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巨典——《本草纲目》
李时珍(1518~1593),字东壁,湖北蕲州人,我国宋代著名的医学家、药物学家。他出生在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父亲李言闻是当地一位名医。李时珍从小就跟随父亲到病人家看病,上山采集药草,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科举盛行,医生被看作没有出息的职业。李言闻希望儿子走科举考试的道路。在父亲的督促下,李时珍十四岁就考上了秀才。但他对科举考试没有兴趣,三次考举人,三次都落选了。从此,他就决心行医,钻研医学,不再去应考了。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李时珍治好了不少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成为远近闻名的医生。他虽然是位内科医生,但他对患有外伤的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在修本草的时候,他读到了古代外科圣手华佗替人治病的事,其中提到麻沸散,它能够使患者在麻醉里接受剖腹剔脑的大手术而不知疼痛。麻沸散的主药是曼陀罗花,但这味主药该用多少才能起麻醉作用,同时又不致中毒历代的记述都没有说清楚。
李时珍决定亲自做曼陀罗花药量的试验。他把估计药量分成两份,叫徒弟在一旁监测,到自我感觉药性发作时,让徒弟用针扎自己的手臂,看痛感是否减轻甚至消失。
试验开始了,李时珍用黄酒把一份曼陀罗花粉吞服下肚。过了一会儿,他觉得有些头昏、心慌,于是他示意徒弟下针。但是,那针还是扎得他钻心痛。他知道药力不够,便断然将余下的另一份用黄酒吞服了下去。不大一会儿,李时珍只觉天旋地转,接着就昏迷过去了,徒弟再用针扎,他也不觉得了。就这样,李时珍以身试药,终于弄清了曼陀罗花的准确用量。
在行医过程中,李时珍读了许多医药著作。他感到历代的药物学著作存在不少错误,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需要重新整理和补充。因此,他决心在宋代唐慎微编的《证类本草》的基础上,编著一部新的完善的药物学著作。为了编好这部著作,他走访了河南、江西、江苏、安徽等很多地方。每到一处,他就虚心地向药农和其他劳动人民请教,采集药物标本,收集民间验方。很多人都热情地帮助他,有的人甚至把祖传秘方也交给了他。就这样,他得到了很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还得到了很多药物标本和民间药方。
李时珍从三十五岁起,动手编写他的医书。他花了二十七年工夫,参考了八百多种书籍,经过三次大规模的修改,终于写成了一部新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共52卷,190万字,记载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加的有374种。书里对每一种药物,都说明它的产地、形状、颜色、气味、功用。书里还附了1160幅药物形态图,记载了11096个医方。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2。理论之大成——《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约150~219),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张仲景从小嗜好医学,他十岁时,就已经读了许多有关医学的书。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他果真成了良医,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导致天下大乱。豪强之间连年混战,民不聊生,疾病流行。当时医术不发达,社会上的人大多迷信巫术,特别是穷人,有病就求神拜鬼,在巫师和道士的欺骗下丢钱丧命。这些事实让张仲景看了心痛不已,也促使他在医术上更加精益求精,不断探索。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张仲景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专业术语。意义是说要运用各种诊断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对病人的生理特点以及时令节气、地区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其致病的原因,然后才能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法。
有一次,两个病人同时来找张仲景看病,都说头痛、发烧、咳嗽、鼻塞。张仲景给他们切了脉,确诊为感冒,并给他们各开了剂量相同的麻黄汤,发汗解热。
第二天,一个病人的家属早早就跑来找张仲景,说病人服了药以后,出了一身大汗,但头痛得比昨天更厉害了。张仲景听后很纳闷儿,以为自己诊断出了差错,赶紧跑到另一个病人家里去探望。病人说服了药后出了一身汗,病好了一大半。张仲景更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病,服相同的药,疗效却不一样呢?他仔细回忆昨天诊治时的情景,猛然想起在给第一个病人切脉时,病人手腕上有汗,脉也较弱,而第二个病人手腕上却无汗,他在诊断时忽略了这些差异。
病人本来就有汗,再服下发汗的药,不就更加虚弱了吗?这样不但治不好病,反而会使病情加重。于是他立即改变治疗方法,给病人重新开方抓药,结果病人的病情很快便好转了。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同样是感冒,表症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应相同。因此各种治疗方法,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能一成不变。
人工呼吸
张仲景是最早采用人工呼吸方法救人的医学家。有一次,张仲景在行医时,发现有户人家门前聚集了很多人,他上前一看,只见一个人躺在地上,旁边有几位妇女在哭泣。张仲景一问情况,原来是地上那人因穷得活不下去而上吊自尽,被家属发现,虽然被解救下来,但已经不能动弹了,时间还不算久。张仲景马上挤开人群,吩咐把人放在床板上,用被子盖好保暖;叫两个人用力按摩他的胸脯,一面活动他的双手,自己则用手掌按压那人的腰部和腹部,一紧一松,不到半个钟点,那人居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再继续一会儿,那人就清醒过来了。
《伤寒杂病论》凝聚了张仲景多年的心血,它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3。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唐本草》
唐朝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安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们对药物学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同时,随着医生临证经验的不断增加和中外医药交流的进展,在中药谱上,又增加了许多新药和外来药,需要对于药物学的书籍进行一定的补充。因此,重新编写一部新的本草书,在当时的条件下是非常必要的。
唐显庆三年(公元657年),在右监门府任长史的苏敬向高宗李汾进表请求重新修订本草,以修改《本草经集注》中的一些缪误并增加新的内容。高宗准允了此事,指派了长孙无忌、许孝崇、李淳风、孔志约等22人与苏敬一起集体编修新本草。同时,唐政府“普颁天下,营求药物”,征集全中国各地所产的药物,并令绘出实物图谱,以供编书之用。修订时,他们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为过去的医药经典所局限,于公元659年撰成《唐本草》颁行。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由国家颁行的最早的一部药典。
《唐本草》又称为《新修本草》,分三部分文献记载,即《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本草》部分是讲药物的性味、产地、采制、作用和主治等内容,《药图》是描绘药物的形态,《图经》是《药图》的说明文。在编纂体裁上有所创新,为了便于采药和用药时的正确辩认,除传统用文字记述的《本草》外,还首创详细绘画《药图》,且以《图经》加以说明的方式,后者约占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
在内容方面,《新修本草》也很突出。由于当时正处于唐朝全盛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有不少外来药品通过贸易进入我国,如安息香、龙脑、胡椒、诃子、郁金、茴香、阿魏等。鸦片一物就是由波斯地区当贵重药物运进中原的。由于《新修本草》内容丰富,所以一经问世,立刻四散传播,最早由当时来中国求法的日本僧徒传过去,对日本医学界影响很大,不久又传到朝鲜等国。其中还记载了用白锡、银箔、水银调配成的补牙用的填充剂,这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补牙的文献记载。
《新修本草》收载药物844种,其中考正过去本草经籍所载有差错的药物400余种,增补新药百余种,并详细记述了药物的性味、产地、功效及主治的疾病。该书颁行后,很快流行全中国,在统一用药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新修本草》在宋元祜年间已完全失佚。中国在1959年重新出版的《新修本草》是根据德清《傅氏纂庐丛书》中影印过来的,这使广大读者可以见到1300多年前唐朝原书的面目。2008年存仅有残卷的影刻、影印本,但在后世本草和方书中保存了该书部分内容。由于书中收录有各地动植物的标本图录,全书图文并茂,有图经25卷,因此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而且是一部动植物形态学著作,在生物学史上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4。部针灸学的著作——《针灸甲乙经》
皇甫谧(215~282),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魏晋年间著名的作家、医学家,我国“针灸疗法”的创始人。
皇甫谧幼年时父母双亡,便过继给了叔父,由叔父叔母抚养成人。他在幼时十分贪玩,到了20岁仍不喜欢读书,甚至有人认为他天生痴傻。叔母对皇甫谧如此调皮捣蛋非常气愤,恨铁不成钢,常常为他的前途而忧虑。
一天,她把贪玩的皇甫谧赶出家门,想要教训他。谁知他却摘回了许多野生瓜果给叔母吃,叔母对他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没有半点本事,就算是用上好的酒肉来孝敬我,也是不孝的。今年你已经20岁了,不读书、不上进,我心里就得不到安慰。我只希望你有上等的才学,可你总是不能明白长辈的心意。提高修养,学习知识都是对你自己有益的事,难道还能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吗?”皇甫谧听了这番话,心中很受感动。顿悟自己原来已经虚度了20年的光阴,实在羞愧难当,便立志努力学习,不敢再有丝毫懈怠。自此之后,他对百家之说尽数阅览,学识渊博而沉静少欲,并著有《孔乐》、《圣真》等书,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40岁时,皇甫谧患上了风痹病,十分痛苦,但他在学习上却仍是不敢怠慢。在抱病期间,他读了大量的医书,尤其对针灸学十分有兴趣。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以前的针灸书籍深奥难懂而又错误百出,十分不便于学习和阅读。于是他通过自身的体会,摸清了人身的脉络与穴位,并结合《灵枢》、《素问》和《名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悉心钻研,著述了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著作——《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共十卷,一百二十八篇。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书中校正了当时的腧穴总数的穴位654个(包括单穴48个),记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说明了各种操作方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被人们称做“中医针灸学之祖”,一向被列为学医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唐代医家王焘评它“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
此书问世后,唐代医署就开始设立针灸科,并把它作为医生必修的教材。晋以后的许多针灸学专著,大都是在参考此书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而写出来的,也都没有超出它的范围。直至现在,我国的针灸疗法,虽然在穴名上略有变动,而在原则上均本于它。一千六百多年来,它为针灸医生提供了临床治疗的具体指导和理论根据。后来,此书流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国家,在国际上声望也很高。
5。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
相传在黄帝时期,人们生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经常遭受野兽的伤害和烈火、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在打猎的过程中还不断出现跌打损伤等事故。黄帝为此寝食难安。那时候,没有人懂得用药物治病,一旦生病,就只有听天由命。有一次,黄帝带领一支队伍进山狩猎,一只老虎突然向他们猛扑过来,黄帝急忙拉弓向老虎射了一箭。由于没有射中要害,箭头从虎背穿皮而过,受伤的老虎逃走了。几天后,有人发现这只老虎在树林里专门寻找一种长叶草吃,一边吃还一边用舌头舔背上的伤口。虎背上的伤口没有血迹,也没溃烂。黄帝听到这件事,立刻命人去察看,并一再叮咛不许杀害老虎。察看人回来说:“受伤的老虎吃了这种长叶草,伤口不但不流血,而且已慢慢愈合。”黄帝听后,沉思一会儿,便派人把老虎吃的这种长叶草采集回来,专门给部落里受伤流血的人吃。受伤流血的人吃了这种长叶草,果然收到止血止痛的效果。
这件事上给了黄帝很大启发,他知道自然界有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来治疗疾病。于是他命雷公,歧伯二人,经常留意山川草木,虫鸟鱼兽,看它们如何生存。雷公、歧伯按照黄帝的吩咐,对自然界的飞禽走兽,草木花卉等,都详细地加以观察和记录,进行研究和试验,直到最后确认什么东西能治什么病为止,再由黄帝把它正式整理出来,定名为《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它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的成就可以用三个“第一”来概括。
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部养生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