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你要感谢的人。
4。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习惯50:用爱心关照他人
关键词——关照lookafter
有些家长习惯于用溺爱来表示自己对孩子的爱,却忽视了如何从情感上给孩子以爱抚、同情、体贴和鼓励。忽视了如何教孩子们与人相处,互相帮助,学会关心他人。比如说,有些孩子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是因为孩子觉得分享就会使他失去他所得到的东西。这种现象很多因素是由于孩子的家长造成的。作为家长应鼓励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有关心他人的意识。
父母必须让孩子懂得“爱人者,人也爱之”。只有学会为他人着想,自己有困难时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关心他人,竭尽全力去帮助别人,会使人变的慷慨;关心别人的痛苦和不幸,设法去帮助别人减轻或消除痛苦和不幸,会使人变得高尚;时常为他人着想,会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涵养。
父母要培养孩子帮助别人的好习惯,教育孩子,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在帮助自己。关心他人,竭尽全力去帮助别人,会使人变的慷慨;关心别人的痛苦和不幸,设法去帮助别人减轻或消除痛苦和不幸,会使人变得高尚;时常为他人着想,会丰富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涵养。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只注重对孩子的“养”,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这就会导致孩子情感体验贫乏,久而久之,就有可能使孩子在情感上出现麻木、无知的状况。所以,父母长辈应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及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迷失方向,让他们真正能够健康成长。
◎◎关照他人,从关照自己开始
一个懂得关照他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人关照,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也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有的父母会问:既然学会关照这么重要,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孩子的关照意识呢?我们认为,学会关照,应该让孩子从关照自己开始。
父母现在普遍觉得孩子们的依赖性太强了,他们不会关照自己,什么事情都希望父母给他们想办法,出主意。这种状况是怎么形成的呢?主要还是因为,我们有些做父母的,他们把孩子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想到了,都计划好了,孩子们当然不再去想这些问题了。有时候,孩子们自己想了一些问题,父母还要埋怨孩子瞎操心。久而久之,孩子们关照自己、管理自己的意识就被父母磨没了。试想,这样的孩子连自己的事情都不需要去关照,他还会关照别人的事情吗?
所以我们说,学会关照从关照自己开始。当孩子懂得了关照自己以后,父母可以再教育孩子学会关照父母,关照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关照老师同学,并教育孩子关心周围的环境,关心全社会。
【父母应该做的事】
1。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尊敬老人的带头人。孩子认识肤浅,判断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心理活动带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们眼里,父母的行为就是一把尺子,认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样做,他就应该怎样做。因此,父母在与老人(自己父母、公婆、岳父母和其他老人)相处中,态度应谦逊、彬彬有礼、关心照顾、体贴入微。如在家给老人端茶送水,在公共场合,给老人让座让道。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表现在自己的行动中,他们会像父母一样善待老人。还可利用英雄模范人物、现实生活及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良好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
2。在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养成习惯。练习是强化记忆痕迹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将良好的行为转化为习惯,长久保持下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必须处处留意,对孩子从“小事”入手,加强培养。如:经常让孩子帮老人做事情,用礼貌语言与老人交往(常用“您好”、“再见”、“谢谢”、“请慢走”等),关心、慰问生病的老人等等。多次训练,日积月累,孩子的良好习惯便会逐渐养成。
3。利用有关节日,启发诱导。可借助老人生日、重阳节(老人节)、元旦、春节等有利时机,通过谈话、点拨、暗示,诱发良好行为。如询问孩子:“明天是××节(××日子),你应该做些什么?怎样使爷爷(奶奶)高兴呢?”孩子就会认真地说:“我帮爷爷切蛋糕,祝爷爷生日快乐,健康长寿”、“我送奶奶一件礼物”、“我给爷爷、奶奶拜年”……
4。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防微杜渐。孩子易冲动、自制力差,他们的行为往往受情绪支配,容易出错,常常做出对老人无礼的举动,如对老人发脾气、摔东西、不理睬等。一旦发现这些问题,成人一定要舍得管教,严肃批评,耐心说服,使孩子认识错误。尤其不放过“第一次”,严格把关。迁就容忍只能招致更多的过错,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5。尽量让老人多与孩子交往,增进相互感情。有些孩子不是对老人敬而远之,就是漠不关心,这往往是交往甚少、感情不深的缘故。在交往中,常常要在父母的提醒下,才随之行事,非常被动,如给老人搬凳子,说“再见”等。为此,作为老人,应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关心孩子的成长,多与孩子交谈,缩短两代人的心理距离,不能因兴趣迥异,居高临下。对孩子只有“动之以情”才能使其主动关心、尊敬老人,自觉听从老人教导,努力做他们心目中的好孩子。
◎◎帮助别人,时常为他人着想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表明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体贴人;顽皮些也没关系,只要他们充满生气、活力地茁壮成长。然而从家长们的实际行为来看,这只是表面的说法,其实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是:“不能输给其他孩子,要做人生的强者。”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很多家长都有一种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只要我的孩子好!”,在这样心态的影响下,家长们在批评或表扬孩子时,脑子里想到的并非是孩子自身的幸福,而仅仅是希望他们在眼前的竞争中如何胜出,或者即使不能取胜,也决不能落后于他人。孩子们长大成人要在十多年之后,家长们谁也无法预料那时的社会仍与今天相同,在一味强调竞争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人际关系紧张、极其孤独寂寞的人,再没有比这种结果更不幸的了。
其中,“只要我的孩子好就行”这种想法是最有害的。我们必须从这样一种角度考虑问题、教育孩子,就是他们生活的未来社会应充满人间情义,并使他们成为建设这个美好社会的一分子,如果我们大家都憧憬这种美好社会,为什么我们不抱着这种目的来教育孩子呢?这就是我们批评、表扬孩子时应参照的标准。
给孩子机会,让他去帮助别人。培养孩子对周围人事与情感的敏锐,并让他们去尝试自己所学到的。例如:假设哥哥或弟弟不舒服,或小熊熊生病了,让他去照顾,从经验的累积中会使他了解什么是“帮助”。在幼儿园,应教育孩子关心帮助别的小朋友,当小朋友摔倒了,要主动扶起来,并加以安慰。在这种举动中,将会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孩子和妈妈一起坐在公共汽车上,这时,上来一位孕妇,孩子要起身让座,可是妈妈不准,而且把头转向窗外。乍看之下,也许只是件小事,但在孩子的心灵上,却有可能留下很不好的影响,也许他会和妈妈一样,不会因不给老弱病残孕让座而感到羞愧,因而失去了关心别人的好品德。帮助他们形成“利社会”的自我形象。也就是让他们分享帮助人的感觉与快乐。
【父母应该做的事】
1。从“邻里关系”开始,让孩子学着接触社会,学着与人交往。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积极鼓励孩子摆脱“孤独”、“自我”的情绪。比如,让孩子到邻居家“串门”,邻居要借东西让孩子热情地送去,邻居家有困难尽力去关心和帮助。邻居家有病人尽可能去探访慰问,遇到喜事可以相互祝贺。
2。要有同情心,教育孩子体谅别人的处境,把别人的不幸作为自己的不幸。随时准备从道义上支持别人,行动上帮助别人,如关心残疾人,有可能扶一扶、帮一帮,不要围观,不要有意无意的用恶语和动作伤害他们,拣拾物品要及时设法归还失主。
3。为了强化“关心他人”的心理趋势,父母要及时予以表扬和支持。如孩子为灾区捐了零花钱,父母知道后要予以肯定,有可能父母也可捐一点,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会给孩子形成深刻的影响。
4。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参加一些公益活动。
★育子必读:关照故事
列宁出生于俄国辛比尔斯克(今乌里扬诺夫斯克)。他的父亲是省国民教育视察员,非常重视孩子们品德的培养。父亲以身作则地教导他们:要学会尊重他人,不论别人身份高低贵贱;小朋友要是说话发音不准确,不要讥笑他,而要帮助他纠正,平时要多体谅别人,多替别人着想;要乐于助人,给老人妇女让座;别人帮了忙,一定要道谢;自己有了错,也一定要请求别人原谅……正是在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列宁从小便对别人以礼相待,真心相助。他小时候经常到乡下外公家去玩,和贫苦的农村孩子们相处得如同和自己表兄弟一样亲密无间。有一次,他见到一位农民的大车陷到了泥里,赶忙上前,不顾泥泞帮着把车推了出来,把这位农民掉在地下的手套拾起来,恭恭敬敬地递过去,很尊敬地和人家交谈,最后还愉快地握手道别。不论是老师、朋友,还是纤夫、洗衣妇,小列宁始终以尊敬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谦逊真诚的本色他保持了终身,即使在他已成为一名领袖,工人、农民、士兵都更乐意接近他,他始终没有脱离过群众。
列宁的父母以身作则地教导孩子,鼓励孩子们从多方面加强修养,努力成才的同时,也时刻注意引导他们发现缺点,改正过失,以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喜爱。他们在这一方面的教育方法与众不同:不是揭穿、处罚孩子,而是启发他的觉悟,唤起他的良知,使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内心善与恶、美与丑、真与假的斗争中反省自己并取得进步。小列宁8岁时,有一次到姑妈家做客,他不小心打破了一只花瓶,由于害怕,他否认了这件事,母亲对此装作相信的样子,沉默了整整3个月,而在这3个月中撒谎的羞愧感时时折磨着小列宁的心。终于有一天他再也忍不住了,他哭着向妈妈说出了真相,妈妈这才安慰了他,说要写信告诉他的姑妈,姑妈一定会原谅他的,小列宁这才露出了轻松的笑容。在这场激烈的思想斗争中,诚实的高尚品德终于取得了胜利。
正是父母的精心的教诲,也使列宁受到了众人的喜爱和拥戴,造就了一位历史伟人。列宁的父母以身作则地教导列宁要关心他人,这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并取得世人尊敬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和支持,成就自己的事业。
孩子,我要对你说
1。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