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是隐藏在人背后的无形杀手。“业精于勤,荒于嬉。”对待事情不是满腔热情,而是麻木不仁,消极懒惰,没有丝毫进取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的人生便会黯然失色,失败也会不断地困扰着你。
好逸恶劳是人之常情。就因为它是人之常情,人才更需要鞭策自己。勤能补拙,勤能损欲,这还是消极的说法,勤的积极意义是要人进德修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万物之灵。
其实,对许多人来说,失败使人重新评价自己的生活,从而整装上阵,失败意味着一定的损失,但同时也意味着得到。
无数事实证明:成功的最短途径是勤奋。面对失败,勤字当头,可以为你增强信心。老天不负有心人,天道酬勤。
用知识充实你的大脑
一个人在饥饿的时候,他自然而然地靠吃饭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每天填饱自己的肚子,我们又该怎样充实我们的心灵?大部分人都是在意外或偶然的情况下才会充实它。例如,在很方便或没有其他事可做的时候才会这样做。我们平时常常说没有时间,这是一个可笑的借口,如果我们每天有时间去填饱肚子,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花点时间来充实那几乎是无价的头脑部分呢?
吉格先生在纽约市卡耐基学院当讲师时,他曾经遇到了一位六十多岁的杰出推销员叫爱德。爱德做的是广告生意,他的年薪有七万五千美元。这笔收入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数目。
一天晚上,吉格先生下课后跟他闲聊时,诚恳地问他:“为什么你要参加三位讲师合上的班级,而三位讲师的薪水加起来还没有你的多?”爱德笑着回答说:“吉格,我告诉你一个小故事。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有一次,我父亲带我到花园去了一趟。父亲可能是邻里中最好的园丁,他喜欢在花园里工作,并且以此为荣。我们走了一趟以后,父亲问我学到了什么?当时我惟一见到的事情就是父亲显然在花园中做了许多工作。这时,他有点不耐烦地说:‘孩子,我一直希望你能观察到,只要蔬菜是绿的,它们就能生长,一旦成熟,它们就开始枯萎。’”
彼得·杜拉克说得好:“知识必须经过不断的改良、挑战与增加,否则,它就会消失。”
我们会花钱去修饰我们的外貌,但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要花同样的代价去充实我们的头脑?我们应该定期地读书学习来满足精神的饥渴,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加油,如果这样,我们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为什么成功的人是积极的呢?反过来说,为什么积极的人是成功的呢?他们之所以积极,是因为他们定期地以“良好、有力、积极的精神思想”来充实自己的心灵。就像食物是身体的营养一样,他们也不忘每天补充精神食粮。
有人说:过去的时代是资本时代,由资本决定社会的发展;而现在则是知本时代,知识就是资本。知识经济时代,就需我们改变观念,掌握知识,依靠知识,创造财富,终身学习,这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也成为每个人的主要生活内容。
科技与经济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素质的竞争。学不到新知识,就等于失去了社会的生存竞争力。要提高自己的生存竞争力,就不要放过知识的学习,要知道知识多了路好走。
所以,任何人在今天都不敢说:我的知识已经够用了。在信息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确立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决心。只有终身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走向成功。
一定要多掌握几种技能
我们经常从媒体上看到一些职业预测:哪些职业将被取代,哪些职业将消失,这也是高科技飞速发展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传统意义上的七十二行,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已经明显不够了,全世界每年有6000种工作岗位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同时,又有上千个新兴的岗位悄然出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君不见:计算机等级取证、英语等级取证、电子维修、文秘财会、棋艺茶道等各种培训班的“人气”很旺吗?
如今,文明素质和职业技能已经成为影响你收入高低、生活质量好坏的最主要的因素。当企业经营出现困难时,高素质、多技能的员工轻易跳槽,享受高薪;而只有单一技能的职工的就业率就低得多。许多人早已开始针对市场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知识结构里缺什么,就补什么。只有“修炼”出“十八般武艺”,任何变化你都能泰然处之。“艺多不压身”,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说:有实力才有魅力。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们,要认清个人所处的位置,认识到培养各种技能的重要性,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人自身发展生存的需要。
阿敏在一家化工厂工作,后来,化工厂倒闭,她下岗了。她是朝鲜族人,年龄不过30岁,她花两年时间苦读朝鲜语,因为有些基础,她领到国家承认的专业文凭。她被一家中韩合资企业聘去当翻译。重新工作的她,尝过下岗的苦涩滋味,因此工作很卖力气,月薪也比在化工厂时高出好几倍。工作中,常有些日本客户来谈项目,日语她懂几句,但很不成样,她就暗下决心,研读日语,陪客户时向客户学习,工作之余向录音机学习,节假日她去外语学院学习,家里的事全托付给了她丈夫。又经过3年的努力,她的日语水平已达到六级,口语达到相当的水平。后来,她又跳槽到大连市一家中日合资企业去干了,收入颇丰。现在,她干得很好。
想想看,她没有外语的技能谁会要她,她没有日语的技能又怎么能跳槽,挣更多的钱。过去有句话叫做“空面袋子在哪也立不起来。”意思讲人没有点儿技能是不行的。现在还有一句话“一个人总得有两下子,一下子是不行了。”为啥不行了呢?就是社会发展了,科学进步了。再则,这个“一技”还是“多技”怎么比,和谁比。如果范围很小,限于家里,班组里,小企业里是不行的,那也不叫一技。所谓的“一技”或是“多技”必须是国家认可的,社会认可的,有相当范围,这种“多技”才有作为。
“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这是一句老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体制改革的深化,传统的“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企业兼并破产和减员增效带来的下岗、待岗,富余人员大量增加,为“第二次就业做准备”已成为一些人的共识。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其技术和技能是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也是个人谋生的手段。参加工作一二十年,一个不注重随时给自己充电的人,到了企业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时候,你原有的知识量,早已经严重“透支”,经不起市场的风起云涌。怎样才能让“谋生手段”这张存折上的数字越来越大,“终身学习,随时充电”才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法门。仅仅守着“干一行,爱一行”的观念是不够的,只有“精一行、会两行、懂三行”的复合型人才,才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挖掘你的潜力
一位音乐系的学生走进练习室。钢琴上摆放着一份全新的乐谱:
“超高难度。”他翻动着,喃喃自语,感觉自己对弹奏钢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谷底,消磨殆尽。
已经三个月了,自从跟了这位新的指导教授之后,他不知道,为什么教授要以这种方式整人?勉强打起精神,他开始用十只手指头奋战,奋战,奋战,琴音盖住了练习室外教授走来的脚步声。
指导教授是个极有名的钢琴大师。他给自己的新学生一份乐谱。
“试试看吧!”他说。
乐谱难度颇高,学生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
“还不熟,回去好好练习!”教授在下课时,如此叮嘱学生。
学生练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中,没想到教授又给了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上星期功课教授提也没提。
学生再次挣扎于更高难度的技巧挑战。
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形持续着,学生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缠住”,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难上两倍的乐谱,却怎么样都追不上进度,一点也没有因为上周的练习而有驾轻就熟的感觉,学生感到愈来愈不安、沮丧及气馁。
教授走进练习室。学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须向钢琴大师提出这三个月来他何以不断折磨自己的质疑。
教授没开口,他抽出了最早的第一份乐谱,交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