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桃花庵歌》中有:“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
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颠,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通过古人的词句,我们看到了他们知足常乐的洒脱,然而现实中的很多人却无法做到这样的洒脱,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员,你不妨这样想一想:自己穷其一生忙忙碌碌一辈子,但到最后是否还是一无所有的离开呢,正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忙忙碌碌一生倒不如放下这些无休止的私欲、贪心,用一颗平常心多享受一些人生的快乐。
此时,也许有很多人会站出来反驳我,认为知足是一种不思进取的心态。其实不然,因为“知足”并不是说要自我满足于现有的成绩,放弃人生的更大追求,而是警示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对外部的变化以一种平和的心境来看待。在这种状态下,人的心情才不会受到外界各种环境的侵扰,才不至于扭曲前进的风帆,才会把自己的精力用于寻求发展,为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功鼓足信心,才能以最佳的心态去想办法解决现实生活中没有达到满足的问题,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平常心不仅不是一种不思进取的心态,反而会成为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支持下,人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仔细想想,还是洪应明老先生说得对:“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为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高,知之而不用者为尤高。”这话的意思就是:面对诱人的荣华富贵和炙手的权势、名利,能够毫不为之动心的人,其品格是高洁的,而接近了富贵和权势名利却不沾染上奢靡之习气的,这种品格就更为高洁了。不知道投机取巧玩弄权术手段的人,固然是清高的,知道了却不去采用它,这种人无疑是最清高的。这就是说,面对荣华富贵,但不被这些东西迷惑,能洁身自好的人,就不会受到玷辱,就能平安无事。
7。仁者之乐
原典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信》
释义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哀伤。"
一肩挑尽古今愁,忧国忧民忧天下的孔子在家闲居时却仪态舒展自如,神色和乐喜悦,过着无忧无虑的个人生活,完全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一副愁眉苦脸、严肃庄重的样子。这是因为他虽然忧国忧民忧天下,但却不忧个人生活,在个人生活上抱着以平淡为乐的旷达态度,所以始终能保持爽朗的胸襟、舒展自如的心情。说到底,就是他很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精神。
而不像我们今天的人,急急如律令。东奔西窜,疲于奔命。倒不如向圣人学习,甩开个人名利之累,退而闲居,凡事豁达一点;洒脱一点,不必把一点点小惠小利看得过重,更不必为自己的升迁变动伤脑筋,保持舒展和乐的心态,平平淡淡,轻轻松松过一生。
一天,子路、曾参、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聊天。孔子说:“虽然我的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但是不要因为这个原因而不敢回答我的问题。你们经常抱怨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现在有人了解你们,准备起用你们,你们准备怎么办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说:“一个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中间,邻国不时侵犯,再加上国内闹饥荒,这样的国家让我治理的话,三年之后,我就可以使那里的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孔子笑了笑,转而问冉有:”求,你又怎么样呢?”
冉有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的小国家,让我去治理的话,三年以后,我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修礼治乐、教化人民,只能等待更高明的君子了。”
“赤,你又会怎么做呢?”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自己可以做得很好,我只是愿意学习而已。在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帽子,做个赞礼的人。”
孔子又问:"点,你呢?"
正在弹瑟并且快到尾声的曾点铿地一声将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的志向和他们所讲的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参说:“我的志向是暮春三月的时候,穿上春装,跟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一起,到沂水中洗澡,到舞零台(祭天祷雨之处)吹暖暖的春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
正所谓在自然界的山水中去感受美,去体验乐,将人与人的和谐与人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起来,才是美的最高境界。而这也是仁者之乐。
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为低工资而懊恼、忧郁,猛然发现邻居大嫂已经下岗失业,于是马上又暗暗庆幸自己还有一份工作可以做,虽然工资低一些,但起码没有下岗失业,心情转眼就好了起来。
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珍惜你现在拥有的一切。快乐就是如此简单。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如果我们有着快乐的思想,我们就会快乐;如果我们有着凄惨的思想,我们就会凄惨。每一人都有可能承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压力,可天下释解压力的灵丹妙药并不特别为那些不寻常的人生产,恰恰就在常人那里:乐一把,及时调整心态。
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谈论什么是快乐。
穷人说:“快乐就是现在。”
富人望着穷人的茅舍、破旧的衣着,轻蔑地说:“这怎么能叫快乐呢?我的快乐可是百间豪宅、千名奴仆啊。”
有一天,一场大火把富人的百间豪宅烧得片瓦不留,奴仆们各奔东西。一夜之间,富人沦为乞丐。
七月流火,汗流決背的乞丐路过穷人的茅舍,想讨口水喝。穷人端来一大碗清凉的水,问他:“你现在认为什么是快乐?"
乞丐眼巴巴地说:“快乐就是此时你手中的这碗水。”
俗语说:境由心造。一个人的快乐与否,大都是他个人的心态所决定的。一个人只要心地纯洁,丝毫不为外物所感染,即使置身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也能建立自己内心快乐的仙境;反之一旦内心迷恋物欲,即使置身山间快乐的仙境,也会使精神堕入痛苦深渊。
做人和做事是人生两大永恒的主题。人难做,因为人是各种角色的复合体,不光要尽子女的孝敬之道,也要尽父母的养育之责;不仅要好好向老师学习。也要教导好学生;不光要尊敬领导,也要带好下属……事难做,因为哪怕是相同的事,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层次,也需要采取不同的途径、程序与方法。何况,具体的事还会有具体的要求。尽管如此,人的一生还是做人、做事的一生,所有的人生体验——幸福与欢乐、痛苦与寂寞,全都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