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 > 第二章 地理探索(第1页)

第二章 地理探索(第1页)

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

郑和(1371~1433),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镇)宝山乡知代村人,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洪武十三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又称三宝太监。因跟随朱棣参与靖难之役有功,赐姓郑,始名郑和。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郑和奉命率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之麻林地(今属肯尼亚),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在郑和远航的过程中,也曾遭遇到很多的困难。有一次,郑和的船队到达旧港(今苏门答腊岛的巨港)的时候,突然遭到海盗的拦截袭击。这群海盗的头子叫陈祖义。陈祖义本是广东人,洪武年间跑到现在的南洋,召集一伙人占领了旧港,常常打劫路经此地的商船,许多国家的商人都深受其害。这一次,陈祖义见郑和船队船多兵众,不敢贸然下手,就假意向郑和投降,暗地里却准备打劫船队。郑和及时发现了陈祖义的阴谋,立即部署对策。等陈祖义率众人来抢劫时,他指挥将士们把海盗打败,杀死了五千多人,烧毁了海盗船只十艘,俘获七艘,还活捉了陈祖义。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航海舰队。郑和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说:“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享、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八十多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它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在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维护国家安全、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2。地理探险家玄奘和他的《大唐西域记》

玄奘(602~664),俗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我国唐代伟大的佛经翻译家、地理探险家。玄奘自幼聪明异常,有很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家族和哥哥的影响下,8岁多就开始诵读佛经,并且在父亲的影响下,养成了广泛研究各种学问的兴趣。久而久之,玄奘遂萌发了出家为僧的想法。恰在此时,隋王朝要在洛阳剃度27名和尚。报名的人有好几百,但在玄奘的努力下,大理卿郑善果破格录取了年仅13岁但悟性极高的玄奘。中国和世界佛教史、地理探险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物就这样登上了历史舞台。

617年,玄奘与哥哥离开洛阳,先后游历四川、湖北、长安等地10余年,遍访名山大寺,质疑问难,寻求佛学真谛。在他发现各种佛学流派中所存在的对佛典精神的不同理解后,遂产生了前往佛教的诞生地印度“求取真经”、以探求佛学本来面目的想法。但由于当时唐王朝刚刚建立,面临着西突厥入侵的威胁,因此限制私人西行,朝廷没有批准玄奘西行的请求。627年,28岁的玄奘与一秦州(甘肃天水)和尚为伴,离开长安,开始了他的万里孤征。

经过两年的艰险旅程,玄奘法师到达了印度。拜在著名的那烂陀寺百岁高僧戒贤法师门下,刻苦参研佛法,数年间精通了经藏、律藏、论藏,因此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但也因此招来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外道僧人在那烂陀寺门前贴出五十条疑难经义,宣称如果有人能够破解得其中一条,他就立即将自己的头颅砍下。寺中众僧皆闭门不出,任凭他大叫大骂。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走到寺院门前,将五十条经义丝毫不差地讲解了出来。外道僧人面如死灰,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剑准备自刎。玄奘大度,制止了他的的自残行为,并在他耳边仔细叮嘱了几句,外道感恩戴德地去了。经此一事,全寺众僧无不敬佩玄奘的渊博和大度。

贞观十七年(643年)春,玄奘谢绝了戒日王和那烂陀寺众僧的挽留,携带657部佛经,取道今巴基斯坦北上,经阿富汗,翻越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线回国,两年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首都长安。玄奘此行,行程5万里,历时18年,是一次艰难而又伟大的旅行。

《大唐西域记》是玄奘回国后,遵照唐太宗的旨意由玄奘口述、弟子辩机记录下来的旅途所经各地情况的汇编,成书于贞观二十年(646年)七月。该书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东起中国新疆、西尽伊朗、南到印度半岛南端、北到吉尔吉斯斯坦、东北到孟加拉国这一广阔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科学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陆的地理概况。特别是对各地宗教寺院的状况和佛教的故事传说,都作了详细的记载。对研究古代中亚及南亚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该书也是中亚和南亚考古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考古学家曾根据书中提供的线索,发掘和鉴定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历史遗址和文物。印度著名的那烂陀寺遗址,就是据该书提供的线索发掘和复原的。

3。最早的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

裴秀(224~271),字季彦,魏晋期间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地图学家、政治家。

裴秀出身于一个官宦之家。祖父裴茂,父裴潜,都官至尚书令。裴秀自幼喜欢学习,8岁就会写文章。青少年时,对政治已感兴趣,而且学识比较广博。他的叔父裴徽,当时名望很高,家中常有很多宾客来往。有些宾客在来拜见裴徽之后,还要到裴秀那里交谈,听听他的议论,那时裴秀年仅10余岁。

由于裴秀才华出众,很受人们的赞赏。渡辽将军毋丘俭把他推荐给当时掌握着辅政大权的曹爽。曹爽遂任命裴秀为黄门侍郎,并袭父爵清阳亭侯,时年25岁。年轻的裴秀,脱颖而出,有时不免自负。一次,他得知著名的机械专家马钧设计制做一种能连续把巨石发射到远方的攻城器,竟加以哂笑,并与马钧辩难。马钧口才不及裴秀,后来就不多加辩了。裴秀十分得意,又讲个没完,其实他对机械原理并不很精通。当时的文学家傅玄,为此曾劝说过裴秀。

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裴秀又先后担任尚书令和司空,在他担任司空后,除在朝廷中负责其他政务外,还负责管理国家的地图和户籍人口。由于职务上的关系,他得以接触更多的地理和地图知识,并使他对古代地理和地图进行了仔细整理和精心研究。可惜,3年之后,他因服寒食散又饮冷酒,不幸逝世。

裴秀的一生,在政治上相当显赫。但是他深为后人称赞的,是他生前的最后几年在地图学方面做出的贡献。在学术上裴秀的重要成就是主持编绘《禹贡地域图》18篇和他在为此图撰写的序中提出的“制图六体”。此外,还缩制旧天下大图为“方丈图”,或称“地形方丈图”。又著《翼州记》、《〈易〉及〈乐〉论》。未完成的著作有《盟会图》和《典治官制》等。

裴秀主持编绘的《禹贡地域图》具有比例尺,地物的相对位置比较准确;对于名山大川、政区界线、城邑所在、主要交通路线等,也会一一表示清楚。在图例设计方面,可能是用线条表示政区界,于圆形或方形框内加注名称表示郡国县邑,山川名称或亦加括圆(或方)形框,道路用虚线表示,河流用曲线表示并注河流名称,山脉除注名称外可能还用形象符号表示。类似这样的图例设计,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地图以及流传至今的宋代地图上,都可见到。

晋裴秀以前,中国在地图学方面虽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缺少理论概括和指导。自裴秀提出“制图六体”之后,即为中国地图学者所遵循,如唐代的贾耽和宋代的沈括等都曾在论述中表明,裴秀“六体”是他们绘制地图的规范。可以说,在明末清初欧洲的地图投影方法传入中国之前,裴秀的“六体”一直是中国古代绘制地图的重要原则,对于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4。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梦溪笔谈》

沈氏家族世代为官,沈括从小就跟随在外作官的父亲沈周四处奔波,饱览了华夏大好河山和风俗民情,视野和见识都比一般同龄孩子开阔得多,兴趣爱好也广泛得多。日月星辰、山川树木、花草鱼虫,没有他不喜欢琢磨的。

遗憾的是,就在沈括刚满18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家计顿时艰难起来。沈括不得不外出谋生,到海州沭阳县(今江苏沭阳)当了主簿。从那时起,政务便占据了这位天才科学家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但是,无论仕途多么险峻,宦海如何浮沉,公务怎样繁忙,他得志也罢,失意也罢,都从未放弃过科学研究。凭着超凡的意志、敏锐的观察力和过人的精力,他不停地攀登,终于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沈括知识渊博,天文地理、数理化、医药以及文学艺术,无不通晓。他在科学研究上涉猎范围之广,见解之精辟,都是同时代人所望尘莫及的,他从事的许多项目都代表了时代的水平,具有世界意义。

沈括一生为官,四处飘泊,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峭拔险怪的名山,一碧万顷的平川,烟波浩渺的湖泊,飞湍急流的江河,到处留下他的足迹。他深邃的目光,透过青山秀水,看到了它们的沉浮变迁。在雁荡山,沈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曾游览过不少名山,都是从岭外便能望得见峰顶,而雁荡山却不然,只有置身山谷,才能看到高耸入云的诸峰。经过再三琢磨,沈括得出了结论:是山谷中的大水,将泥沙冲尽之后,这些巨石才高峻耸立,拔地而起的。而且,雁荡山的好多独特景观,如大小龙湫、初月谷等,也都是大水长年累月冲凿的结果。由此,他联想到西北那土墩高耸的黄土区,和雁荡山的成因相同,也是大自然的杰作,只不过一个是石质、一个是土质而已。沈括关于因水侵蚀而构造地形的观点,在当时只有阿拉伯的一位科学家“英雄所见略同”,直到700年之后,英国科学家赫登才完整地运用了这一原理论述地貌变化。另外,在冲积平原成因的解析方面,在“化石”的命名以及地形测量和地图绘制等方面,沈括的贡献也极有价值。

在数学、物理学、光学、声学、生物医学、化学等诸多科学领域内,沈括也有很深的造诣。沈括晚年退出政坛,隐居在江苏镇江朱方门外竹影摇动、溪水潺潺的梦溪园,潜心笔耕,写出了伟大的科学巨著《梦溪笔谈》。这是一部反映当时科技发展最新成就、内容丰富的著作,充分显示了作者的博学多闻和旷世才华。书中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许多学科,共609条记述,可以说是一部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备受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英国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5。航海史上的重大突破——指南针

相传在4000多年以前,在中国北方的中原地区,黄帝和蚩尤在涿鹿进行过好几次大规模的战争。战斗持续了半年的时间,但仍没有分出胜负。按道理说,黄帝在这场战斗中应该能够取胜,因为他的部落相对比较强大,而且也代表着正义。但是,每当战斗即将胜利的时候,总会出现突来的大雾,迷漫山野,让人辨不出方向,所以每次都是前功尽弃。黄帝认为这大雾降得蹊跷,就派人上山侦查蚩尤部落的动静,发现这些大雾都是蚩尤施妖术弄出来的。黄帝回到营地后,在仙女的帮助之下,制造出了指南车,借助于指南车,黄帝率领军队冲出了重重迷雾的阻挡,最终打败了蚩尤,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它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指南针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