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纪元——陶器的发明
我国陶器的制造和使用大致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的全新世初期。人们将具有可塑性的粘土,用水湿润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阴凉通风处风干,干燥后在800—1000℃高温下用火烧造而成的坚固的制品,这就是陶器。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陶器的主要成分是硅和铝的无机盐类,它们无毒、无味,是制作生活用具的良好原料。
在陶器发明以前,人们为了取得熟食,有时把食物架在篝火上烤熟;或者是用石头砌成一个大坑,把猎物去皮,放进坑内,盖上热灰,直到焖熟;还有的就是用灼热的石块将兽肉烫熟;或把兽肉放入网中,泡入高温的泉水中,泡熟后食用。经过百万年的狩猎与采集生活,在原始的农耕作业的生产过程中,人们对于泥土的性质和状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居住环境的相对固定和生活资料的积累,使得人们开始研究储存生活资料的用具器物,在石质品、骨质品以及其它自然物之外去寻找一种新材料,用以煮熟、储存食物,于是以水、火、泥的合成方式生产的陶器就应运而生了。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考古发现已经证明了中国人早在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8000-2000年)就发明了陶器。原始社会晚期出现的农业生产使中国人的祖先过上了比较固定的生活,客观上对陶器有了需求。人们为了提高生活的方便,提高生活质量,逐渐通过烧制粘土烧制出了陶器。
陶器工艺品是我国最古老的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风格粗犷、扑实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商代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瓷器创制于东汉时期,唐代在制作技术和艺术创造上达到了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陶瓷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超过前代。中国陶瓷至今兴盛不衰,宜兴的紫砂壶、石湾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淄博的降色陶、铜官的绿釉陶、崇宁的雕镂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镇的柳叶瓶、凤尾瓶等,均闻名于世。
2。“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瓷器的发明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汉族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原始瓷器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公元23至220年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北方瓷器生产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瓷器烧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原料的选择和加工,降低Fe2O3,提高Ai2O3,也就是说必须是富含石英和云母等矿物质,以保证胎质的洁白;二、在1300摄氏度的高温中烧成,使胎质致密坚硬,不吸水,扣之能发出清脆的铿锵之声;三、是在表面施有高温下烧成的玻璃质釉,胎釉紧密结合,釉层不易剥落,厚薄均匀,吸水率低于1%。
瓷器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制陶过程中,发挥才干和智慧,积累长期实践经验,不断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方法,提高烧成温度,总结施釉技巧,而作出的创造性成果。瓷器取代陶器,不仅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也证明了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民族。其在每一个工艺过程中凝聚的古代先民的智能和辛勤汗水,更是蕴含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瓷器在汉唐以后源源不断地输出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当时中国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并且对其他国家人民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中国为世界人民所认识,获得“瓷国”的美誉。
同时,瓷器还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它是中国对世界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作出的一项重大且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也是一部生动的中国民族文化史。
3。最早的飞行器——风筝
在我国,每当春回大地、暖风吹拂的时候,人们都喜欢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到野外去放风筝。风筝在我国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古时候,人们把风筝叫作“风鹞”、“纸鸢”或“鹞子”,这是因为风筝象鹞鹰那样平伸翅膀,在天空盘旋。到五代时,有人别出心裁地在纸鸢上安装上竹哨,风吹竹哨,嗡嗡作响,声如筝响因此得名“风筝”。
世界上一致公认,中国是风筝的故乡。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更而演进成为今日多线风筝。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由于风筝具有“越险阻而飞远,越川泽而空递”和“辅舆马之不能,补舟楫之不逮”之功,所以首先用于军事。
楚汉争霸时期,张良围困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以放飞的风筝为信号,指挥各路军队协同进攻。楚汉战争后期,项羽的大军被刘邦之旅团团围住,这时,刘邦命手下人制作了许多大风筝,放在空中,让其发出箫的声音,并号召士兵唱起楚歌。连年征战而又远离故土的楚国士兵,听得这凄惨的箫声和悲凉的歌声,勾起一缕缕思乡之情,再加上汉兵大军压境,结果人心涣散,溃不成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四面楚歌”和“霸王别姬”。
????隋唐时期,风筝开始逐渐脱离军事界,变成供人欣赏的娱乐品。品种花样繁多,千姿百态,有彩蝶、凤凰、蝙蝠、螃蟹、美人等多种式样;有的还装上琴弦、竹笛,有的装上明亮的灯笼。及至明、清两代,放风筝则达到了鼎盛时期。明代才子徐渭常以风筝作为绘画、写诗的题材,留下37首咏风筝的题画诗,形象地反映了明代民间放风筝的盛况。足见那时风筝的技艺已经达到了多么高的水平。
我国古代还发明了一种由普通风筝演化而来的弓形翼式风筝,这种风筝能较好地运用空气流体力学的原理,使风筝飞得更高、更快、更稳。而这种风筝的翼,顶部弯曲凸起,底部呈凹面或水平,同现代的飞机机翼形状相差无几。根据风筝原理,世界最早的飞行器设计师和空气动力学创立者乔治?凯利,在1804年制作了第一架现代滑翔机的模型。1882年,俄国的莫查伊斯基仿照风筝,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用蒸汽发动机和螺旋桨推动的飞机。本世纪初。早期的优秀飞行员们甚至把他们驾驶的飞机,称作“中国风筝”。
直到今日,风筝在测量风力、风向,进行气象科学研究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发现,风筝还具有医疗和体育健身作用。一线在握,目送风筝直上云天,或缓步慢行,或嬉戏奔跑,对老人、青年人或儿童来说,都有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和防病能力的功效。近年来,国外不少风筝医院、风筝疗养院应运生。“风筝疗法”已用于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症、视力减退、小儿智力不足等症的治疗,并取得了可喜的功效。
4。工匠的革命——土木工具的改造与发明
鲁班,姓公输,名般。因是鲁国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鲁班,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以后,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公输般很注意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研究,他受自然现象的启发,致力于创造发明。一次攀山时,手指被一棵小草划破,他摘下小草仔细察看,发现草叶两边全是排列均匀的小齿,于是就模仿草叶制成伐木的锯,他看到各种小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就用竹木削成飞鹞,借助风力在空中试飞。开始飞的时间较短,经过反复研究,不断改进,竟能在空中飞行很长时间,公输般一生注重实践,善于动脑,在建筑、机械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他能建造“宫室台榭”;曾制作出攻城用的“云梯”,舟战用的“勾强”;创制了“机关备制”的木马车;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等各种木作工具,还发明了磨、碾、锁等。
鲁班发明“刨”
在鲁班以前,木匠仅用斧子和刀来弄平其建造用的木料,结果既使干得很好,也难也令人满意。后来鲁班通过长时期的实践发现,他使用的刀片越薄,所制造出来的表面越平,干起来也越容易。这样,这种刨逐渐地从鲁班的实践中加以演变,最初用较薄的斧刀片,后来用一个刀片固定到一块木头上再横穿以手柄,最后刀片固定到木槽中——-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刨。
墨斗的发明
鲁班发明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是工匠用的墨斗,这项发明可能是受其母亲的启发。当时其母正在剪裁和缝制衣服,鲁班注视着这一切,见她是用一个小粉末袋和一根线先打印出所要的裁制的形状。鲁班把这种做法转到一个墨斗中,通过一根线(用墨斗浸湿的线)捏住其两端放到即将制作的材料之上印出所需的线条。最初需由鲁班和他母亲握住线的两端。后来他的母亲建议他做一个小钩系在此线的一端,这样就把她从这种杂活中解脱出来,使之可由一个人来进行。为了纪念鲁班的母亲,工匠们至今仍称这种墨斗为班母。
尺子的发明
鲁班的另一发明标志是能正确画出直角的三角板,也被称为班尺,它能告知工匠哪些尺寸是不规则的,以及根据占卜的规则(风水)哪些是不吉的。这些尺子现在有些地方仍能买到。
栓的发明
在古代,人们所使用的栓被制成鱼的形状挂在门上。鲁班用形状象捣棒钥匙取代了这些栓,这决定于准确的配合部分的功能。鲁班的技艺就能制造这样一个装置,而且据说,他还发明了"锁的制栓"至今仍被用在许多锁中。据《世本》上记载,石磨也是鲁班发明的。传说鲁班用两块比较坚硬的圆石,各凿成密布的浅槽,合在一起,用人力或畜力使它转动,就把米面磨成粉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磨。磨的发明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这是古代粮食加工工具的一大进步。
鲁班不愧是我国古代一位最优秀的土木建筑工匠。二千四百多年来,一直被土木工匠尊奉为"祖师",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纪念。
5。古老文化的象征——丝绸
五千多年前,全新世大暖期为中国带来了温暖的气候,使得桑树和蚕的养殖可以在黄河流域广泛的进行。中国考古学家在1998年河南荥阳青台遗址的一次考古中,发现了距今约5500年的丝绸碎片,借此可以推断丝绸的使用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时期。关于丝绸的来源,有很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其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蚕神马头娘的故事。
传说黄帝打败九黎以后,在庆功会上蚕神前来献丝。这位蚕神像个仙女,披着马皮姗姗而来,手里捧着两束蚕丝,一束金色,一束黄色,献给了黄帝。从此,细软的丝绢代替了粗硬的麻布。这位身披马皮的仙女,就是蚕女马头娘。
在成为蚕神之前,马头娘只是普通人家的一个姑娘。有一年,马头娘的父亲被强盗掠走,她在家思念父亲,不吃不喝,母亲见了很心疼,就对邻里们立下誓约说:“有哪位能把我老伴救回来,我就把女儿嫁给他。”家中的一匹骏马听到此言,快速跑出家门。几天后,骏马驮着老父回来了,母女俩十分高兴。但骏马却悲鸣不已,不肯饮食。母亲将自己的誓言如实相告,父亲听到后大怒,说:“哪有让女儿嫁畜类的道理?”便将马射死,把马皮晾在院中。有一次,马头娘从马皮旁边经过,马皮忽然蹶然而起,卷起她飞走,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