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里,几个年轻人正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
他们倒是不甚在意茶馆里正在即兴创作的说书人,认真地看着天幕上评论区的想法。
其中一个书生模样的激动地一拍桌子,
“妙哉!这新奇的设想,让法海去取经。想来这一路定是血雨腥风,与原著中唐僧的温和取经大不相同。”
“这法海的勇猛,怕是能将那些妖怪打得落花流水。
“只是不知道这真经最后取得的方式,是否也会大不一样?”
旁边一个习武的青年也跟着附和,
“就是就是,看这法海施展神通,比我练武可精彩多了。”
“要是我能有这本事,也去凑个热闹,跟着去取经!创造一些不一样的故事。”
*
河边的浣衣女们叽叽喳喳,
"你们瞧见没?评论区说那法海和尚连女儿国国王都敢打!"
"可不是嘛!那国王多漂亮啊,他居然说人家是妖孽!"
"要我说啊,这和尚比咱们家那口子还不会怜香惜玉!"
明
冯梦龙注意到了这样的创意新奇的内容对于百姓和读者的吸引力。
这般不同寻常地打破传统,连一些老古板都没有太多微词,只是加入了这场讨论中。
冯梦龙笔下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不拘泥于传统礼教对人的束缚。
总是在反对礼教约束,认为通俗文学是“民间性情之响”“天地间自然之文”,是真情的流露。
提出要“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的文学主张,表现出冲破礼教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质。
法海取经的情节充满趣味性和新鲜感,容易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冯梦龙就在思考在自已的话本小说中加入更多轻松幽默、新奇有趣的元素,以更好地符合大众的口味。
之前冯梦龙倒也尝试过对故事中主角的性格改编,创作出与原版毫不相关的结局。
现在这种跨故事的角色互换和融合的主题倒是受欢迎。
*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坐在自家院子里,眯着眼看着天幕。
他缓缓摇着头,对身边的小孙子说,
“孩子啊,这世间之事真是变幻莫测。这和尚的角色一换,故事可就全变了。”
“不过不管是谁去取经,都是为了求那真经,普度众生。”
“希望这法海在取经路上,也能懂得慈悲为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