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死后,楚将钟离昧投奔了韩信。因他二人是故交,钟离昧得以偷生。刘邦知道此事后,命韩信交出钟离昧。可是韩信很重义气,不想出卖朋友,不肯交人。刘邦毫无办法。此时,韩信初到楚地,出入都有重兵保护,仪仗威严,这更加引起了刘邦的疑心。恰在此时,有人又状告韩信谋反,刘邦就下了决心,一定要除掉韩信。于是,他采用了陈平的计策,令诸侯们都到楚国之西的陈地相会,以便趁机擒拿韩信。这时,韩信已猜出了刘邦的意图,但思忖再三,想到自己本无谋反之心,何必怕见刘邦?于是,杀了钟离昧,带其首级去见刘邦。不料,刘邦还是逮捕了他,并把押至洛阳。之后,他把韩信降纣为淮阴侯,让他寓居于长安。韩信怏怏不乐,常常称病不上朝。
其三,他挑动和支持陈稀叛乱。
据说韩信曾和握有重兵的边将陈稀约定里应外合,准备叛乱。又说他曾与家臣谋划,当刘邦率军出征陈稀之时,诈阼诏书,放了囚徒,再突然袭击宫中的吕后和太子。结果,这个阴谋被他舍人的弟弟告发了。后来,吕后与萧何设计将韩信诱入长乐宫斩杀。
上述三大罪状,足以说明韩信是个只计较个人得失、闹分裂、谋叛乱的阴谋家,他是罪该万死的。何况,经过六国、暴秦、楚汉纷争之后,人民需要休养生息,刘邦废除异姓王,实行中央集权,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
综上所述,看来韩信确实有反汉迹象,他被杀并不冤。
6.张良的归宿之谜
张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汉初“三杰”之一,辅助刘邦夺取天下,以智慧闻名于世。有意思的是,历史老人在张良身上涂抹了太多的神秘色彩,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个谜团。2000多年来,张良的归宿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究,但时至今日,张良的身上依旧迷雾重重。也许,这就是张良的魅力所在吧!
张良,字子房,传为城父(今河南)人,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祖父、父均为韩国宰相。后来韩国被秦始皇所灭,张良就立志要为韩国复仇,想像荆轲一样做一个力抗强秦的侠士。为报亡国之恨,张良遣尽家僮,弟死不葬,变卖家产,终于求得一位力贯千钧的大力士,等秦始皇出巡到阳武(今原阳县东南)博浪沙时,埋伏在此地的张良同大力士一起投掷大铁锤偷袭秦始皇的銮驾,可惜误中副车,没有砸中秦始皇的坐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上下连续十天大肆搜捕刺客。壮志未酬的张良不得不隐姓埋名,开始了浪迹天涯的生活。
据说在张良流浪的这段时间里,遇到了一个改变了他一生命运的人。
有一天,张良经过下邳的一座小桥,看到一位身着粗布衣衫的白发老人,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脚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动。老人见张良走近,忽然一抬脚,把鞋甩到桥下面去。老人蛮横地对张良说:“你把我的鞋子弄下去了,快帮我捡起来。”张良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可想到老人年事已高,又挺可怜他,就把鞋捡了上来,送到老人前面。谁知老人又把脚往前一伸,让张良给他穿上,张良强忍住性子,蹲下来替老人穿上了鞋。老人很高兴,站起身来,大摇大摆地走了,一声“谢谢”都没有。张良望着老人的背影,觉得很奇怪。他刚转身要走,老人又回来了,对他说:“你这个小家伙不错,我愿意教你学点儿本事。五天以后的早晨,你在这儿等我。”张良连忙答谢。
五天后的一早,张良依约来到桥上,谁知老人早已到了。老人生气地说:“你怎么让我老头子等你呀?五天之后你再来吧。”说罢转身就走了,张良心里很内疚。
这样又过了五天,张良鸡鸣之时就前去赴约,但还是迟到了,他只好认错。老人瞪了他一眼说:“你要真想学,过五天再来。”说罢,拂袖而去。这次张良有了教训,到第四天的晚上,张良连觉也没睡,半夜就到桥上等着。见张良如此真诚,老人高兴地说:“这样做才对!”然后拿出一本书说:“你把这本书读透了,就可以为帝王之师!”张良接过书,正想道谢,却见老人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远了。天亮后,张良才知老人给他的是《太公兵法》。传说此书是西周姜子牙所著。得到《太公兵法》后,张良手不释卷,潜心研读,果然成为智谋奇才。
陈胜、吴广发动农民起义后,各地的百姓纷纷响应。张良也带了一百多人去投奔起义军。途中碰到率兵赴下邳的刘邦。两人一拍即合,张良无论提出什么建议,刘邦都能言听计从。从此张良一心跟随着刘邦打拼汉朝天下。
张良成为刘邦不可缺少的谋士。他协助刘邦制定作战方略,并在政治上、策略上提出许多重要建议。刘邦得天下后,论功行赏,张良居首功,要把齐国的三万户百姓封给张良,被他谢绝。张良谦虚地说:“我跟随陛下才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陛下能采纳我的计策,并万幸成功,这不过是我的运气,没有陛下就没有我张良。”刘邦非常欣赏他的义气,后来他就封张良为留侯,留地是刘邦和张良第一次见面的地方,刘邦以示纪念。
刘邦称帝做了皇帝之后,曾经得意洋洋地讲:“我之一生得益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的萧何;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这三位都是人杰,我因为有了他们,所以得了天下。”张良、萧何与韩信,在汉初分别被封为留侯、酂侯淮阴侯,被委以重任。但没过几年,刘邦就不再信任这些昔日的功臣,找机会将这些人罢官夺爵,少有善终的。不过,在“汉初三杰”之中,韩信以谋反罪名被杀,还诛灭其三族;萧何也被治罪下狱,唯有留侯张良一生平平安安。
有道是“伴君如伴虎”,刘邦的疑心极大,张良陪伴皇帝左右却能够自保,这确实是一大奇迹!后代人为之庆幸之余,尤其关心张良的最终归宿。不过关于张良的归宿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1)居官善终
有人认为张良并未离开朝廷,而是居官善终。刘邦要废太子刘盈,重立太子如意,这下急坏了太子的生母吕后。吕后问计于张良,张良建议请出刘邦素来仰慕的嵩山四老,劝谏刘邦,或许能够帮助太子巩固地位。于是吕氏就派人拿着太子的亲笔信,卑辞厚礼,请来四老下山。刘邦见到这四位须发皆白、相貌魁伟的老人,十分惊讶。问他们:“前次我求你们相助,你们一直避而不见,今天为什么与我儿子交往呢?”四人回答说:“陛下轻慢别人,臣等恐怕受辱,因而亡匿,太子仁孝,敬贤爱上,天下人都愿为太子效劳,我们如今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就下山了。”刘邦觉得太子已经深孚人心,恐怕难以动摇,这才放弃了更立太子的主张。这件事在《汉书·张陈王周传》和《史记·留侯世家》中都有记载。因为这件事,吕后十分感激张良。刘邦死后,吕后为了报答张良,劝其结束学道生活,出来做官。并且对他说:“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一样短暂,先生何必如此自苦呢。”张良当时年高体弱,不久以后就病死了。朝廷给他的谥号是“文成侯”,此中就含有以文才安民立政,善始善终之意。
(2)辞官学道
还有人认为张良当时见功臣被戮,十分寒心,不顾刘邦挽留,主动辞官到白云山学道去了。这种说法多被戏曲、小说引用。比如京剧《张良辞朝》就是据此而来。正史中也有这种记载。《史记·留侯世家》中说,刘邦不喜欢太子刘盈,想另立戚夫人之子如意为太子。大臣们苦苦劝谏,仍然不能改变刘邦的主意。张良屡谏不从,便借口有病向刘邦辞职,他在给刘邦的上表中自述身世:“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后来追随刘邦,得以灭强秦,封万户,位列侯,现在平生愿已了,“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于是就飘然而去,不知所踪。后世的小说家们往往附会赤松子,说他是神农时的雨师,能呼风唤雨,常为西王母的座上宾,因此张良此去一定是潜心学道了。在我国南方一直有这样一个传说:张良从官场退隐之后,就到深山密林中去修行学道,最后不知老死在何处。执掌大权的吕后听说后,不知是不放心,还是可惜张良的才德,就命令手下官员一定要寻找到他的墓冢不可。谁知诏令一下,一夜之间,天下到处都发现有张良墓。吕后派人数了数,总共有三千多座,也不知道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也就只好作罢。
这两种说法,一从历史,一从文学。应该说,前者的记载是比较可信的,张良应该是居官而终。但是历代以来,人们更愿意给张良一个入山修道、得道成仙的神秘归宿,这里面既表达了人们对于君主滥杀功臣的不满,也寄托了历代文人们对于张良功成身退、名垂青史的钦佩。在张良曾经活动过的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关于他扶汉救危的故事、他与楚霸王的恩恩怨怨,以及最后修道成仙的传说非常多,因此我们看到了大度、多谋、柔弱的张良,也看到了仇恨、执迷、刚勇的张良,有时甚至相互矛盾。司马迁距离张良不过半个世纪,真实就已经被蒙上了一层纱,因此张良的归宿如何,在两千年后的今天,更加难以考证,我们还是权且把这些没有谜底的传奇,看作是每一个伟大人物周身都必定附有的光环吧。让我们慢慢地去欣赏、去研究。
7.刘邦为何逼死田横五百壮士
山东省蓬莱阁西有一座山,名叫田横山,又名老北山,它东与丹崖山相衔,北临渤海、黄海两海,南望蓬莱市区,西边紧靠蓬莱海港。公元前202年,齐王田横因逃避汉将韩信的追杀,率五百壮士东赴胶东并在此筑寨为营。后来田横不愿臣事刘邦,自刎身亡。在田横山踞守的五百壮士忽闻田横死讯,高唱葬歌,歌罢相继自尽尽忠。这就是被后人传颂“田横五百壮士”的由来,人们为了纪念田横与五百壮士便将此山称为田横山。
田横(公元前250年一一公元前202年),秦末狄城(今山东高青东南)人,齐国贵族。他文武双全,义气豪爽,深受百姓拥戴。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田横与堂兄田儋共同起兵,重建齐国。齐国原本是富庶之邦,自从秦灭齐以来,齐国民不聊生,饮恨含冤,受尽压迫和剥削,齐国人多有不服者。田横起兵后,民众一呼百应,很快就聚集起十万人马,夺回齐国首都临淄,拥立田广为齐王。楚汉战争中,齐王田广中了汉军的计谋,临淄被韩信攻破,汉军灭齐,田横自立为王,回军临淄,结果又遭韩信埋伏,田横兵败,投奔大梁王彭越。汉高祖刘邦登上皇位后,封彭越为梁王,田横惧怕被诛杀,率部属五百余人,避祸海岛(今江苏连云港市云台上的田横岛)。
田氏一直是齐国的宗室贵族,宗族势力强大,威信极高。田横虽亡命天涯,仍然有五百壮士誓死追随。刘邦知道田横深得齐人之心,如果长久居住在齐地的岛屿上,若是招兵买马,重建势力,卷土再来,到那时再平叛可就困难了。于是派使者前往招降。田横深知刘邦用心,推辞说,曾经烹杀汉使者郦生,现在后悔不已。现今郦生之弟郦商为汉朝重要将领,自己不敢与之同朝称臣。请求为庶人,长留海岛,平静度过余生。刘邦怎能轻信此言而放过田横,第二次遣使者告之说,已经告诫郦氏兄弟族人,不得轻举妄动。并称:“田横来,大者封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无奈,携部属两人随使者赶赴洛阳。行至距洛阳三十里处,田横心乱到了极点,踌躇不前,认为自己曾威震一方,与刘邦分别南面称孤。如今,却以俘虏的身份去投降称臣,苟且偷生,实在不堪其耻。于是对部属说:“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陛下在洛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间,形容尚未能败,犹可观也。”说完自刎。
刘邦看到田横首级,好似一块石头落了地。为笼络人心,以王侯的礼节葬之。田横的两个随从在田横墓旁挖洞,也自刎相随于地下。刘邦听说田横门客也殉死,大吃一惊,觉得田横部下非等闲之辈。于是第三次遣使者前往征召,想赶快把他们骗来除掉。而五百壮士听说领袖已死,顿感万念俱灰,集体“蹈海”自杀。
历来关于五百壮士的去向传说不一。另有一说是田横墓前集体自杀。五百壮士被骗出海岛,走到半路上,得知田横死讯,肝胆欲裂。在拜祭田横墓后,在墓前集体自杀,其状感天动地。刘邦斩尽杀绝,为后世不齿。
这两种说法虽然有异,但对情深义重的五百壮士随田横而死的认识还是一致的。
第三种说法是五百壮士远走天涯。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田横之弟隐居在离田横岛不远的小鬲山,并未随兄自杀。这里三面绝壁,只有东南一道能够出入,是世外桃源,正可幽居避祸。既然田横之弟能生存下来,可以想见那五百壮士也必有人生存下来,不会尽数自杀。据史料记载,美洲大陆还有“田人墓”遗迹,可能埋葬的是田横门人。当时,也许他们驾舟渡过太平洋,漂落美洲,在那里定居繁衍,他们及其后代曾有人回到山东。
是自杀殉主,还是远走天涯,时至今日,五百壮士的下落始终是个谜。
8.曹操“72疑冢”之迷
鲁迅先生对曹操是这样评价的:“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曹操的聪明不仅用在了生前处理国家大事上,就连自己的墓地也搞得让人摸不着头脑。据说,曹操临死前嘱咐下人为安葬他设“七十二疑冢”之事。所以,曹操究竟葬尸何处,却很少有人知其谜底。那么,曹操是否真的设了“七十二疑冢”呢?如果是真的,这七十二冢又在哪儿呢?
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在丧葬上有别于历代帝王,他对自己的身后事提出了“薄葬”。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公元218年,他颁布了一道《终令》,明确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一年后,他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入殓,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
当时曹操虽未称帝,但权力与地位不比帝王低,为什么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体力行呢?
(1)他一生主张节俭
据说,曹操对家人和官吏要求极严。他的儿子曹植的妻子因为身穿绫罗,被他按家规下诏“自裁”。宫廷中的帷帐屏风,破旧之后缝补一下再用,不可换新的。有一次,天下闹灾荒,资财匮乏,曹操带头不穿皮革制的衣服。冬天,朝廷的官员们都不敢戴皮帽子。
(2)为了防止盗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