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灶糖是我国百姓在每年的小年(农历12月23日)为喜庆的春节拉开了序幕的一种习俗之一。预意“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是民间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灶糖做法
用料:黄米谷子
调料:蜂蜜(其实老一辈的做法没什么配料)
做法:把几斤黄米谷子泡透了,注意保温保湿,遮光放好了,让它发芽;四五天后,谷子长出了半寸长的白芽;把发芽的谷子连水磨碎了,这些连汁带水的碎谷子,就是制作灶糖的“酶”。把二十几斤小黄米煮成饭,晾一会儿,等不太烫手后,放入制作得了的那种酶,拌和均匀了放起来,经过一段类似“发酵”的时间,黄米饭里的淀粉便转化为饴糖,即灶糖了;把稀稀的糖取出,在热锅里煎熬成半干浆糊状,取出后,晾一会儿不烫手了,就把它搓成条状;把半干的灶糖放到屋外冻一夜,因为天气严寒,灶糖就凝固了,咬起来嘎巴脆。
第三节腊月二十四——扫尘
祭灶日过后,就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家家户户的“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我国人民素有在春节前扫尘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全国各地,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据传说,诸神从这一日起不理人间事物,回天向玉皇大帝述职。民间传说,这是神明归天的日子,人间只有一些值日神及地主等小神看顾秩序;民间又以为神明上天之后,须等到第二年的初四晚,方才回凡人间;于是便有传说,在这时间内,即使翻转屋子也不必顾虑任何细节,利用这一天搬移物件或砂尘乱飞更不怕冲犯家中神明。古人就定下这一天是可以大扫除的日子。
“扫尘日”和“送神日”的正确日期,有说是二十三日,也有说是二十四日。《五经异义》则说,官府在二十三日祭灶,民间在二十四日,基于这本主张官府二十三日祭灶的书,也指出官府是选择在二十三日“阴阳”交界的时间送神。
因此,其实就是指从二十三日亥时进入二十四日子时的交界时间──依然是二十四日。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多数源自闽广两省,受当地民间习俗影响,因此,东南亚华人普遍把二十四日视为“送灶”和“扫尘日”的正日。
关于扫尘,有个很有趣的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秘报告,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三尸神”道教称在人体内作崇的“神”。据《太上三尸中经》说:“上尸名彭倨,在人头中;中尸名彭质,在人腹中;下尸名彭矫,在人足中。”又说每逢庚申那天,他们便上天去向天帝陈说人的罪恶;但只要人们在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第四节腊月二十五——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
接玉皇
据古代传说,灶王爷上天之后,玉皇大帝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看人间善恶,并定第二年祸福,所以家家都祭祀玉皇大帝,以祈福,称为“接玉皇”。人们在这一天里不论起居、还是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的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玉皇大帝是道教主神之一。据《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的记载,玉皇系太上大道君抱一婴儿交与宝月光皇后,便生下太子,及长,弃位出家修行。修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号清净觉王如来,教诸菩萨顿悟大乘正宗,渐入虚无妙道。复修行亿劫,始证玉帝。玉帝在道教的神仙谱中,位处三清之下,在四御(玉皇、勾陈天皇大帝、北极紫微大帝、后土皇地)之首,或者四御(勾陈、紫微、后土和南极长生大帝)之上。但老百姓却不太了解玉皇的出处,只是将他当成天上的主宰,是至尊之神。所以对他的祭祀便不可缺。与民间接玉皇同时,道观中也例有迎接和祭祀的仪式,如北京白云观有接天尊板的活动,即是在除夕迎接玉皇的仪式。
民间传说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诗中写到:“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要到除夕才能再迎回来,在这段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
照田蚕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也叫“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据说,正月十五日正是蚕神嫘祖的生日,因此这一天便成了百姓祭祀“蚕神”的日子。祭蚕神用白粥加上肉脂为供品,同时用一杆竹竿挑着灯烛插在田间,称之为“照田蚕”(据说观察灯火颜色可以判断一年的丰歉)。这项活动逐渐成为了后代元宵节观灯习俗的一种源头。
南宋范成大《照田蚕行》诗序说,腊月二十五日夜,吴中“村落则以秃帚若麻秸竹枝辈燃火炬,缚长竿之杪(miǎo)以照田,烂然遍野,以祈丝谷”。其诗更为形象:乡村腊月二十五,长竿燃炬照南亩。近似云开森列星,远如风起飘流萤。今春雨雹茧丝少,秋日雷鸣稻堆小。侬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夜阑风焰西复东,此占最吉余难同。不惟桑贼谷芃芃,仍更苎麻无节菜无虫。
第五节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在腊月二十六这一天,自古以来,各地就有了“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之说。关于腊月二十六,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意思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要开始置办年货了。在各地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年味已渐浓了起来。
第六节腊月二十七——洗浴、宰年鸡赶大集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洗澡、洗衣,以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第二年的新春,老北京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宰年鸡赶大集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赶大集”,是说这天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去赶集、集中采购。春节期间的“上店赶集”虽然也有与往日集市贸易、购缺卖余的内容,但更多的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神马、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总之,春节所需物品都在置办之中,因此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红火热闹。
第七节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神码。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
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