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太热,两人吃了点凉菜,胃口也打开了。
李青竹从厨房里,端着两碗馄饨走了过来。
馄饨的历史要比饺子久远得多,唐朝倒是有饺子,不过只是作为馄饨的附属品存在。
一碟拌青笋,一条清蒸鱼,两碗荠菜馅的馄饨,这顿饭加起来用不了三文钱。
李青竹很喜欢竹子,尤其是北方常见的青竹,因此柳叶特意在院子后面的空地上,种了一大片青竹,现在正是嫩笋拔尖的好时节。
再往前走几步,就是一条清溪,水是从曲江池引过来的,往里头扔个篓子,半天工夫能有三四斤鱼获。
“今天的鱼很鲜,你多吃点儿。”
柳叶给李青竹夹了一块鱼肉,又道,“卖字画的钱在褡裢里,差不多有一贯左右,你拿出八百文,剩下的留在褡裢里,明日我打算去城隍庙摆摊。”
“听闻八仙庵的老道给人解签,少说也收两百文,我手里要留些支用,若碰上豪客用银子结账,好给人家找钱。”
说是这么说,其实柳叶也没见过用银子结账的。
因为唐朝的通用货币,自始至终都只是铜钱,有时候还会用到丝帛。
市面上几乎没有金银这种贵金属流通,多数时候只是用来储备,或者富商们用来进行大宗货物的交易。
柳叶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宽慰李青竹的心。
听到柳叶不想卖字画,转而要去城隍庙给人解签,李青竹只是微微臻首,将最鲜嫩,而且刺最少的鱼肚子上的肉,夹到柳叶碗里。
看柳叶吃的香,李青竹随手拢起耳边的一缕发丝,小脸上沁满了温柔的笑容。
吃完饭,李青竹去水缸旁刷洗碗筷。
柳叶拎着柴刀来到厨房门口,李青竹早已把竹子准备好了。
挑拣出一根最韧实的,轻轻刮去竹皮,砍成细长条,竹签就做好了。
城隍庙门口做解签生意的实在不少,大部分人都不会准备‘道具’,往往是信徒在庙里求了签,找庙祝抄下来,再到门口求解。
这么做的确省事,但城隍庙里的挂签,总共就十几种,信徒去得次数多了,都能把解签的说辞背下来!
跟别人一样,哪辈子才能赚到钱?
想要赚钱,必须要和别人有所区别。
柳叶准备了足足一百根挂签!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自于柳叶脑海之中的记忆。
他写的是正宗的‘观音灵签’,其中上签二十二,中签六十,下签十八,每一签都有各自的含义,最早见于清朝乾隆年间。
至于解签的说辞,那就需要看个人的本事了。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观人识面,旁敲侧击,是这个行当的立身之本。
柳叶脑海里的记忆,在被他完全融合后,就像是烙印在他脑海里似的,各种各样的能力和学识,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做到这一点,可以说是非常简单了。
一个时辰后,终于把所有竹签上的签文都写完了。
“。。。总算搞完了。”
把挂签全都放在竹筒里,柳叶长出口气。
这时,李青竹走了过来,她端过来一碗醴酪,也就是加了糖霜的杏仁麦粥,还特意用冰凉的井水镇过,吃起来鲜甜可口,浑身上下都舒服。
她指了指剩下的竹子,柳叶立刻明白了她的意思。
“已经做完了,剩下这些留着烧火用。”
“对了,给我准备一些干粮,蒸饼就好,若是生意不错,中午就不回来了,蒸饼吃起来方便,免得误了生意!”
李青竹点了点头,挽起袖子,露出一双玉臂,又进厨房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