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交叉复习。面对若干门课程的复习任务时,家长最好采用交叉复习方式,各个科目交叉轮流复习,这样不会使孩子产生厌倦心理。
(4)多种方式复习。长时间采用同一种方式复习,会让孩子产生厌倦和疲惫。让孩子一会儿背诵,一会儿抄写,不断地变换方式或者几种方式结合并用。比如语文复习,可以采用朗读、背诵、默写、造句等不同的方式变换进行;数学复习,则可以采用看书、记公式、做练习题,并注意变换题型。
(5)灵活应变。家长在指导孩子复习时,不能只给孩子布置几本书或几道题,而是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随时做出调整。如果发现孩子对某些内容掌握了,就可以让孩子复习后面的内容;如果孩子经常在同一类型题上出现错误,家长就要加强孩子这方面的复习力度。家长还可以根据复习时间的长短,对孩子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时间很宽裕,可以让孩子从头至尾将书过一遍;时间紧迫,就需要重点复习孩子的薄弱环节。
总之,复习是整个学习十分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质量,所以一定要重视检查孩子复习的情况,帮助他们做好复习。
建议二:反复强调法。
反复强调法就是针对某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进行强调,有意重复某一个概念,从而使孩子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学习教育方法,在反复强调和反复刺激中不断地使知识得以强化,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对知识的理解,还有有利于帮助孩子记忆,在学习中,经过这种多次的反复强调,就会使孩子对所学的知识和内容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家长在实施这种方法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像机器一样重复、重复再重复,这样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厌烦。家长可以通过同一个知识和问题的不同角度和侧面,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给孩子,比如,采取猜字、拼字、归类等小游戏,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用形近字比较、同音字比较、反义词比较等方法,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只有这样才会使孩子的复习得到良好的效果。
建议三:见微知著法。
原意是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但是这种方法用在学习上,就可以做到从一个很小问题,就能按照逻辑推理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和相关问题。想要孩子做到这些,就需要在学习或者复习的过程中,从书本上发现细微之处,发现新的问题,悟出一些新的见解或得到新的答案,这样孩子就能获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
2。创新,敢于异想天开
【大师的话】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不愚。”
孔子说:“我整天和颜回讲学,他从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像个蠢人。等他退下,我观察他私下同别人的讨论,却可以把生命的道理阐述出来,可见颜回他并不愚笨啊!”
【教子故事】
一天,朋友家的徐徐和几个小伙伴在家里玩,妈妈给他们每人一盒牛奶。孩子们喝完后,都把空盒子扔到了垃圾桶里,而徐徐却没有扔掉。他很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你看这个盒子像不像一只船?”
“怎么像一只船呢?”妈妈问徐徐。
“如果把盒子剪去一半,再糊上纸不就成了一只船吗?”徐徐天真地对妈妈说。
“好啊,那你先去把盒子洗干净了,咱们来一起做船好不好?”妈妈很高兴地说道。
一会,徐徐把盒子洗干净了,妈妈给他拿来剪刀和胶水,几个小伙伴都围在旁边,看着徐徐做船。徐徐做得很认真,一只很简陋但也像模像样的船做成了。徐徐很高兴,其他的孩子也都大受鼓舞,纷纷说:“阿姨,我能做成飞机!”“阿姨,我能做汽车!”
“好啊,那你们就找一些纸盒子来,大家一起做,看谁做得最好!”
过了一会,孩子们把做好的东西都摆在了桌子上,都仰着头,充满期待地看着徐徐妈妈。妈妈赞扬了他们每个人,并告诉孩子们:“平时只要多动脑筋,发挥你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每一件物品都可以变成工艺品。”
【教子心得】
孔子的这句话代表了他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启发式教育,提倡学生也要有主动发明和创造精神,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不开拓创新的学生,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是愚蠢的人。他希望学生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讲的问题有所发挥,不断创新。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经常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和念头,这些想法也许看起来很荒唐,甚至不着边际,但这是孩子创造性的体现,是培养孩子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绝好机会。父母应该赏识和鼓励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践。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的怪念头是在胡闹,而阻止和训斥孩子:“这么脏,快扔了!”“别胡闹了,这样不行!”就会把孩子的创新意识扼杀在摇篮之中,让孩子不敢再有这些奇怪的念头,更不敢创新了。
因此,应该对孩子的创新意识给予赏识和鼓励。当孩子产生新奇的想法时,告诉孩子:“来,把你的想法详细说说!”当孩子做的事物超出常规时,对他说:“你真不简单,做出了这么有创造性的东西!”这样才能鼓励孩子敢于幻想,敢于创新。世间有很多发明创造,都是有了所谓痴人说梦般的幻想才成为现实的。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异想天开,大胆联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并鼓励他们付诸实践。
在孩子的世界里,很可能会因为无意中的一点小错误而发现人生更美丽的景色。如果能提醒他们拓宽思维、发挥创造性,也许能发现和创造出更令人惊奇的美丽,还能够让孩子对发现世界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更饱满的热情。
创造力是孩子智慧的源泉,也是促进潜能发展的原动力,是将来孩子卓越发展的基础。创造力可以使“死”的知识变成有用的,也可以使孩子变得更聪明。尽管智力受先天的影响较大,而创造力却可借后天的训练加以激发。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学会生存》报告中,有过这样的阐述:“人们日益要求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都解放出来。”“人是在创造活动中并通过创造活动来完善其自身的。”学会创造,成为培养现代人才的重要内容。
有创造性的人对各种问题有高度的敏感性,这种人往住很自信、有自主能力;争强奸胜,感情外在;智力兴趣广泛:特别表现在乐于去对付各种形式的困难和挑战。”
说到创造力,有的家长或许感到新奇、神秘,似乎创造力离我们很远。实际上,创造力就潜藏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1954年,创造学家E·格林提出了形成创造力的十大因素:(1)知识,{2}自学能力,(3)好奇心,(4)观察力,(5)记忆力,(6)理智,(7)怀疑心,(8)想像力,(9)热衷,(10)忍耐力。而这些因素是很容易在孩子身上发现的,至少孩子们都有过好奇心、想像力,关键是我们怎样帮助孩子将这综合成一种能力。
从理论上说,想像力在儿童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然而由于成人认识的偏颇和教育的失误,这种潜能往往被封闭在循规蹈矩的“好孩子”、“好学生”的“光环”之中,而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
有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创造的启蒙时期,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创造力的发展影响巨大。
举世闻名的德国大诗人歌德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父亲常带他参观各种城市建筑,讲城市历史,讲自己游历的故事。他4岁半时,祖母就送给他一座木偶戏戏院,他6岁自己排戏、10岁自己写剧本;母亲也常给他讲故事,讲到关键地方停下来,第二天让小歌德讲,故事该怎样继续,从而培养了他丰富的想像力;8岁开始,歌德除学德语外,还学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希腊语,受过广泛的教育,终于使他成了文学创作的巨匠。
伽利略的父亲针对孩子喜欢遇事问个“为什么”的特点,启发他,改变了伽利略原先想当修道士的念头,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
杰出人物的事例告诉我们,孩子的创造潜能靠培养、靠挖掘,尤其是需要家长给他们创造宽松的、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一定不会有歌德这样的文学巨匠和伽利略这样的伟大科学家。
【亲子小建议】
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培养孩子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要性。而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家长们,就更要注重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便孩子更好的学习、更好的在创新中开拓、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为自己铺设美好的成长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