也出过洋。

1890年,十七岁的青年陈嘉庚,离开了苦难的祖国,背井离乡,跟随父亲去新加坡学习经商。他先在父亲开设的米号主持店务,后来又经营黄梨(即菠萝)罐头和房地产业。他自立门户后,1905年买了十八万粒橡胶树种种植,开始经营橡胶业。他经营很得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四年时间里,获利达四百五十万元。于是他又增设橡胶厂十多处,并大规模地经营房地产,在国内各大城市设立分号。

1912年,陈嘉庚从新加坡回到集美,将祠堂修茸后改为校舍,开办集美小学。1925年,他在海外的事业发展到了顶峰,已有了经济实力,却既不置田产,也不建私宅,而是大力捐资兴办学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