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禛来到八十年代的京城,最初心中怀揣着一个独特的想法——看看那些在后世赫赫有名的文化名人。
在他原本的设想里,这就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妙相遇,他可以站在一旁,静静地观察那些未来将在文化领域熠熠生辉的人物,感受他们在成名之前的气息,仿佛自己能成为一个隐秘的见证者,洞悉历史发展的脉络。
这种想法就像一颗种子,在他穿越到这个时代后,在心中生根发芽。
然而,买完四合院时,他的心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突然觉得四合院没那么重要,那些文化名人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前世,同样有很多名人,贾禛都懒得去看,他又何必在意这个时代的一些特定人呢?
我们只是共处一个时代,然后擦肩而过。
他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要执着于寻找那些名人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还是想从他们身上获取某种特殊的东西?
曾经他人到中年,对于追星不感兴趣,或许此时正年轻,才有了这种想法,但这种想法会随着时间与年龄,慢慢淡漠。
此时的他,站在四合院的院子里,抬头看着天空,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想法可能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个四合院,这个实实在在的财产,让他开始脚踏实地地思考自己在这个时代的定位,那些遥远的名人光环在这一刻变得有些虚幻。
他的兴致变得不高,不再像刚来到这个时代时那样充满兴奋与期待。他感觉自己仿佛是一个迷失方向的旅人,原本以为明确的目的地,现在看来却只是一片迷雾。
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问自己:“我来到这个时代,真正想要做的究竟是什么呢?”
于是,他借了一辆自行车,载着贾梦兮,只想在京城的胡同里随便溜达溜达,单纯地看看这个时代的京城真实的模样。
自行车在胡同里缓缓前行,贾禛的思绪还在不停地飘荡。贾梦兮坐在自行车前座上,小手紧紧地抓着车把,好奇地看着周围的一切。
狭窄的街道,来往的行人,院落里传来的说话声,贾禛的眼睛中出现一丝迷离,他不确定这是不是真实,还是他的一场梦境。
当他们经过一个大杂院时,里面传出电吉他和架子鼓的声音。
那声音在胡同里回荡,贾禛只是稍微抬了抬头,并没有太在意,他的心思还沉浸在自己的思考当中。
他继续骑着自行车,带着囡囡在胡同里游荡。
贾梦兮好奇地问:“老爸,这个时代和我们那个时代有好多不一样的地方。”
贾禛一边骑车一边回答:“是啊,囡囡,这可是四十年前呢,变化可大了。”
她眨着眼睛说:“为什么这时候大家穿的衣服都没有我们那个年代的好看,你看这房子也破破的?”
贾禛听了,忍不住不禁一阵唏嘘,他感慨地说:“囡囡,这就是历史的潮流和时代的发展。在这个时候,很多东西都还在起步阶段,我们要经过艰苦卓越的努力,才能取得以后的辉煌。”
贾梦兮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她的小脑瓜里对历史有了模糊的概念,毕竟经历了两个时代。
这个时代给贾禛留下的印象,一个是土,穿着土。二是脏,每个人脸上好像都没洗干净。人们身上的精气神却不同,虽然眼里还有迷茫,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不曾减少。
反观四十年后,人们被各种议题包围,年轻女性学会了打拳,年轻男性不肯去当舔狗,社会中男女对立,结婚率下降。
就在贾禛穿越的时候,竟然还有男女只生孩子,不领结婚证,不愿意受到婚姻的束缚和社会上各种完善的制度约束。
看来制度越细化,未必是一件好事,把人们各种行为套牢,社会产生的压制感,就是对人性的扭曲。
一个多小时后,他们再次经过这个大杂院。
贾禛一搭眼,竟然发现个熟人,看到崔剑站在门口,身边还有几个人,他都不认识。
出于礼貌,他点了点头,毕竟这位是以后的摇滚教父。
崔剑看到贾禛点头,以为对方认识他,随口说了句:“您这是在胡同里遛弯儿呢?”
贾禛只好停下自行车,笑着回答:“是啊,带孩子出来看看,你们这是刚排练完?”
崔剑热情地介绍说:“我们都是民族乐团的人,组了个乐队叫七合板,刚在里面训练完。”
贾禛看着他们,礼貌地点点头,他对音乐一窍不通,正准备骑上自行车离开。
就在这时,贾梦兮突然开口了。
她睁着水灵灵的大眼睛,指着七合板的人说道:“我刚刚听到你们排练了,你们弹奏的乐曲好像有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