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跨界营销的书籍 > 第1章 互联网时代下的跨界营销(第1页)

第1章 互联网时代下的跨界营销(第1页)

~全球著名的投资人查理·芒格对跨界思维一直推崇备至。他认为跨界思维就像是“锤子”,而“钉子”则是需要通过创新来解决的问题。他说:“对于一个拿着锤子的人来说,所有的问题看起来都像一个钉子。”在他看来跨界思维属于“普世智慧”。跨界融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如果不主动跨界,就只能被其他人“跨了界”。

1.“互联网+”时代,跨界是一种趋势

过去认为彼此没有关联度难以融合的产业,现在往往能够找到有机联系的节点,但是,市场真正需要的是专业的跨界。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的跨界,才能实现企业自身的精准定位,并最终找到具有竞争优势的发展路径。所以寻找定位准确的高价值的切入点,便成为实现完美跨界的关键所在。iPhone手机和特斯拉电动汽车,分别让乔布斯和马斯克在科技产业领域名利双收,通过分析可见,这两个明星产品都是电子产品互联网化跨界中的佼佼者。

其实电子产品互联网化只是冰山一角,整个工业、制造业的互联网化趋势都非常明显。潘石屹很懂得跨界,但遗憾的是,坊间总是冠之以“作秀”的名头,站在一边看笑话,看老潘如何演好戏。“狗仔”们则以挖掘笑料谈资及花边新闻为乐,“粉丝”们显然更喜欢围观名人的搞笑“剧情”。其实站在营销的角度上讲,作为一位知名企业家,潘石屹公开的每一个动作都不是简单的作秀,而是一种颇有深意的跨界营销。

这位经常“讨要”关注的地产大佬似乎总是闲不住,给外界的印象则是越来越“不务正业”。而随着曝光的次数增多,他的身份也增添了更多的娱乐色彩,他甚至自称为“潘子怡”。看来潘老板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2012年8月,粉丝们对优酷推出的脱口秀节目《老友记之Mr.Pan))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原因是潘石屹在其中客串主持人。早在2006年他曾主演电影《阿司匹林》,如今又与刘谦等娱乐新星联手登台。

在娱乐圈成名之后的潘石屹也为很多知名品牌拍摄电视广告片,这又为他赚足了人气。而作为潘石屹首个主持人视频,《老友记之Mr.Pan》自从2012年8月初推出以来,不到半年播放量即突破1000万次,风头盖过了其他专业娱乐明星。

《老友记之Mr.Pan))是为潘石屹量身打造的,拍摄地点经常选择在朝外SOHO——被潘石屹称为“那里有北京CBD最美的风景”,而刘强东、任志强、贝志诚等各路神仙的出现又大大吸引了业界的关注。

由于有了这样超赞的粉丝基础与市场反响,潘石屹又趁热打铁,根据视频节目内容顺势推出新书《屹见》。这本书把跨领域跨行业的精英对话进行了一个总体的整合,书的第一页就写着“跨界的思想,混搭的光芒”几个字。

潘石屹思想上的预见性在书中展露无遗,有一个经典的说法是“预见才能遇见”,老潘也用很简单的语言阐述了开发SOHO的原因:“如果想胜出,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发现这个时代影响人们最深的就是互联网。它决定了人们最新的生活方式:可以在家办公,我们就此确认了SOHO的建构模式。”而事实是,他开发的楼盘一度占据了北京CBD地区将近一半的销售额,在多年以前,他就已经胜出了。

这说明个人的成功与企业的成功都是需要先完成“顶层设计”的,如果在没有预见的情况下就遇见了,那一定是“瞎猫碰到了死耗子”。

面对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潘石屹不谈房子,而是跨界到了新媒介来讲自己的故事。不嫌忙碌的他更是频频游走于各艺术、时尚、娱乐圈子之间,甚至在各种演讲、论坛、沙龙场合均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在这些活动中尽管“颗粒无收”,但潘石屹依然乐此不疲。

经常露面以保证自己在公众视野中持续拥有热度,潘石屹成为时尚潮流和新生活方式的先锋人物。他成功地把自己塑造为当今中国的“意见领袖”,其实这对其楼盘的推广来说,是最好不过的广告。

显然,潘石屹并不是盲目地跨界,他的跨行业“打拼”正是其营销战略的一部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其隐含的商业价值上。在建外SOHO的客户统计中,国内异地客户达到了半数,占50.23%,这里面不排除慕名而来的“粉丝”客户,这自然离不开老潘的跨界效应。潘石屹对此当然有着清晰的认知,他说:“这种宣传当时看不出效果来,但以后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有人因为这个来买房子。”

所以,潘石屹的跨界从一定程度上讲,是服务于其营销战略目标的。

继《2012是真的》点击量达300多万、在微博上被转发了两万多次之后,潘石屹又参与了由多方联手打造的财经微电影《拆弹专家》系列剧的演出,而前者成为2012年过年前网络世界里最热点的微视频之一。

潘石屹的项目立足前卫和时尚,不拘一格的建筑设计和新奇前瞻的时尚概念,却在价格比同类项目都高的情况下取得了成功,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公众:新鲜的东西在市场上才有冲击力。同时他也通过不断的跨界印证“新鲜最好卖”的论断。

像乔布斯一样,潘石屹在跨界中也培养了一大批“粉丝”,他积极地通过新兴媒介来传播他的经营“布道”,更是把微博的功效运用得炉火纯青,其个人微博已拥有上千万的“粉丝”。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动作都带动了SOHO中国企业形象的提升。

潘石屹说,“世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故步自封只会被淘汰。而新的传播方式,正引领着世界的变革。”人的思想是新鲜的,理念也是新鲜的,同时,营销方式也是新鲜的,洞察蓝海机会是他们的看家功夫。

在《屹见》新书发布会的现场,潘石屹把有关环境的热点问题以及自己推动关注PM2.5的努力,成功导向银河SOHO项目。在宣扬新项目的绿色环保的同时,SEE·TNC颁发的生态奖更是帮助老潘和他的项目树立了模范形象。

一流的经营者从来都不拘泥于固化的营销模式,在他们眼里,不同的媒介与圈子都是上好的跨界资源,而各个渠道与圈子之间又可以互相借力,他们是在不同领域里像鱼儿一样的穿梭者。

潘石屹说:“我骑自行车,有人说路太远,你骑自行车走不到。但我走了一段换成了汽车,天黑以前我到了。我开汽车时他们又说,前面没路没桥有一座山,你过不去。我照样往前走,到了山前我换了一架飞机飞过来了。”

成功者永远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眼光,更是把问题和危机都运作成了机会。正像小品中所表演的那样,不按套路出牌,竞争对手更看不清你的“拳路”,所以你才能充当领袖。

就房地产行业而言,如何在下行的压力面前寻求有效突围,是企业主必须要考量的问题。潘石屹借助于跨界营销把“创意”做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对他而言,似乎脚下永远有路。

如今,互联网化跨界产生的一系列的新兴模式都被称为“互联网+”。马化腾认为:“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互联网产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的大趋势,“+”的内容涵盖了传统的各行各业。“金融”+产生了互联网金融、“汽车+”孕育了车联网,“零售”+发展成了电子商务。“互联网+”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的原因,在于互联网将一切变得更加高效。正如张晓峰的观点:“企业创新的方向不一定要完全颠覆某一个行业,但是一定要找到这里面没有被服务好的那一部分是什么。”瞄准市场需求,找到行业发展中价值驱动的关键性要素,与互联网进行创造性的融合,跨界才会水到渠成。

2.跨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无论是“互联网+”的模式还是异业跨界的模式,系统重组能力都是跨界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不同于多元化发展,跨界的本质在于组织系统的跨界重组,而非物理意义上领地的拓展或是简单的行业延伸。这就要求企业能够整合内外部资源,打破固化的组织边界和原有的系统结构。就像碳元素一样,可以组成石墨,也可以组成钻石,结构变化的本质是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物质。

企业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系统重组和系统再生的能力,而只是为了跨界而跨界的话,那么盲目进入陌生的领域,将会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

分析顺丰成功跨界的商业逻辑会发现,“关键能力”是其自身强势的物流基因和强大的执行能力。

对外在商业模式的颠覆仅是跨界的外在表现,真正成功的跨界必然会颠覆组织的内部系统。即使在思维、战略上进行了跨界,如果组织管理各方面没有系统的调整,跨界成功率也不会高。

跨界的过程需要强大的创新动力来推进,只有具备高度协同化、动态化、灵动可变的柔性组织,才能在系统重组的过程中达到“动态调适”的效果,并输出强大的创新动力实现成功的跨界。

从1984年白手起家创立公司,到1991年成功上市,再到2010年成为总资产超过1000亿元的房地产公司,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万科能有如此出奇的业绩,这背后一定离不开中国第一房地产品牌的缔造人和掌门人——王石。

王石被业界描述为“兴趣跨界”的企业家。著名作家加缪说:“伟大的行动通常有一个可笑的开端。”王石的跨界历程也不例外,因为健康原因引发的爬山兴趣,他却把它做成了系统工程。去探寻生命的极致体验,他将之定位为“7+2”计划,即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两极,这样的壮举,对专业登山者来说都是一项挑战,王石却完成了。

这位不做老板却选择做职业经理人的“异类”,是新中国第一代实业家的完美写照,他把个人价值几乎全部都给了万科。作为国内率先进行股权改革的践行者,王石并没有将大量的股权纳于自己的名下,其本人的股票甚至还不及公司总市值的o.1%。10年之后,他仍然放弃了MBO(管理者收购)的机会,在名和利之间,他是选择前者的极少数,就像他是完成“7+2”计划的极少数一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