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历史名人的名字大全 > 第一章 古代帝王传说(第4页)

第一章 古代帝王传说(第4页)

的确,在从磁州至济水之滨的京广铁路沿线,矗立着一座座像小山似的大土堆。在当地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清同治年间的一天,当地有个叫牛伢儿的牧羊少年在讲武城东南的彭村打柴,突然在一人多高的蒿草丛中发现一座大冢,大冢墓砖已显露,墓前倒卧一块石碑。他赶忙到几里外的村子里叫来一位私塾先生,辨认石碑上的字。一读才知道这是魏武帝曹操的陵墓,于是村人立即将这件事情报告到磁州县衙门。县令得知后,马上赶到彭村,可是再拨开草丛一看,那座大冢竟无影无踪,连石碑也找不到了。县令十分生气,认为私塾先生戏弄父母官,将他一顿毒打,而再去找牛伢儿,这个少年也下落不明。

邓之诚《骨董琐记》记载了另外一个传闻:“壬戌(1922年)正月初三,磁县农民崔老荣,于彭城镇西十五里乱葬坟挖墓为茔,地圯为黑穴,继得石室,既深且广,中有石门洞开,入石门者皆死,遂报县令陈希贤,命人投以硫磺。久之人内,见室之四壁深垩如新,中置石棺,前有刻石志文,所叙乃魏武帝操也。前五十年发石室十余处,唯皆无棺,至是真冢始现。石志今藏县署,不知文何若,他日当访之。”

这两则虽是近似荒谬的传说,但反映了当地人们心中的看法:曹操墓就在这里。连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墨客也对此深信不疑。

(2)在其故里谯县的“曹家孤堆”。

据《魏书·文帝纪》载:“甲午(公元220年),军治于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邑东。”《亳州志》载:“文帝幸谯,大飨父老,立坛于故宅前树碑曰大飨之碑。”曹操死于该年正月,初二日入葬,如果是葬于邺城的话,那魏文帝曹丕为何不去邺城而返故里?他此行目的是不是为了纪念其父曹操?《魏书》还说:“丙申,亲祠谯陵。”谯陵就是“曹氏孤堆”,位于城东20公里外。这里曾有曹操建的精舍,还是曹丕出生之地。此外,又据记载:亳州有庞大的曹操亲族墓群,其中曹操的祖父、父亲、子女等人的墓就在于此。由此推断,曹操之墓也当在此。

但这种说法也缺乏可信的证据,遭到许多人的质疑。认为曹丕祠谯陵可能是祭祖,不一定是祭曹操的。祖先坟在此,不一定曹操墓也在此。

(3)在漳河河底

铜雀宫观委灰尘,魏之园陵漳水滨。

即令西湟犹堪思,况复当年歌无人。

由此推断,曹操墓是在漳河河底,并有两个传说作为佐证。一个是清人沈松的《金健笔录》中的一个故事:清顺治初年,漳河发生干旱,河水枯竭,露出河床。有一捕鱼人发现河床的一处露出一块大石板,旁边有条一尺来宽的隙缝。捕鱼人向洞里一看,深不可测,暗忖里面必有大鱼,于是钻进了洞里。约走数十步光景,被一座大石门挡住去路。他返回地面,把这件事对其他几位捕鱼人说了,大家都感到奇怪,一齐下去看个究竟。他们来到大石门前一齐使劲,终于将石门打开。涌到门内—看,纷纷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只见石屋内许多姿色绝伦的美女分列两行,有坐着的,有互相倚靠着的,还有躺卧着的,一个个栩栩如生。但转眼之间美人们都化为灰尘,委顿于地。石屋的当中置一石床,床上躺着一个身穿朝服、头戴官帽的老年男子。石床前面立着一通石碑,识字者走到碑前一看,原来是曹操。出于对奸臣贼子的仇恨,捕鱼人一个个用鱼叉将尸体打戮得个稀巴烂。

对这段近乎传奇的记载,有人一笑了之的,也有愿信其实的。

蒲松林在《聊斋志异》中也载有河底发现曹操冢事,只不过《聊斋》写的传闻发生在许昌,而不是临漳。其文云:“许昌城外有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人浴,忽然若被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专相惊怪。邑宰闻之,遣人闸其上游,竭其水,见崖下有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之,有碑,字皆汉隶,细视则曹孟德也。破棺范围骨,所殉金宝尽取之。”这也属虚构,难以令人相信。况且,地点也不符。

曹操的陵墓为什么会失踪呢?有学者认为,曹操陵墓的“失踪”与魏晋时期的丧葬风俗有关。中国古代历来讲究厚葬,帝王陵墓则是这一风俗的集中体现。因此,皇陵向来是贪财之徒的聚焦目标,虽有严刑峻法,但仍挡不住他们铤而走险。及至改朝换代的战乱时期,前朝皇陵更是。西汉末年,赤眉军曾在咸阳北原大挖西汉诸帝的陵墓;东汉末年,董卓迁都长安之际,同样率部下盗掘了东汉诸帝陵墓。两汉帝陵的结局令后世帝王触目惊心。在魏晋时期帝王公侯的陵墓,多以简朴风格为主,甚至不树不封,可能是接受了前人的教训吧。而曾经直接参与了大挖东汉帝王陵墓和豪门祖坟的曹操,对前代帝王陵墓种种惨不忍睹的结局不可能不有所惊悸。他临终时所发出的“恐为人所发掘故也”的感慨,便是这种心情的写照。曹操在临终前对自己的后事也做了从简的规定:天下尚未安定,不必遵照古代葬礼制度,应该简礼而薄葬,不得随葬金玉珍宝。由于实行简葬,加之陵墓不树不封,又临近漳河。而漳河在历史上经过了多次改道,曹操陵墓很可能被大水冲到别的地方去了。

7.北魏为什么有17位帝后出家

通常情况下,人们很难将高高在上、享受荣华富贵的帝后与孤独寂寞、陪伴青灯古佛的尼姑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封建王朝中,却有多位早年出自尼庵或是晚年遁入空门的尊贵帝后。而且在北朝的中后期,大概100多年之中,仅历魏、齐、周11帝,竟然有17位帝后出宫为尼,实在是世所罕见。这成为了我国佛教史和北朝发展史上的一个极为奇怪的现象。那么,何以造成这种现象呢?

我国史学家和史学界在解释和评说这一历史现象时,存在着一种倾向:即多以佞佛释之,是媚佛、精神文明信佛之,如《晋书·何充传》载:“二郄谄于道,二何佞于佛”;《新唐书·侯希逸传》亦载:“好畋猎,佞佛,兴广祠庐,人苦之。”

自东汉明帝时佛教开始传入洛阳,汉末曹魏时期在河南地区初步传播,西晋十六国时期迅速传播和兴盛,在北魏时达到鼎盛。当年拓跋珪在舅舅慕容垂的帮助下,复建了代国,又改代为魏,成了北魏王朝的创始人,后又在与舅舅的争斗中好不容易取得了上风,便又挥师南下,去侵略燕赵之地。燕赵为中原发达地区,人情山水的风貌自然迥异于拓跋氏的大漠草原。一座座结构奇特的屋宇,进出于屋宇的穿戴奇异的男女,和这些男女嘴里唱出的一种闻所未闻的歌曲,都让拓跋珪感到惊讶。他很好奇,于是向人打听那些房子和男女是做什么的。人家告诉他,房子叫寺庙,那些男女叫和尚或尼姑,那种歌曲叫梵音。于是拓跋挂就让人去要了几本佛教经籍看了起来。拓跋珪阅读的是哪些经书,史无记载,但不外乎是《四十二章经》、《般若道行经》和《华严经》等几部。回到平城后,他对佛教的兴趣越来越浓,“时时旁求”,广交僧友。他听说有个叫朗的高僧和徒弟一起隐居在泰山的一个山谷里,就遣使问好、写信请教,还送给他们许多财物。如此礼遇,前人还没有遇到过。

拓跋珪向来都很聪明敏锐,在阅读佛经的过程中感觉到,这种宗教完全可以用来慰抚长年遭受战争铁蹄践踏而怨气日重的草民百姓,对他的治国平天下大有好处。于是在第二年颁布了崇扬佛道的诏书:“夫佛法之兴,其来远矣。济益之功,冥及存没。神踪遗轨,信可依凭。”一面在京城带头“建饰容范,修整宫舍”,让佛教徒有所居处。同年又于须弥心上筑造五级佛塔,别建讲堂、禅堂及沙门座,正规寺庙里所需要的一切,莫不俨具焉,

就这样,拓跋珪为北魏开了崇佛之风。其驾崩后,儿子拓跋跬嗣即位。他完全继承了父业,拓跋挂嗣在位十四五年,大力弘扬佛法,进一步在京邑四周建造寺庙,让沙门宣讲佛义,“辅导民俗”。正是由于他们父子二两人的大力倡导,“阿弥陀佛”的礼赞之声才得以在草原上空响起,以至到今天仍然广泛流传。由于北朝各帝崇尚佛教,大量兴建寺院,僧尼空前增多。北魏时,国都洛阳有寺一千三百六十七所,江北整个地区有寺三万余所,出家僧尼达二百余万人。与此同时,这些佛教寺院都拥有大量的土地、占有很多劳动力,僧侣不事生产,却享有门阀世族地主阶层的特权;他们通过出租或役使依附农民,经营商业,发放高利贷等,剥削广大劳动人民,聚敛了巨额财富。

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门阀世族的倡导下,得到了统治阶级进一步的支持和扶植,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南北朝各代统治者,包括皇帝、贵族和世族官僚都崇信佛教,天竺(印度)僧人佛图澄、鸠摩罗什先后被北朝后赵石勒、石虎和前秦苻坚尊为国师,南朝梁武帝更是一个迷信很深的教徒,尊佛教为国教,曾四次舍身出家为僧,由朝廷和群臣以巨资赎回。北朝也是如此,以北魏来看,各位帝王都崇尚佛法。根据史书的记载,北魏时的15位皇帝(连同西魏),都倡导佛法并且大兴译经、造寺及刻像之事。文明皇太后冯氏、孝明皇后胡氏、恭帝皇后若干氏及西魏文皇后乙佛氏都在长安出家为尼。在当时,洛阳城里的西域僧人有3000人之多。宣武帝下令建造的永明寺有。—时期曾居住外国沙门达3000余人。当时的文人学士,也大多崇尚佛法,这就致使寺庙僧人的发展极为迅速。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对佛教的盲目信奉,才导致了北朝时17位帝后出宫为尼。

然而,另外一些人从北朝17位帝后为尼的背景出发,仔细加以比较,得出了另一种结论,认为信佛并不是这些帝后出家的真正原因,以为这些帝后出家为尼的真正原因包括:首先是因为健康的缘故,寺庵的环境极有利于染病在身的帝后身体康复;其次是有的帝后在争宠的角逐中,由于失宠而被逐出宫为尼;再次是因皇位更迭或王朝易代而沦为牺牲晶的,对这些失败的帝后来说,尼姑庵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去处;第四类是幼主嗣位后两宫争权的失败者;最后则是入寺寻求政治避难的。

另外有一些人则认为应该从当时寺院经济的特殊地位来探讨、分析这么多帝后出宫为尼的根本原因。由于北朝各帝崇尚佛教,使寺院大量兴建,僧尼空前增多。

北魏时,国都洛阳有寺1367所,江北整个地区有寺3万余所,出家僧尼达200余万人。其中,不少佛寺即为最高统治者出资所建,这些御立寺庵皆穷极奢丽,收容帝后为尼最多的瑶光寺还有大量供后妃役使的宫女。所以这里名为寺院,实际上是帝后优游享乐的另一处别宫,被废黜的帝后只是失去了名分之尊,其实在物质生活上与宫内差异不大。所以,北朝帝后为尼并不比在皇宫时受委屈,与被贬入冷宫相比,不但精神上没有压力,物质上更是一种优待。这些寺院都占有相当多的土地和大量的劳动力,渐渐形成了独立的寺院经济和特殊的僧侣地主阶层。剥削广大的劳动人民,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当时无神论者范缜在《神灭论》中曾对这种情况进行了揭露:人民倾家荡产去求僧拜佛,粮食被游手好闲的僧众吃光、财富被奢侈的寺院耗尽!坏人充斥,不能禁止,都高颂“阿弥陀佛”!因此,这些人认为,在当时,寺院的特殊地位才是帝后出宫为尼的根本原因。

有的学者还认为:北朝诸帝的崇佛或来佛,都是带着特定的目的的。如魏之太武帝的毁佛,就是因为他发现佛寺有兵器、藏财富、匿妇女,于是诏诛长安所有沙门,焚烧经像。因此,我们分析北朝帝后出宫为尼的原因,就不能单归结为佞佛一点,而是根据问题的本身去分析。

8.梁武帝为什么不近女色

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的开国皇帝是个马上皇帝,也是个喜欢做和尚的皇帝。这就是有名的梁武帝萧衍。萧衍,字叔达,南兰陵中都里人,就是现在的江苏武进县,生于公元464年。他原来是南朝齐国的官员,后来逼皇帝“禅让”,自己建立了梁。萧衍做皇帝时间长达四十八年之久,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

据《梁史》记载,萧衍“五十外便断房室”。如果从公元513年“不与女人同屋”算起,到公元549年去世时,萧衍有近四十年的时间不近女色。这也算是历代皇帝中的非常另类的一个了。

萧衍禁欲,“不与女人同屋”,后宫那些女人都到哪里去了呢?史载,除贵嫔丁令光留在京城外,其他嫔妃都让萧衍给赶走了,跟各自分封在外的儿子去住。

古代的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除未能成年而夭折者,多为荒淫男人。所以有很多人认为,萧衍是一个难得的好皇帝。从史料上看,萧衍精通武术,又是文学大家,确实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文武双全”帝王。对于萧衍的种种描述,实际上是人们把萧衍神化了,和封建社会很多的皇帝一样,萧衍也是十分荒唐的皇帝。

萧衍自从当了皇帝后,与东昏侯萧宝卷一样地“昏”,整日花天酒地。

据《南史·齐本纪下第五》(卷五)记载,东昏侯的后宫美女如云,佳丽多多,其中潘贵妃是最受宠的一个。当年,萧宝卷为了讨好潘妃,大修宫殿,并对居所阅武堂内诸殿进行了超豪华装修。潘玉儿所经之路,皆铺上雕凿有莲花文饰的纯金地板,称是“此步步生莲华也”。萧衍当了皇帝后,没有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的魄力,却学起了嬴政悉收六国后宫美女的做法,把住处也搬到了当年萧宝卷作乐的地方,把萧宝卷的后宫美女也“收”了下来。

萧衍如此好色,那为什么后来会去做和尚呢?

萧衍对宫女们可以付出一切,对功臣们却非常吝啬,但是对于自己的皇室亲属却是另外照顾,简直是有些徇私护短。但这种照顾并没有给他带来好处,反而让他备受刺激,这是他以后当和尚的主要原因。刚刚登基时候,萧衍非常重视儒家思想,还自己亲自写《春秋答问》等书,解答大臣们的疑问,直接倡导了好的学习风气。但上了年纪以后,萧衍看破了红尘,从儒家转向了佛家,还几次入寺庙做了和尚,当住持,讲解经书。信佛之后,他不近女色,不吃荤,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要求全国人民效仿自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