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贞观政要论简约 > 第9章 决胜性的管理战略(第1页)

第9章 决胜性的管理战略(第1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贞观十五年,太宗与大臣探讨收天下难易的话题,魏徵曰:“观自古帝王,在于

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

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中国自古以来文人士子都具备忧患意识,关怀苍生,胸怀天下。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魏徵的“居安思危”,无不折射着中国士人的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

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与大臣探讨收天下难易的话题,魏徵说:“我观察自古以来的帝王,当他们处于忧虑危急的时候,就能任用贤能,采纳意见。等到安定快乐的时候,就

◎唐太宗认为历代统治者均是“生于忧患,死于松驰懈怠下来。对陈奏事情的人,只安乐”。他接受魏徵:“帝王在忧危之间则任贤准他们战战兢兢、谨慎畏惧地说话,受谏。安乐则骄奢,以至危亡”的说法,常常自照此下去,国势就会一天接一天、一

我警戒。月接一月地衰落,因此走到危亡的境

227

贞观政要

地。圣人所以能居安思危,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安居时能怀畏惧之心,难道不算难吗?”

初唐正是有了像魏徵这样一批竭力辅佐国君与具备忧患意识的士人的存在,才使得这个民族更加有希望,苍生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怀。纵观古今中外能做大事的人,无不具备忧患意识的。

唐太宗何其幸,有了魏徵这样的良臣,竭力辅佐,敢于犯颜直谏,为唐太宗提供了很多治国方略,劝告其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真正尽了一代良臣之职,为后世树立的光辉典范。

古人尚能如此,今人又是怎样的呢?不可置疑,在这么一个和平年代里,各个岗位上都有兢兢业业的工作者,而作为管理者更要具有居安思危的意识,戒奢以俭,在安稳时期亦要有危机意识。好的管理者都是具有前瞻性与忧患意识的。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华为公司,能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的功劳在于华为的管理者任正非的忧患意识。其在企业管理中一直强调危机意识。

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中意味深长地说:“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时一定会到来的,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任正非对每个员工都灌输一种危机感:在高科技行业要么成为领先者,要么被淘汰,没有第三条路。有两则故事一直在华为员工中广泛流传。

第一则故事是《伊索寓言》故事。一只山猪正在大树旁勤奋地磨着獠牙,狐狸看见了,惊奇地问:“现在又没有猎人追杀你,你为什么要磨牙,何不躺下来好好休息?”山猪答道:“真要等到猎人追杀,那时,我在磨牙恐怕就来不及了!”

第二则故事是美国渔民的故事。美国某地的渔民,以前日子过的很惬意,有装备好的大船,人们收入不错,没有市场竞争,他们过着懒洋洋的生活。后来,越南渔民很羡慕,也来这里捕鱼。初期的越南渔民,设备简陋,产量低,但他们不分昼夜,几年来他们添置了新的大船,任然勤奋工作,结果美国渔民被彻底淘汰出市场。

从任正非的管理法可见,居安思危是避免危机的必经手段,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有危机意识,这是组织机构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思想。

在管理上,任正非注重分级管理、区别要求。对于高层管理者,要求以“道”治理公司,达到“无为而治”,即有统管全局的本事;对于中层管理者,则实行“中庸之道”,上下通达;对于基层管理者,则要以“法”为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身体力行,有效管理。

正因为任正非的管理思想独到,华为才会蒸蒸日上。它的有效管理,对于每一个管理者也有借鉴价值的!而怎样做好管理工作?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海尔CEO张瑞敏曾说过,作为一个管理人员,看不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他讲得很有道理。这就像一场球赛,尽管最终你赢了比赛,但认真的回顾和分析,从组织、配合、抢攻、投篮、技战术的运用、队员的精神状态等方面,还是多多少少存在问题的。

作为一个管理人员,无论你层级有多高,管理幅度有多大,工作能力有多强,都必须时刻保持这样一个清醒的头脑,必须保持有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才能凡事做到预则立,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都能迎刃而解、化险为夷、化繁为简、应付自如,工作才能避免出现大的漏洞,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而有些管理者恰恰缺乏这种危机意识,工作取得一点儿成绩,就沾沾自喜,鼻孔朝天,飘飘欲仙,看不到工作中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组织机构的安全生产,安全周期一长,生产任务一超,一些领导干部就自我感觉良好,连走路的姿势都变了,那神态向路人表明,我是谁?我是你二大爷!结果生产现场存在的问题被暂时的、不稳定的良好表象所掩盖,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小隐患最终酿成大事故。这样的教训实在太多了!魏征曾多次提醒唐太宗,“自古以来的亡国之君,都是因为处在安定的环境里就忘记了覆亡的危险,处在盛世时忘了乱世,所以不能长久地统治国家。如今陛下你拥有天下,更应该留心治国安邦之道,要常常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以这样的态度治理天下,国运自然会长久。”

正像毛泽东当年读完郭沫若先生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文章后的读后感写到的那样“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次的吃亏”。组织机构的管理中,由于部分管理者不长记性,造成工作中多次发生重复性问题,“思想松,管理松、纪律松”也成为每次总结事故教训中的一条重复性理由。说到底,问题是我们看不到问题造成的,

229

贞观政要

是缺乏危机意识、危机管理结出的苦果、酿成的苦酒。

所以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有危机意思,向古人学习,向任正非学习。由于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涌现,现代的组织机构对管理者个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管理者平日就要抱持危机意识,不断力求自我提升,学习如何激发自我潜能。并且审视外界环境的变动,借以有效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竞争。因此,管理者要保持进取的意念,最忌讳“只做与自己所学有关的工作”这种固执态度。好的管理者会要求自己专精各种事务,训练自己、养成自我开发的能力,同时具有开创革新的气魄,并且以成为受下属信赖的主管为目标。更要勇于迎接挑战,乐于学习。管理者随时要有打破现状的挑战精神,引进创新的技术、观念和知识,并且时时做好打破旧有框架的心理准备。

如能做到以上这些,必将能协助你成为一位运筹帷幄、洞见观瞻的管理者。

如何培养自己的接班人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见其临食将饭,谓曰:‘汝知饭乎?’对曰:‘不知。’曰:‘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见其乘马,又谓曰:‘汝知马乎?’对曰:‘不知。’曰:‘能代人劳苦者也,以时消息,不尽其力,则可以常有马也。’……”

——《贞观政要·告诫太子诸王第十》

一个人自己伟大并不难,难的是自己的接班人也伟大。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自己伟大,就是不知道如何培养伟大的接班人。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即位后,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承乾时年八岁,聪明机敏,颇得太宗宠爱。然而,李承乾长大之后,却日渐沉湎于酒色,荒废学业,不求上进。贞观十七年,李承乾竟然勾结私党,招募勇士,图谋叛乱。唐太宗随即将承乾废为庶人,改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

从这件事之后,唐太宗对太子严加管教。立太子的事使唐太宗颇伤脑筋,据说他好几次以头撞墙,要寻短见。吸取上次的◎唐太宗李世民赐太子李治《帝范》,以教训,唐太宗在贞观十八年(876年),对便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231

贞观政要

侍臣说:最近自册立太子以来,遇到事物都要对他教诲晓谕。吃饭的时候,太宗便指着饭对李治说:“春种秋收,都要经过艰辛的劳动,只有爱惜民力,不夺农时,才会有饭吃。”李治骑马,太宗便说:“马能代步,如果使用得当,爱护马,才能常有马骑。”见其乘舟,又说:“舟好比人君,水好比百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你将来会成为国君,一定要从中得到启发。”见其在树荫下乘凉,就说:“这棵树虽然弯曲,但经木匠的墨绳量过之后,就可以裁成笔直的木板。作君主的自己虽然没有大的才能,但只要虚心纳谏,肯听忠言,也能成为圣明的君主。”他还告诫其他儿子说:“所有的父亲都知道疼爱自己的儿子,这是人之常情。做儿子的如果能忠孝两全,这是最好不过的。但儿子如果不走正路,不遵礼法,必然招致杀身之祸,父亲虽然疼爱,也没有办法。”

在教育接班人上,唐太宗可谓是用心良苦,他从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教起,让太子知道生活来之不易,一定要珍惜,告诫太子为君之道。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