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组成部分
嵩岳寺塔由基台、塔身、密檐和塔刹四部分组成,塔外观为十二边形(全国古塔中仅有的一个孤例),系糯米汁拌黄土泥作浆,青砖垒砌而成。基台随塔身砌作十二边形,塔身之上,是十五层迭涩檐,檐间砌矮壁,远远望去,两层间好像一个半圆的柔弧,呈现出轻快的抛物线型,这种抛物线外廊造型的开创,对以后砖塔建筑有着巨大影响,特别是对唐塔影响尤为突出。密檐之上,即塔刹,自上而下有宝珠、七重相轮、宝装莲花式覆钵等组成。全塔外壁都敷以白灰皮,从塔檐间矮壁上的彩画可知,原来在各层门额内外,均绘有朱红、石绿、赭黄、赤红等彩色图案,形如卷云,由此可知此塔
初建时的富丽堂皇。
建筑风格
嵩岳寺塔上下浑砖砌就,层层叠布以密檐,外涂白灰,内为楼阁式,外为密檐式,通高41米,周长33。72米,塔底呈平面等边十二边形,中央塔室为正八边形,塔室宽7。6米,底层砖砌塔壁厚2。45米,这种密檐形12边形塔在中国现存的数百座砖塔中,是绝无仅有的,在当时也是少见的。塔檐之间每面都有小窗一个,在龛门旁可隐出直棂小窗,有的用来通风采光,有的仅为装饰。塔顶的塔刹上有七重相轮的刹身与巨型宝珠的刹顶,一直为后来的密檐塔所效仿。进入塔内,就会发现,塔是个空筒,从底直通塔顶,数数共有八层。最下层为十二角形,与外表一致,但自这层以上就改为八角形。最后,整个塔的外形,呈现圆润的抛物线形,不但有巍峨挺拔之雄,更具委婉柔和之秀,这种设计艺术,也堪称“古塔一绝”。
密檐式风格
密檐式风格的塔是中国佛塔的主要类型之一,可以说是一种由楼阁式塔演变而来的新式佛塔,多是砖石结构。
砖造楼阁式塔是完全用砖依照木结构的形式在塔的外表做出每一层的出檐、梁、柱、墙体与门窗,在塔内也用砖造出楼梯可以登上各层。后来这种砖塔在外形上逐渐起了变化,就是把楼阁的底层尺寸加大升高,而将以上各层的高度缩小,使各层屋檐呈密叠状,檐与檐之间不设门窗,使全塔分为塔身、密檐与塔刹三个部分,因而称为“密檐式”砖塔。
著名的密檐宝塔有小雁塔、千寻塔、天宁寺塔、嵩岳寺塔。其中,嵩岳寺塔为这类佛塔中建筑最早的,但是十二边形的风格却是国内孤例。
傣族竹楼是雨林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傣族浓郁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出傣族的文化历史与民族情怀,是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民的骄傲。傣族竹楼在中国建筑之林中独树一帜,占有重要的地位。
傣族民居俗称竹楼。它是古代民族发明干栏式建筑时,因建筑材料取之于竹而得
大名,一直沿用至今。据我国历史文献记载,干栏式建筑在华夏大地上曾经有过灿烂辉煌的历史,然而,这种建筑却在中原大地上突然消失。不过,西双版纳的傣族、哈尼族、基诺族、布朗族、拉祜族等民族至今仍然居住在干栏式的竹楼里。
竹楼是我国典型的干栏式
建筑。这种建筑俗称高脚房屋,
又称“干栏”、“干阑”、“高
栏”、“阁阑”、“栅居”等,
其特征是房屋离开地面,用石
柱、木柱、竹柱支撑着,房的
屋脊长于屋檐,正脊两端向上
翘起,具有防潮、通气等优点。我国傣族、
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高山族、布朗
族、苗族、瑶族、哈尼族、基诺族至今仍然
居住在干栏式建筑里。
48
傣语称竹楼为“很”。它是由傣语“哄哼”演变而来。“哄哼”汉语意为“凤凰展翅”,竹楼即“凤凰展翅楼”。
竹楼传说
据说,竹楼是傣族先贤帕雅桑目蒂所创。远古时候,傣族的祖先靠采摘树叶果
实和猎狩为生,居住在大树上搭建的棚子里。傣语称为“怂”,汉语意为“树上的房子”。帕雅桑目蒂看到树叶能遮挡风雨,便在森林空地上用树的枝叶建盖出“树叶房”。后来,他受狗在雨中坐立姿势的启发,建造了傣语称为“杜玛先”的窝棚(汉语意为狗头窝棚)。然而,帕雅桑目蒂对自己发明的这些房屋都不满意,但又想不出更好的住房样式。当他冥思苦想之际,受感动的天王帕雅英变成了一只凤凰,冒雨飞到帕雅桑目蒂面前,展开双翅,低头藏尾,暗示住房要盖成人字形的屋脊,有四个坡面,高脚木柱支撑。帕雅桑目蒂受到启发,立即动手构建。不久,凤凰展翅的干栏式傣家竹楼诞生了。
竹楼与傣族民俗
傣族竹楼的所有梁、柱、墙及附件都是用竹子制成的,竹楼上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含义。走进竹楼就好象走进傣家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傣家的主人会一一告诉你它的含义。竹楼的顶梁大柱被称为“坠落之柱”,这是竹楼里最神圣的柱子,不能随意倚靠和堆放东西,它是保佑竹楼免于灾祸的象征,人们在修新楼时常常会弄来树叶垫在柱子下面,据说这样做会更加坚固。除了顶梁大柱外竹楼里还有分别代表男女的柱子,字架,显得异常宽敞明亮,竹楼的木梯也有规定,一般要在9级以上。晚辈的竹楼一般较差一些,首先高度要低于长辈的竹楼,其次木梯也只能在7级以下,室内的结构也显得简单许多。不过,随社会的发展、这种状况已经有所改变,部分傣族竹楼更加轩敞明亮。
49
竹楼内中间较粗大的柱子是代表男性的,而侧面的矮柱子则代表着女性,屋脊象征凤凰尾,屋角象征鹭鸶翅膀……
传统上的傣家人等级、辈份非常严格,这一点也体现在竹楼的建造上。比如凡是长辈居住的楼室的柱子不能低
于6尺,楼室比楼底还
要高出6尺,室内无人
碉楼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杰出代表,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它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生动的近代建筑博物馆。
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
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产
物。碉楼散落在开平的村落田间,据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