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销售人员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 第一章(第2页)

第一章(第2页)

大型的公司数据库。另外,很多B2B网上也有很多生产商,就如同在阿里巴巴有供应商一样。这也是一个查找的方法。

查找展会商的网站。很多展会都有自己的网站,而且网站上有各个参展商的名单和联系方式及网址。

找到客户的联系方式后,千万不要把时间浪费在QQ、MSN上,拿起电话,与客户电话沟通才是正道。这个电话,可以不必多么深入地交流,但要争取到拜访的机会。俗话说“见面三分情”,再者,与大客户合作这样重要的事情,在电话里说一则显得不重视,二则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所以一定要争取到拜访的机会。

三者结合,那么客户是有效还是无效,便明了了。

给客户打分,找出有效客户

等你把明显或不明显的潜在客户,甚至彻底想出来的念头都搜罗了一遍,可以整理一份更具现实意义的客户清单。这时,浏览名单上的每一家公司,按照以下问题给其打分:

哪些客户可能会在你的产品上花最多的钱?这一问题背后的道理很明确:你得知道哪些公司资金雄厚——买得起你的产品或服务。

潜在客户的商业哲学与你的优势相吻合吗?一家实力雄厚的大公司的确很吸引人,但你要记住,倘若你们根本不般配,你们之间的关系必然以失败告终。

对于采购了你产品的员工,潜在客户会有什么样的奖励?回答这个问题,有助于你判断自己的公司是否适合客户的奖励结构。比如,如果你的产品价格比较高,而对方公司只根据员工按最低采购的能力发奖金,那你日后的道路可够辛苦的。

客户真的需要你吗?不要急着回答“很需要”。把自己放在潜在客户的立场上去。在竞争者抢了先机的某个领域,你能给客户提供什么帮助吗?要想领先,该行业排名第二的公司是不是比排名第一的公司更需要你的帮助?你的产品对客户的经营至关重要,还是,只是一个不错的附加品。

你们之间的关系能走多远?注意哪家潜在客户公司对你的公司更便利。如果其他条件都一样,为什么不在本地干?

通过以上五个问题,给客户打了分,作了评价之后,有几家公司排在名单的最前头,他们就是你的有效客户:这些公司在你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上花钱,经营哲学正对你(公司)的优势,奖励采购员的方式符合你(公司)的经营之道。

总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你的客户。销售是有概率的,不论你是卖金银、珠宝还是卖钻石,都会有人拒绝你。这不是你的产品好不好的问题,而是人们需要不需要的问题。明白了这点,你将能更好地发现有效客户。

实战范例

随时随地寻找有效客户

有一天,原一平到百货公司买东西。任何人在买东西的时候心里总会有预算,然后在这个预算之内货比三家,寻找物美价廉的东西。当原一平在心里正盘算的时候,听到旁边有人问女售货员:“这个多少钱?”

说来真巧,问话的人要买的东西与原一平要买的东西一模一样。

女售货员很有礼貌地回答:“8万日元。”

“好,我要了,请给我包起来。”

想来真气人,购买同一样东西,别人可以眼也不眨一下就买了下来,而原一平却为了价钱而左右思量。原一平有条敏感的神经,他顿时对这个人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决心追踪这位爽快的“大方先生”。

“大方先生”继续在百货公司里悠闲地逛了一圈,他看了看手表后,打算离开。那是一只名贵的手表。

“追上去。”原一平在心里对自己说。

那位先生走出百货公司,穿过行人如织的马路,进了一幢办公大楼。大楼的管理员殷勤地向他鞠躬。果然不错,是个大人物,原一平缓缓地吐了一口气。眼看他走进了电梯,原一平问管理员:

“你好,请问刚刚走进电梯的那位先生是……”

“你是什么人?”

“是这样的,刚才在百货公司我掉了钱包,他好心地捡起给我,却不肯告诉我姓名,我想写封信给他表示感谢,所以冒昧地向你请教。”

“哦,原来如此,他是××公司的总经理。”

第二天原一平就来拜访这位总经理。经过几次沟通,总经理不但为自己和家人买了保险,同时把原一平介绍给公司的员工。

公司员工见原一平是总经理介绍的,都纷纷买了保险。

可见,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要懂得随时随地寻找有效客户。销售没有地点限制,只要会把握机会,哪儿都可以找到你要找的客户。

第2课堂及时掌握客户需求信息

不能及时掌握客户需求信息的原因分析

获取的渠道太窄

很多销售人员获取客户需求信息的渠道太窄,局限于现有的客户、过去的客户,最多还有亲戚朋友。其实,上节“从你认识的人中发掘”、“从你不认识的人中发掘”中的那些人或单位,甚至竞争对手都是很好的获取客户需求信息的渠道。

未把握到市场趋势

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着市场的发展趋势,由此而引发市场上对某种产品的需求。这种需求,有时候会在一夜之间急剧增加;有时候又会一下子烟消云散。例如,某传媒公司在得知张国荣跳楼自杀的消息后,立即用了不到48个小时调出所有相关图片和资料,出版专刊,第一时间摆到市场,很快便一抢而空。

事实表明,若能及时敏锐地感受和把握到这种趋势,并能立即采取应变措施,使客户由此而引发的需求得到满足,就会获益良多,并在短期内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不过,实际中许多人缺乏把握这种趋势的“功力”,因而发现不了其中的需求信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