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炳道:
“相公不可小觑他!”
“正如刚才您提到的,街坊小儿的谣言,说‘耗国因家木’,即是家中姓‘宋’,‘刀兵点水工’,水边的‘工’字即代表‘江’,他姓宋名江。”
“而这篇反诗,是天命所归,老百姓会因此得福。”
知府又问道:
“那‘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是怎么解释?”
黄文炳答:
“可能是指六六之年,或者六六之数,‘播乱在山东’则暗示了郓城县位于山东。”
“这四句正符合那些传言。”
知府问道:
“不知这个人是否在这里?”
黄文炳回答:
“昨晚我向酒保打听过,他说这人就是前两天写诗的人。”
“若查一查牢城营的文册,就能找到他的信息。”
知府让下人去查文册,过了一会儿,文册被取了上来,蔡九亲自查看,果然在五月份的新记录中找到了“郓城县宋江”的名字。
黄文炳说道:
“正是应谣言而生的人,不容小觑。”
“如果拖延,可能会走漏消息,必须尽快捉拿,将他关入牢中再商讨。”
知府立刻下令,叫来押解的节级,安排他们去抓捕宋江。
此时,戴宗正在厅下,听见命令后大吃一惊,心里觉得情况不妙,便马上去和知府商量如何应对。
戴宗赶到牢城营,推开门时,看到宋江正在房里。
宋江见是戴宗,忙不迭迎接,说道:
“我前些天进城,四处找过你,没见到你,便自己去浔阳楼喝酒,最近有些迷糊,正在这里喝酒消遣。”
戴宗问道:
“哥哥,前日你在楼上写了些什么?”
宋江回答:
“酒醉后胡言乱语,早忘了,谁还记得?”
戴宗道:
“刚才知府召唤我去厅中发落,让我带人去捉拿浔阳楼上写反诗的人,正是郓城县宋江。”
“我吃了一惊,先稳住其他人,去城隍庙等候。”
“现在我来告诉你,你该如何应对?如何脱身?”
宋江听后慌了,抓头痛苦地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