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伟人毛泽东眼中的几位古代帝王。的确,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中产生过许多较有作为的皇帝,后人称其为有道明君。李世民治理下的大唐帝国,呈现出“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形成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盛唐气象如日中天般照耀着整个世界。
1、史官杰作—李世民玄武门之变
面对皇帝位子,只要儿子多,迟早得打架。但是如果不多,难保有良种接替社稷宗庙的继承权,没法优胜劣汰。这是个两难。所以谁生在皇帝家里,就只能在祸福之间选自其一。唐朝建立之初,身处弱势地位的秦王李世民,利用自己掌握的武装,通过政变的方式除掉了太子李建成,软禁了皇帝李渊,成功地对皇位交接的规则进行了改变,使自己成为新的统治者和规则制定者。
李世民虽然是一代明君,但他的皇位是通过兵变得到的,而且杀死了自己的一个哥哥一个弟弟,事后虽然采取了不少的补救措施,但亲兄弟之间这样的结局总让人有些心存芥蒂,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历史就是有这种过多的血腥味儿,无毒不丈夫,用这句话形容帝王位置的血腥争夺看来还是比较准确的。
自太原起兵到统一全国的战争过程中,李世民威望日隆,在上层统治集团中,特别是在兄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在太原谋划起兵时,李世民起了重要作用,其兄李建成、其弟李元吉,却在河东,没能直接参预其事。唐兵定关中,建立李唐王朝,李建成以嫡长子身分封为太子。太子是国之储君,需经常留在君主的身边,习理朝政,一般的领军作战是不派太子亲征的,即所谓“君之嗣嫡,不可以帅师。”李渊出身关陇军事贵族,趁隋末农民大起义基本上摧毁了隋统治政权时,才起兵反隋。夺得全国最高统治政权之初,其地位并不巩固,因而李渊从不把军国大权委任外姓将领担任,而由李氏诸王任各路大军统帅,最关紧要的岗位更是必须由自己的儿子来担任。窦皇后共生四子:建成、世民、元霸、元吉。元霸早夭,元吉起兵时只有十五岁,而长子建成和次子世民年已二十九岁和二十岁。所以入关时,建成、世民领左、右军大都督,分统左、右大军,元吉则为太原郡守,留镇晋阳。进入长安后,初次出兵关东,也以建成、世民分任左、右元帅。但到李渊称帝、建成立为太子时,削平割据势力、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军的战争指挥权就只能由秦王李世民来执掌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出兵关东时,元吉已十八岁,也随同秦王领兵出战。不过,指挥全局的是李世民,李元吉指挥作战虽也取得一些成功,但其谋略远不如世民,在诸将领中的威望也远赶不上世民。这就在客观上为李世民建功立业提供了机会。唐军进入长安前,李世民与长兄李建成的地位、权力基本相同,进入长安后,由于所处地位的不同,两人之间的关系就开始发生变化。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还有一批人才,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知道自己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喜。李世民从来没有这样做。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一一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李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下人把他扶回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李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赶快请医服药,总算慢慢好了。
建成、元吉想害李世民,但是又怕李世民手下勇将多,真的动起手来,怕占不到便宜,于是就想先把这些勇将收买过来。
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秦王手下的勇将尉迟敬德,表示要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贿赂。尉迟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说:“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说完,他把一车金银原封不动地退回去了。
李建成受到尉迟敬德的拒绝,气得要命。当天夜里,李元吉派了个杀手到尉迟敬德家去行刺。尉迟敬德早就料到建成他们不会放过他,到了晚上,故意把大门打开。这个杀手确实很一般,他溜进院子,隔着窗户偷看,只见尉迟敬德斜靠在床上,身边放着丈八长矛,刺客本来知道他的名气,见他早有防备,没敢动手,偷偷地溜回去了。
建成、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时候,突厥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自己指挥。他们打算把这些将士调开以后,就可以放手杀害李世民。
有人把这个秘密计划报告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形势紧急,连忙找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量,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还是等他们动了手,我们再来对付他们。”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都着急起来,说如果李世民不动手,他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死。李世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坚决,就下了决心。
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向唐高祖告了一状,诉说太子跟元吉怎么谋害他。唐高祖答应等次日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由他亲自查问。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只等建成、元吉进宫。李建成、李元吉上朝行至玄武门时,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常,心里犯了疑,两人拨转马头,正准备回去。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马赶了出来,高喊说:“殿下,留步!”李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李世民,但是心里一慌,连弓弦都拉不开。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支箭,把李建成先射死了。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70名骑兵一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把李元吉也射下马来。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听到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面指挥将士抵抗,一面派尉迟敬德进宫。
唐高祖正在皇宫里等着三人去朝见,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喘吁吁地冲进宫来,说:“太子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驾。”
高祖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宰相萧踽等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什么功劳,两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计,现在秦王既然已经把他们消灭,这是好事,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
到了这步田地,唐高祖要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听左右大臣的话,宣布建成、元吉罪状,命令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
皇子间争夺皇位是历朝历代都会发生的事情,这种争夺往往是你死我活的较量。
玄武门之变是我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次政变。李世民从小生长在民间,了解社会情况,又一直在李渊身边,熟悉官场争斗。太原起兵后一直率领军队东征西战,立下不少战功,在
军队中的威望也很高,这是太子建成所不具备的。李建成因其太子地位,更多被贵族包围,而政治、军事经验不如李世民丰富,办事也缺少李世民那样的果断和魄力,这是致命的弱点。
所以到最后即使拥有太子地位也没能保住他的性命。
正如一位政治家所说:政治家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成败之说!李世民杀害兄弟,从中国古代的道德观念上来讲,应该受到历史的谴责。但是,从政治高度上来讲,这次政变对中国历史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玄武门之变对于新兴的唐王朝的巩固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属于力量较弱的李世民,关键在于李世民控制了玄武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军队攻不进玄武门,李世民控制了玄武门进而控制了皇宫,掌握了中央政府。
2、君临天下,帝国开幕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取得了帝位,改年号为贞观,从此开始了他新的政治生涯。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奉行大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使唐王朝迅速地达到了天下大治的局面。社会安定,生产恢复,人民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并且造成了皇帝兼听纳谏,广任贤良;大臣敢于发表和坚持自己的意见,上下一致,力求致治这样一种封建社会少有的政治风气,开创了被誉为贞观之治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最突出的太平盛世,使大唐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奠定了大唐帝国290余年基业的基础,唐太宗也因此为中国封建帝王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被人们誉为“帝王楷模”。
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之间相残,双方都不是正义的,而且都使用了阴谋诡计。他们一个是太子,一个是亲王,为了争夺皇位继承权,居然各施诡计,甚至不惜背上残杀手足的罪名。不过,在唐太宗掌权之后,通过控制史官,篡改了国史,把自己放在正义的地位,反而说李建成是谋反作乱。
为什么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要为了皇位进行争夺,而且胜利者非要把自己说成先皇选定的继承人呢?要知道,当时没有民主的选举制度,只能使用“嫡长子继承制度”来确定国家的皇位继承人。
皇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首级被高高挂起,这是在告诉人民:秦王李世民的时代已然来到。尽管如此,可以想象的是,混乱的局面在一时之间尚无法平息。因为受恩于皇太子和齐王的人着实不少。
李世民在玄武门政变成功后,马上着手建立以他为中心的唐中央政府。在当时的形势下,他面临着几个严峻的问题。首先,玄武门之战虽然杀掉了太子和齐王,但东宫和齐王府集团的残余力量还分散各处,尤其在山东地区,有着较强的势力,成为引起社会不安的重要因素。其次,李世民当皇帝在形式上是由父亲唐高祖让位,武德时朝廷的宰相,特别是支持太子和齐王的大臣,如何处理较为恰当,就成为又一个难题。再次,李世民依靠秦府的旧党而起家,
他登上皇帝宝座后自然还要依靠这些力量以巩固其政治地位。但是,李世民做了皇帝后,就不比原先做秦王时,只要照顾一方面就可以了,如果还只是完全依靠秦府原有班底,就不能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影响新政权的安定和巩固。如何处理好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就成为李世民能否稳定和巩固全国最高统治权的关键。
玄武门之变后,宫府集团的党羽及其武装力量逃散在长安周围,四处活动。李建成在山东的亲信幽州都督庐江王李瑗和领天节将军镇泾州的罗艺都握有重兵,蠢蠢欲动,随时可能与长安附近的宫府残余势力里应外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全国政局的安定。当时,秦府将领中有些人主张乘胜杀尽在李建成、李元吉的党羽,并抄没其家。许多人还四处搜寻宫府集团的成员及兵勇,争相捕杀邀功。这使得宫府集团的人惶惶不能自安。在这一事件中立有大功的尉迟敬德头脑比较清醒,极力反对这样做,他对李世民说:建成、元吉二位元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