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报道
陈乔山有那么丝失神,袁静无疑是极合眼缘的,浅嗔薄怒自然更添几分吸引力,不过也仅仅是片刻的失神而已,欣赏跟爱慕他还是分得清的。
漂亮女人就如同鲜花,世界那么大,不会缺少各种鲜花,可男人也不能是朵鲜花就想着去摘。
有人喜欢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陈乔山却有点不以为然,鲜花美则美矣,有的藏着刺,有的有剧毒,远远的看几眼就好,实惠又安全,两辈子的人生让陈乔山明白了一个道理,外在往往不是最重要的。
陈乔山不准备今天去人大东门,来日方长,先去北大把报到手续办了再说。
他溜达着往人大西门走去,没大会,他就到了一片刚封顶的新建大楼附近,楼不是很高,可占地面积却不小,后边还矗立着几座刚建了半截的裙楼。
陈乔山打量了两眼,没怎么在意,这几年到处都在搞建设,见怪不怪了,正琢磨着呢,突然听到几声熟悉的荷兰方言,循声望去才发现路边的施工隔离板有个缺口,两个民工正蹲那抽烟。
陈乔山听到家乡话很是亲切,从昨天上火车开始,他跟王琳就自觉不自觉的切换成了普通话,原因无他,大环境如此,车厢里本来是南腔北调的,当大家开始围在一起吹牛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同化。
陈乔山上辈子有个心结,他一直都想弄明白人刚习惯用普通话跟人交流的时候,晚上说梦话会选择用方言还是用普通话。
这是个问题很有深度,研究透彻了搞不好能写一篇论文,可惜的是,当他拿着这个问题问室友的时候,没人理会他,去问女朋友,女朋友直接给他一个白眼。
陈乔山想着,这辈子有机会,说不定能得到答案,也算是一偿夙愿了。
“老乡?”陈乔山凑到工地隔离板豁口处,用地道的豫省方言朝里面打了个招呼。
两个民工回头看了他一眼,明显有点好奇,其中一个民工说道:“还真是老乡,你家哪的?”
“邓州的。”
“俺俩焦作的。”
陈乔山心里苦笑,确实是老乡,不过隔的有点远,两地相距七八百里,不过华夏这么大,能在燕京遇到本省人,打个招呼也是应该的。
“你咋跑这来了,上学来的?”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问道。
“是啊。”
两个民工一愣,人大他们是知道的,顶尖的大学,两人转眼就变得很是兴奋,起身走到豁口处,跟陈乔山打听学校的情况,末了又念叨起家里的读书娃。
他分明从两人眼里看到了殷切的期望,他们在外奔波忙碌或许就是为了远在千里外的孩子吧,或许也期盼着有一天他们的孩子也能来这读书吧,想到这,陈乔山心里很是苦涩。
农村孩子想上重点大学何其艰难,豫省今年共五十万考生,清北人大一共录取不到二百人,全省考生一本大学录取率7%左右,全国排名倒数,其中八成一还是豫省城里的孩子。
陈乔山又陪着聊了会,他从两人口中知道了眼前的这座楼叫明德楼,这名字他听过,以前在网上看过建成后的样子,特有的人大红墙面,整栋建筑很有气魄,当然他关注的不是楼,而是跟楼有关的人大现任校长吉宝程。
吉宝程在任期内深受人大师生的拥护,就在非典期间,他在学校的隔离楼对面组织了一场演唱会,让楼里被隔离的几十人现场看了一场演出,个个感动得热泪盈眶,此事当时还上了报纸。
吉宝程喜欢搞建设,任期内人大校园大变样,学生跟老师自然是喜闻乐见的,就陈乔山刚看到的女生宿舍,作为人大宿舍也的确是艰苦了点。
陈乔山上辈子有个怪癖,但凡报道先进的新闻他都一眼扫过,他泪点低,太煽情的文章看不得,看多了心脏受不了,他喜欢关注那些不太好的人和不太好的事,吉宝程就位列其中,说起来也真是唏嘘,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这位现任人大校长最后无声无息地去职了,不过好歹算是全身而退,起码没蹲班房。
当然,路都是自己选的,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活法,谁也不能勉强。
陈乔山跟两个老乡唠了好一阵,这才告辞离开,出了人大校门,他先给家打了个电话,在火车站的时候就顺手买了张IC卡,燕京街头有很多电话亭,十几年后也是一样,只不过利用率有点低。
“喂,老二,你怎么才打电话回来,等你半天了,不知道家里着急啊?”电话一接通,话筒里就传来陈妈抱怨的声音。
听着陈妈的唠叨,陈乔山感觉心里一松,说道:“妈,我这还没去北大报道呢,就想着先给你打个电话。”
陈妈却不吃他这一套,“我发现你就没句实话,你们那趟车不是8点半到吗?火车站到你们大学也就半个小时,这么长时间你干啥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