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 第九章 梦回千年的盛世华章(第1页)

第九章 梦回千年的盛世华章(第1页)

大唐帝国开创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流光溢彩的时代。当是时,君臣一体,励精图治;社会稳定,民丰物阜;文治武功,睥睨当世,超越前代。文学、宗教、艺术从太宗发端,长盛不衰,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光照千古的巨人。璀璨夺目的盛唐文明,即使在千余午后的今天,仍然让人们仰慕、激动不已。

1、光耀千古的诗坛

诗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唐诗的作者众多而且大师辈出,仅清人《全唐诗》及今人陈尚君《全唐诗补编》,就收录诗人3600余人,诗作5.5万余首。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风格流派之多样,可谓空前绝后。

唐初的诗文,仍是继承齐梁传统,文讲骈偶,诗重浮艳。到了高宗和武则天时期,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初唐四杰”开始摆脱了齐梁的诗风,在题材上开拓了新的领域,在形式上探索了音韵的格律,为唐诗的独特风格开辟了道路。他们的文章还不能摆脱骈偶的格局,但如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讨武氏檄》,指陈形胜,或嘻笑怒骂,都已改变了齐梁文章的意境。略晚于“四杰”的有陈子昂。《感遇诗》38首是他的代表作。相传诗人王适读了他的诗惊叹道:“此人必为海内文宗。”柳公权、杜甫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此后,唐诗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

开元年间,大唐盛世达到了高峰,代表唐朝的文学——古近体诗,也达到了最高峰。开元时期,天下安宁,土大夫生活富裕,人有制得佳篇秀句,即传诵人口,流播远近。有些诗人所作被采入乐章,名登朝廷,为官方所敬重。在当时,作诗是成名的捷径。因此几乎全部文人,都用全力作诗。大诗人接踵而出,每个大诗人都得到社会的尊敬和优厚的待遇。盛唐的诗,是诗的顶峰。

是啊,还能有哪个王朝当得起“诗的王朝”之名呢?无论是帝王与布衣,文人雅士与贩夫走卒,抑或闺中女子与沙场男儿,都或嘹亮或低沉地歌唱着,只有唐朝才拉得出这么一支庞大的诗人队伍。就连盗贼遇上了诗人,也礼让三分——他们要的并非诗人羞涩囊中的那一点点可怜的银两,而是一首诗。居然连唐朝的盗贼都是这么风雅?

盛唐空前繁荣的文化,哺育出一位中国文学史上光彩照人的诗仙,这便是李白。李白自幼读书,才华横溢,成绩不凡。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新唐书》本传也说他“十岁通诗书”;《唐才子传》亦称他“十岁通五经”。

李白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气势浩瀚、变幻莫测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他极大地丰富了古体诗的表现技巧,把乐府和歌行写得有如行云流水。他的七言绝句和王昌龄的七言绝句一起被后世推为唐人七绝的代表作。他的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充满了迥落天外的想象和生动的比拟;他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语出惊人;结构谋篇大开大合、跌宕起伏。又由于他性格开朗豪放,因此他的诗意象明丽清新、色彩鲜艳,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真美。

李白最让后人仰慕的是他傲世独立、刚直不阿的性格。他多次以大鹏自比,渴望“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他的诗里既有“建立不世功业在指颐之间”的信心,又常常有愤慨不平和对于朝廷黑暗的抨击。他多次以大鹏自比,渴望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在他的诗里既有“建立不世功业在指颐之间”的信心,又常常有愤慨不平和对于朝廷黑暗的抨击。他曾经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得到玄宗的赏识。李白来到长安,时年42岁。他先是拜见年迈的太子宾客贺知章,贺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贺知章再向皇帝推荐,玄宗立即接见了李白。这无疑是轰动京城的新闻。皇帝对于李白礼节甚重,亲自“降辇步迎”,还为他“御手调羹以饭之”。可见皇帝对于这位大诗人是相当敬重的。玄宗还对李白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这应当是李白平生最为荣光的一段经历了。

李白在长安时,还曾留下过《清平调》诗3首,写到了盛唐美女杨玉环。

那是一个繁花盛开、牡丹吐艳的季节,玄宗和太真妃到兴庆宫龙池东沉香亭前赏花。著名歌手李龟年手捧檀板,要为皇帝和太真妃献歌一曲。玄宗那天很有兴致,他说:“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于是叫李龟年带着“金花笺”到李白那里,请他填首新词。李白“欣然承旨”,立刻援笔写了《清平调》三章: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

这三首像诗又像词。诗人以比、兴手法,以名花比喻“倾国”美人,热情地赞颂了太真妃。所谓“群玉山头”与“瑶台”写的是道教的仙境,似为点出她女道士身份。当时学道求仙成了朝野的共同风气,当女道士是颇为时髦的。李白与玉真公主就有直接往来,写了《玉真仙人词》、《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御》等诗篇。由此推知,李白颂扬太真妃不是偶然的。

玄宗接到《清平调》三章后,非常重视,也非常满意。他立刻令人为之谱曲,让李龟年放声歌唱。玄宗亲自调玉笛以倚曲,太真妃也欣喜异常,她还曾为之“笑领歌”。

这时李白结束了漫游生涯,暂作宫廷侍从。但他显然不是一个安于平静的人,也不善长官场应酬。于是一年以后,他便上疏求去。天宝三年,李白又离京远游。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独立的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他以才气写诗,是一位天才的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不可代替的不朽地位。杜甫称道他的艺术成就,说他“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又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称李白诗“无敌”、“清新”、“俊逸”,兼庾信鲍照二人之所长,自己愿意和他杯酒论文,推崇可谓备至。李白是诗坛上浪漫主义的大师,一千多年来,一直享有“诗仙”之美誉。他有诗集传世,其中《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是最为有名的篇章。

王维也是盛唐时期的代表性诗人之一。王维于开元九年进士及第,成名在李白前20余年。王维始终在朝作官,与贵官交接往来,文名极盛。当时李白未来长安,杜甫未成大名,文苑霸主只有王维一人。王维在开元天宝时期,被公认为文宗。他擅长音乐,尤能弹琵琶,进士及第后,即任太乐丞,正是用其所长。王维所作五七言绝句,与李白同为唐人绝唱。二人都擅长音乐,制成绝句,容易合乐,因之传播既广,享名亦大。《太平广记》载王维与亲王贵主往来,甚得尊重,他曾扮成琵琶乐工往见贵主奏位,大蒙称赏。贵主读王维所献诗卷,惊骇地说,这些都是我平时诵习的诗篇,以为是古人佳作,不料出在你的手里。王维仕途颇顺,又身为富豪,享尽隐居闲适的乐趣。

王维所作的近体诗,谨守声律,却意态萧散,闲适无碍。他的五七言绝句,最为歌者所乐于采用,不只因为这些诗容易合乐,更重要的是,这些诗符合开元天宝时期的社会人文心理。范摅《云谷友议》说:“李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又唱‘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岁余。征人云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此辞皆王右丞制,至今梨园唱焉。”范摅是唐懿宗时人,唐末梨园还相沿唱王维绝句,足见影响之深远。

杜甫是与李白齐名的又一盛唐大诗人,后人论诗往往“李杜”并称。杜甫生活的年代略晚于李白、王维,文学活动也略后于李王二人。杜甫自称少年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杜甫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都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但是他的创作活动主要集中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有“致君尧舜”的抱负,却一生穷途潦倒,因此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民众的疾苦。安史之乱给唐代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半个中国沦为丘墟。杜甫在战火中流离转徙,写下了《北征》、“三吏”、“三别”、《兵车行》、《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一系列表现民生疾苦的诗作。

战争中许多重大事件、战争带来的破坏、战火中百姓的心态,在杜诗中都有极为生动的反映。唐代没有任何一位诗人,像他那样深广地反映安史之乱的历史,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由于自身的坎坷遭遇,对百姓的苦难往往感同身受,发为歌吟,家国之痛与个人的悲哀也就融为一体。《春望》《登楼》、《登岳阳楼》都是这样的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百感交集,是身世之感,还是家国之悲,已经很难分开了。唐诗到杜甫是一大转变,题材转向写时事、写底层百姓的生活;在叙事和细节描写中抒情。为便于写时事,他多用古体,但他的更高的成就是律诗。在他1400多首诗中,律诗占70%以上。杜甫的律诗变化莫测而又不离规矩,写得出神入化,充分发挥了律诗这一体式的表现力。他的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4个字。所谓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杜甫是用才力写诗而达到了唐代诗歌创作的巅峰,他自己也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在中国的诗歌发展史上,杜甫带有集大成的性质,对于后来者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历千年而不衰。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表达了对李白、杜甫文学成就的崇敬。

2、边塞诗里的王朝

在大唐代数百年的时间里,唐诗没有落寂的时候。每个阶段,都有一些自标一格,不蹈袭前人的杰出诗人出现。他们共同汇聚为唐诗群星璀璨的盛大局面,也使唐诗成为后人难以企及的一座高峰。基于唐代国家强盛、边功卓著、民族和同、中西文化交流活跃而诞生的边塞诗,寥寥几笔,却如曲曲动人心弦的乐章,咏唱着一个个成败英雄不灭的精魂。

如果说盛唐的诗坛如同一个乐团,那么其中有边塞诗人豪放的军旅进行曲,有田园诗人清逸的天籁雅音,还有李白男高音一般高亢嘹亮的歌喉。这是一幕大戏,人物众多,曲调各异,然而激昂的主旋律却总是那么磅礴大气——这是盛世的长歌。

唐王朝在诗歌文化上的造诣,是其他任何一个朝代所无法比拟的;唐王朝的这批诗人,把诗歌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为后人树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在唐朝近300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诗歌巨匠,不管是在盛世太平的“贞观之治”,还是在唐朝末年的动乱时代,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就颇高的诗人。诗歌在唐王朝被分为多个流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还有以王昌龄、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这些不同流派的发展,把唐王朝的诗歌文化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

初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郁勃。当时天下甫定,一统王朝的元气正徐徐上升。但整个说来,尚觉力不从心,国家时遭侵袭,因而边塞诗中常常充盈着一种强烈的愤激之情,同时伴有沉重的压抑之感。这种郁勃特色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一是对于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前者的代表是骆宾王,后者的代表是陈子昂。他们都不止一次地从军出塞,对边塞生活描绘逼真,感触深沉。

盛唐边塞诗反映得主要是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它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雄大气象。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军旅英雄,描绘了无数具有传奇色彩的战争,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尚武风习。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许多诗对效忠君国作了热情的赞许,更对武功作了热烈的颂扬。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自信观念。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常常把破敌立功看得非常容易。在写战争的苦难时,也具有一种雄浑的底蕴,怨气之中含有豪气,因而并不使人感到低沉;开创心理。

盛唐人志向高远,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战斗决心。诗人们对边地的奇景奇事,充满激情,诗的境界多有创新。另外还常看到一种无畏的“拿来”神,对塞外的乐舞、风俗、物产等多所赞美,对民族友谊有许多感人的描写。以上诸端,使盛唐边塞诗赢得了崇高的赞誉,人们从中看到了民族伟力的进发。

高岑为首的边塞诗派,或铺陈描绘着塞外的奇致景观,或尽情抒写着慷慨的报国之情,或擦拭着对故园怀想的一滴男儿泪。高适毫不遮掩对功名的追求,坦荡自信地写出自己想干一番轰轰烈烈地事业的雄心。岑参更构思奇险,妙笔生花,写出往往令人耳目一新的诗篇,“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黄沙莽莽黄人天”,三句一韵的诗一气呵成,不事停滞。诗家夫子王昌龄,七绝与李白携手比肩,更有悲壮之歌,其“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气,“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壮志,令人热血沸腾。王之涣的一曲《凉州词》,琅琅上口,一举奠定了他名家的地位。还有李颀、崔颢等人,也唱着同样的边塞之歌,这正是泱泱大国神采奕奕的盛唐气象。

王昌龄和当时著名的诗人几乎都有交游,孟浩然、李白、岑参、常建等都存有赠他的诗篇。殷璠《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选人的数量也为全集之冠。这些都可见他在诗坛上的地位。王昌龄是专攻七绝的高手,有“七绝圣手”的美誉。他的诗歌无论写什么题材,表达什么感情,格调或高昂开朗,或清刚苍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总有一种刚健之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