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时候,山东曲阜这一带叫鲁国。鲁国人当时在海边发现一只鸟非常漂亮,鲁国的国君非常喜欢它。鲁国人把这只鸟捉住以后,就送到宫里面去了。这只鸟怎么养呢?是依人养鸟呢?还是依鸟养鸟呢?最后选择依人养鸟,按照鲁侯的生活方式去养这只鸟。鲁侯吃的是什么呢?方丈之食,整头猪肉、山珍海味。按照这个标准去养这只鸟,听的音乐是九韶之乐!结果这只鸟听到这个声音不是它原来的环境的声音,那方丈之食也没有吃一口,哆哆嗦嗦三天就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必须要顺其自然。因此,老子说,人应当按照自然的原则去生活,按照规律去改造大自然。
5。天人合一是一种伟大的生态境界
原典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释义
人事以地道为取法,地道又以天道为取法,天道又以大道为取法,大
道取法于自然,自然而然就是这个样子。
“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是说人只是宇宙很渺小的一个分子,尊重自然规律,顺从环保理念,是人类应当遵循的法则。惟有自然万物得以健康生存,才能有人类的健康生存。
我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活泼而可爱的鹿,它们在林间快乐地嬉戏,然而在鹿群的后面时常跟着许多凶残的狼,那时森林总共有六千多只鹿,它们时刻要提防狼群。
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专门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个跟着一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6千多只,从此森林里再也见不到狼的踪影了。
由于人类的保护,鹿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跑、嬉戏;安心地休息,吃食物,成天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也不用担心狼的到来,它们在这儿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10万只。
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而且吃得下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6万多只。很快森林只剰下了6千只病鹿。
听了这个故事,大家一定很震惊吧!从六千只鹿一下子增长到10万多只,又降到了六千只病鹿,这些事到底是为什么?人们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起伏?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些鹿,使森林中的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太多,森林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这反过来帮了鹿的忙,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度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人类啊!请不要打破动物世界的平衡,有时候,往往一些表面上凶残的动物在动物世界的食物链里都是非常有用的,例如文章中的狼和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狼虽然表面上很凶残,很恶毒但也不能灭绝,它也可以让鹿不要繁殖得太快,森林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这么惨。反之,可爱的鹿一旦繁殖太快也会破坏森林。
不仅是某种生物过多或过少时会有生态危机,在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背后,也会有对自然的无情破坏。经过了这些年的教训,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并不是地球的主宰,野生动物和人一样都是生物链中的一环,都有着貰生存的权利。对野生动物的残忍,就是对生命的漠视,保护野生动物,在更深一层次的意义上体现出人类关怀自己的生存与发展。
我想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人人都要维护生态平衡了吧,人与动物的关系就像多米诺骨牌。生态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人类仅仅只是这个链条中高智慧物种的一节。正是由于野生动物的存在才使我们的地球生机勃勃,如果动物灭绝了,下一个灭绝的就是人类自己!在自然界,任何打破平衡的行为都是极其危险的,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生态平衡,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维护。
6。人口资源环境
原典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释义
知道满足,就不会自取其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危殆;就可以长生久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道德经在生态伦理学方面的又一重要主张。
要求人类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界生态环境的承受度,对那些破坏生态平衡的事情,即使是有极大的眼前利益,也要自我约束,不要去干。这样才能避免自然界的报复,避免因小而失大,今得而明失。
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中,人口是第一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都与人口紧密相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口问题是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源。
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人要改造自然,为自己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并不断地向自然索取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排放废物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限制其无节制的开发活动,以各种灾害施加报复。人口增长快,地区分布不均,人口素质差,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此外,从全球来说,资源问题是紧迫的,我国的情况更加紧迫。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人口问题,人口多,对资源的需求就大,直接增加了对资源的压力和冲击就人均水平来说,我国很多资源和生活物资消费水平均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与资源富饶的国家相比就更低。
人口增长,造成粮食和能源压力过大,迫使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从而造成植被破坏,生态失调,水土流失,灾害加重,三料(燃料、饲料、肥料)更加紧缺,生产条件恶化,粮食产量难以上去。这样便不可避免地陷入人口“越多越穷,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的深渊。
另外,人口剧增,教育跟不上去,文化水平低,环境意识低下,法制观念薄弱,也造成对资源的巨大冲击和破坏。我国某些地区流行的“要想富,去砍树”的经营思想,广西、东北等地专营“野味餐馆”的出现和发展,贸易部门收购和出口珍稀野生动物生物制品,云南一些地方滥杀野生动物案件,都是由于环境意识低下造成的对资源破坏的例证。
还有,人口对环境的污染也是相当地严重。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不高,而环境污染已相当严重。这与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是分不开的。在一定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下,资源的消耗与人口成正比,生产条件的改善有利于降低资源消耗,而生活水准的提高则会增加资源消耗。环境污染是在资源的消耗过程中产生的,不合理地利用与过多地消耗资源必然带来严重的污染,而这又与人口多、人口素质差直接相关。这也是造成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口剧增,还会导致许多疾病的产生和蔓延。人体本身也可以说是一个污染源。一个人每天要吸进0。75公斤氧气,呼出0。9公斤二氧化碳,人体从呼吸道排出的代谢物含有400多种化学物质。人的粪便中三分之一的微生物菌体,1个成年人24小时内排出的微生物有400亿个。人体相当于500瓦灯泡的热量,人口密集在一起,也会产生“热污染。”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涉及人口、资源、环境各个领域,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人类活动干预环境,环境反作用于人类。因而,人类活动只有遵循生态规律,才能获得长期而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