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幸福人生包括什么 > 修炼之四 锻造才智(第1页)

修炼之四 锻造才智(第1页)

一个才智出众的人,一定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人,因为才智是一个人具体能力的表现。

但才智平庸也并非注定一事无成,大诗人李白高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不愧是诗仙,一语中的。

一个人的才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努力学习的结果。一个人纵使才华横溢,如果不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恐怕也一事无成。三国名将吕蒙“三日不见,非吴下阿蒙矣”就是最好的例证。

1.改变自己能力上的弱点

能力决定生活的幸福和事业的成败,这是再明白不过的道理了。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你为什么长时间无法胜任一项工作,第一天你可能什么都不知道,第二天你应该懂点什么,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的具体体现。

第一次尝试一份工作,你可能没办法表现得很完美,但经过一两天的练习,你应该要比第一天做得更好。

渥沦·哈特葛伦博士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老人,他以前是一所大教堂的牧师,后来退休了。他问一位年轻人是否了解南非树蛙,年轻人坦白地说:“不知道。”博士诚恳地说:“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五分钟的时间阅读相关资料,这样5年内你就会成为最懂南非树蛙的人,你会成为这一领域中最具权威的人。”

年轻人当时未置可否,但他后来却常常想起博士的这番话,觉得这番话真的道出了许多人生哲理。

大多数人都不愿意每天投资5分钟(与5个钟头的时间相比实在是少之又少)努力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

伍迪·艾伦说过:生活中90%的时间只是在混日子。大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为搭公车而搭车、为工作而工作、为了回家而回家。他们从一个地方逛到另一个地方,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好像做了很多事,但却很少有时间从事自己真正想完成的目标。就这样,一直到老死。

我们猜想很多人临到退休时,才发现自己虚度了大半生,而剩余的日子,又在病痛中一点一点的流逝。

成功与不成功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大多数人想象的一样像一道鸿沟而不可逾跃。成功与不成功差别只在一些小小的努力:每天花5分钟阅读、多打一个电话、在适当时机的一个表示、表演上多费一点心思、多做一些研究,或在实验室中多试验一次。总之一句话:你要把当前的工作做好。

在现实中你应该做那些用80%的时间就能带来高回报的事情,而用20%的时间做其他事情,这样的能力修炼将会很好地回报于你。

最高回报的地方,也就是最有生产力的地方。这要求你必须辩证地看待“勤奋”。“业精于勤,荒于嬉。”勤,在不同的时代有其同样的内容和要求。

过去,人们将“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孜孜不倦视为勤奋的标准,但在快节奏效率的信息时代,勤奋需要新的定义了。勤要勤在点子上(最有生产力的地方),这就是当今时代“勤”的特点。

前些年,日本大多数企业家还把下班后加班加点的人视为最好的员工,如今却不同了。他们认为一个员工靠加班加点来完成工作,说明他很可能不具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的能力,工作效率低下。

勤奋已经不是时间长的代名词,勤奋是在最少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工作。

在实践理想时,你必须与自己做比较,看看明天有没有比今天更进步——即使只有一点点。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路,让那些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前面去。”

通常只有遇到实际的状况后,才能分辨出你的能力足不足以胜任那份工作。如果你是一个外科医生,动手术时却手脚笨拙,就说明你医术不佳;如果你是一个厨师,人们无法知道你厨艺好不好,除非准备了一顿让人回味无穷的餐点,人们才会晓得你厨艺高超。

评判能力的最佳裁判不是你的老师、消费者或你的朋友——而是你自己!

在行动之前你就知道自己是否胜任一项任务。你可以想尽办法掩饰你的无能,并祈祷没有人会发现你知道的很少、动作多么的不熟练。但最终你还是要面对自己的无能,想尽办法修正自己的错误。

别人可能也无法真正断言你是不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在实际的表现之前。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的动机;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诚不诚实、值不值得信赖;也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提供的交易公不公平。

不论你想追求的是什么!你都要记住一点,就是必须强迫自己增强能力用以实现目标。

这就需要钻研自己的领域。认真地研读、仔细地观看、专心地聆听这行中顶尖人物的言行举止,并效法他们的作为。

勤奋练习再勤奋练习,最后还是勤奋练习!决不放弃学习,而且一定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保持与这一领域的最新发明、最先进技术和最新研究的资讯渠道畅通。敏锐地观察相关的新趋势、新发现,你会为从中发觉新的东西而感到兴奋,这表示你可能因为过去的努力而为未来发现了新方向,你将会越来越杰出,直到最后的成功。

2.锻造发现人才的能力

你若想成功,就必须得到周围人的帮助。作为领导你身边形形色色的人中,他们的能力、性格各有不同,你必须善于用好自己欣赏的人,不然单靠一个人恐怕难成大事。

在识别和选择人才问题上,是惟贤是举还是惟亲是举,历来是能否成大事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历史上,一些有作为的贤明之君、有识之士是非常重视人才这条路线的。他们不管出身门第,远近亲疏,选才的方法是适才录用,惟贤是举。

三国时期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就是惟贤是举的例子。

刘备善于识人与用人,集英才于麾下,力量不断壮大,使他从无立锥之地的困境中,一跃而霸业蜀中,与曹操、孙权成三足鼎立之势。

凡以惟贤是举为原则就会使大批人才拥到身边,事业就必然兴旺发达。如果以惟亲是举为原则,人才就会远离而去,一些奸佞好事之徒就会聚集左右,必然导致事业腐败衰落。

汉武帝刘彻就是一个善于用人、用贤人的成大事者,他富有雄才大略,以文治武功著称于世。武帝屡次派兵北进荒漠,痛击匈奴,安定了北部边境,而在这重大胜利中功劳最大的两个人就是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个人出身微贱,但武帝却不拘一格,大胆提拔,最终既成全了两位大将,也成就了自己的伟业。

卫青和霍去病两人先后从军,十分年轻时就被汉武帝委以重任,卫青出任大将军时才20岁,他英勇善战、智谋过人,人们都称赞他为将帅之才。霍去病因为连战连捷、战功显著,因此24岁时就已当上了骠骑将军。正是出身卑微而又血气方刚的卫青、霍去病两人先后三次用兵,指挥百万雄兵北驱匈奴,才建立了安定的边疆。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遣大将军卫青统率大军出云中,攻击匈奴。卫青自西迂回,击败匈奴白羊王,收复了黄河河套以西的大片土地,逼迫匈奴将国都北迁至瀚海以北。卫青还在当地建立朔方郡,并招募贫民10万人迁徙到朔方,将其巩固为汉朝北部边防重镇,匈奴北退后,元气大伤,数十年都不敢轻言南下,汉朝边境的老百姓也终于能安居乐业。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奉汉武帝旨意两次出击陇西,一次翻越焉支山,一次翻越祁连山,共斩获匈奴将士10万余人,从而促使匈奴内部分裂,诨邪王率数万人向汉朝归降。

第三次是在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兵深入漠北,与匈奴主力决战。仅此一战,斩获匈奴约9万余人,再次重创匈奴。从此以后,匈奴兵一见卫青、霍去病的旗帜就会四散而逃,再也不敢踏入中原半步了。

卫青、霍去病的三次北伐,既制止了匈奴对边境的骚乱,安定了内地的生产建设,又加强了民族融合,利于边疆的开发。

在霍去病北征,诨邪王归降之后,汉武帝把归降的匈奴人安置在陇西、北地、朔方、上郡、云中等五郡的塞外,号称“五属国”,这一措施,既使各族人民获得了一个固定的地区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也使得富庶的中原多了一道坚固的屏障。汉朝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强盛繁荣的朝代,边疆稳定是个重要的原因,而汉武帝不拘一格用人才,重用名将卫青、霍去病两人,又是征伐成功,稳定边疆的直接原因。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