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副主任赵卫中、技术员老沈,以及原本研发组十名熟练工的带领下。
当天新车间就运转了起来。
期间杨厂长和林总工还亲自来看了几次。
到中午吃饭前,第一台脱粒机就制造完成。
效率高的让杨厂长都有些不敢相信。
“这些岗位的安排,工种的调配,可以称得上是完美,多一个浪费人力,少一个人就降低效率,卫中,你这个岗位的设计可太厉害了!”
“是大家配合的好,都有一股子冲劲,敢拼搏,不怕吃苦,我的岗位设计算不算完美。”
“诶~别谦虚,就你这套生产方案,再过个五十年也不会落后!”
杨厂长还真说对了。
赵卫中的岗位设计,还真是参考了几十年后的某个大型农用机械厂的生产模式。
能不先进吗?
是经过了几十年发展,沉淀下来的实用经验。
“厂长,照现在的速度,明天就能达到三十台一天的产量,再等个十天半月的,工人们更加熟悉了,日产量能突破五十台,前提是各车间的零部件生产得跟得上。”
“这个你放心,现在脱粒机项目,是轧钢厂的重中之重,至少在入冬之前,脱粒机的零部件都是优先排产的。”
“那太好了,如果供不应求的话,我们甚至可以排个夜班。”
“肯定会供不应求的,农业部已经给了个一万台的订单,还说一万台不够一个县吃的,让我们加急生产呢!”
前几天大领导把脱粒机样品带走给农业的领导看。
农业领导得知效率能提升几十倍后,立即就催促轧钢厂赶紧量产。
不单是农业需要,上级甚至想用这种机器偿还国债。
压力给到了轧钢厂。
生产脱粒机,成了最优先的项目。
到次日下午的时候。
脱粒机成品一共下线了42台。
还没来得及给外表刷漆,就被车间外等着的公社的人员抢着装车了。
42台脱粒机,不够四个公社分的。
一个小公社都有近十个大队,每个大队都包含了至少五六个村子,每个村子又有好几个生产小队。
大的公社甚至有三十个大队,生产队能达到百余个。
42台脱粒机哪够分的?
一个公社都能吃下了。
四个公社挣了半天,最后大公社装走了12台,另外三个稍小的公社每家装走10台。
拖拉机后车斗上挂着红布和鞭炮。
不用说,社员们都在公社等着迎接他们回去呢。
一个个都兴高采烈的,把脱粒机当成了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