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糊涂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看不明白弄不清楚,因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另一种则是看得明白弄得清楚,但却不便于直截了当,这种情况下就要采取一定的糊涂战术。确实,在生活或工作中,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明明白白的,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出于某种特别的考虑,说得含含糊糊一点儿效果反而更好。
5.掌控好情绪,糊涂面对
糊涂学作为人生谋略,是聪明一时糊涂一世,还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我们说,只能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人生犹如战场,无时不在斗智斗勇。在重重叠叠的人际关系中,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中,人们以糊涂处世的态度迥然不同。
汉代丞相陈平素以品性端正著称,且才智过人,但他明白糊涂策略的真谛,必须糊涂时巧装糊涂。他曾两次装糊涂。却为稳定汉室江山起到不可小视的作用,一直被世人称道。
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把自己诸多的儿子都分封为王,各据一方。在他临死时又召集列侯群臣于病榻前郑重嘱托:“此后非刘姓不得封王,如违此约,天下共击之。”他撒手归西后,就把皇位传给了太子,时为汉惠帝。可惜这位年轻皇帝命薄福浅,登基时间不久就病逝了。作为生母的吕后,当皇帝的儿子死了,于国于家都是伤心事理应是悲痛难忍。可是在为汉惠帝发丧时,这位母后只是干嚎,没有眼泪,还不时用眼偷看在场的大臣们。丞相陈平一时不解,张良的儿子张群俏俏对他说:“驾崩的皇上眼下没有年纪大的儿子,幼主登基太臣担心大臣们不服管制,若是丞相请太后评、吕氏之吕产、吕召、吕锋为将,统帅京城禁军,掌握大汉重权,我想太后就会安心了。”
丞相陈平从眼下大局出发,为稳定时局,安定人心,照张群的建议做了,吕后果真动情地哭起来了。
可是,吕后并不甘心于她的家族兄弟弟内任只作为将,在诸吕掌握朝中大权后,得寸进尺想封诸吕为王。刘邦临终前曾当众立遗言:“非刘汉子弟而称王,天下共诛之。”如今吕后要这样做,明显是要变刘姓汉室为吕氏王下了,面对这种明目张胆的越轨行为,该怎么办?
右丞相王陵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他是刘邦的同乡。当吕后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态度异常坚决地说:“高帝宰白马,和大臣立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封诸吕为王违反盟约,不可!”
吕后听了,很不高兴,又去向左丞相陈平,陈平却是不加思索地说:“高帝平定天下,封自己的子弟为王,如今太后执掌朝政,封自己的弟兄为王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太后大喜,于是择日封吕召为东平王、吕禄为西平王、吕产为中平王。
右丞相王陵见陈平欣然同意吕氏分封三王,怒不可遇,但又无能为力,于是转而责备陈平“当初与高帝歃血为盟,你难道不在场吗?现在高帝去世,太后要封诸吕为王,你们阿谀奉迎,违背了盟约,还有什么面目见先缔呢?”陈平却是不急不躁,用坚定地语气回答道:“眼下你在朝廷据理力争,我不如你,至于保住刘氏宗庙,安定刘氏天下,你恐怕会不如我的。”
陈平明明知道刘邦的遗嘱,为什么还要同意吕后的要求?是胆小怕事、贪生怕死吗,非也!他把自己的意图隐藏起来,等到时机成熟时,再举事发难。眼下的迎合只是暂时的,眼下的牺牲是局部的,等待时机保住根本、保住大局则是真实的目的。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危险,只要你保持镇定,控制好情绪,糊涂面对,就有可能化险为夷。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张作霖装糊涂的故事。
张作霖是民国时期的大军阀,但他强烈主张抵御日本侵略,这一点深得人心。有一次张作霖出席名流集会。席间,有几位日本浪人突然声称,久闻张大帅文武双全,请即席赏幅字画。张作霖明知这是故意刁难,但在大庭广众之中,“盛情”难却,就满口答应,吩咐笔墨侍候。他潇洒地踱到桌案前,在满幅宣纸上,大笔一挥写就了一个“虎”字,然后得意地写上落款“张作霖手黑”,钤上朱印,踌躇满志地掷笔而起。那几个日本浪人面对题字,一时像丈二和尚一样,摸不着头脑,面面相觑。
机敏的随侍秘书一眼发现了纰漏,“手墨”怎么成了“手黑”?他连忙贴近张作霖身边低语道:“大帅,您写的‘墨”字下面少了个‘土’,‘手墨’变成了‘手黑’。”张作霖一瞧,不由得一愣,怎么把“墨”字写成“黑”了。如果当众更正,岂不大丢面子?
张作霖眉梢一动,故意装糊涂地呵斥秘书道:“我还不晓得这‘墨’字下面有个‘土’?因为这是日本人索要的东西,就是不能带‘土’。这就叫做‘寸土不让’嘛!”语音刚落,满堂喝彩。那几个日本浪人这才领悟到张作霖不好惹,他们越想越没趣,只好悻悻退场了。
糊涂是一种大智,是一种能给自己一个假面,又不怕丢失自己的艺术。张作霖在自己写错字的情况下,并没有乱了阵脚,而是将错就错,巧妙地暗示大家他把“墨”写成“黑”,不是因为自己不会写,而是因为对于日本的侵略寸土不让。这样一来,本来已经出错的张作霖揣着明白装糊涂,不但避免了尴尬,反而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
6.内心明白,表面糊涂
某些人崇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在有些人看来,有些沦丧道德,尽管在实践中也常玩弄这套把戏。手段本身是没有道德不道德之分的,犹如武器,可以达到正义的和非正义的目的。为了达到高尚的目的,不因暴露意图而使对方有所准备,不露声色,假装糊涂,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河东太守王邑被调走了,卫固、范先以请王邑回河东为名,与并州高干暗中往来,欲举兵反叛曹操。曹操知道后对荀或说:“河东山川险峻,为天下的要地。落入卫固等人手中,为害必深。请你替我举荐一人,派去镇抚。”苟或说:“镇抚河东,杜畿可以去。”曹操便委任杜畿为河东太守,前去执政。
杜畿上路了,但未等他到河东境界,卫固等人已得到消息,派几千人守住陕津,不让杜畿入境。有人对杜畿说:“应带大兵前来征讨。”但杜畿却另有考虑。他说:“河东有3万百姓,并非都是叛乱之人。如果以大军进攻,高压之下原来一心向善之人也会因为恐惧而听从卫固。卫固控制了百姓,必然拼命死战。在这种情况下进攻征讨,如果不能取胜,则会引致附近各地的叛乱,天下便永无宁日;如能侥幸获胜,也会对河东之民多所杀戮,同样不是什么好事。现在,卫固等人并没有公开叛乱,他既然以回请王邑为名,对曹操派去的新官暂时必然不敢加害。卫固虽然足智多谋,却犹豫寡断。如果我单身前往,出其不意,他必然假意接受我为太守。我到了河东,只要有1个月的时间,设计算计他就已足够了。”杜畿于是秘密渡河进入了河东境内。
杜畿到任后,范先想要杀杜畿立威。为了观察杜畿的内心去向,便先杀了主簿以下30多人,而杜畿不为所动,举动自如。卫固于是说:“杀了他没有什么好处,只会给我们招来乱杀无辜的恶名,而且他已经被我们所控制,不如就留下他来做太守吧。”这样,杜畿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被卫固等人奉为太守,暂时没有了性命之忧。
保全性命之后,杜畿开始设计了。他对卫国、范先等人说:“你们是河东的希望所在,我只有仰仗你们才能办成大事。所以,以后如有什么事,请大家一起商量,出谋划策。”便任命卫固为都督,处理一般行政事务,范先则将领士兵,共有3000多人。卫固等人心中高兴了,表面上侍奉杜畿,实际上却认为杜畿没什么了不起,不以为意,放松了对他的防范。
后来,卫固要公开起兵反叛了,杜畿心中非常担心,便劝卫固说:“要想做成大事,首先是应该不让老百姓心乱。你现在要起兵,老百姓担心你要征兵役,必然民心大乱。所以,不如现在用钱招兵买马,等兵马足够了,再起兵不迟。”卫固不知杜畿的真意,还认为他说的很对,便依计而行。这一拖延,几十天已经过去了。而卫固的部将们贪婪财物,把招兵买马的钱私吞了很多。因而,卫固钱花了不少,兵却招来不多。
后来,杜畿又假作好意对卫固说:“每个人都恋家,诸位将军兵吏久在外地,恋家之心必然更大。现在郡中无事,可以让他们轮流回家探亲休息,有事再召回来就行了。”卫固害怕伤了大家的心,又听从了杜畿的意见。杜畿于是暗中联络知己,私下准备。结果是他的朋友们已散至各地,等待时机;而卫固的心腹们却都回家安乐,被离散了。
这时,反叛的高干攻入护泽,白骑进攻东垣,上党诸县、弘农郡也都发生叛乱,卫固认为时机已到,便召集家中的将士起兵反叛,但却没有多少人回来。杜畿看到各县已经归附了自己,民心已定,便率领几十人离开郡府,至张县拒守。吏民多拥城自守,以助杜畿。几十天内,杜畿便得到了4000多人的兵马。高干、卫固等人汇兵围攻杜畿,但由于杜畿已得民心,终于没能攻下张县。后来,曹操的大兵到了,高干败走,卫固被杀,河东郡轻易便平定下来。
先哲道:“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此话说得是何等精辟!当我们发觉被人家欺骗时不要立刻说出来,当我们遭受人家欺侮时也不要立刻怒容满面。因为一个人能够有不动声色,吃亏忍辱的胸襟,在人生旅途中自然会觉得有无穷意义和妙处,而且对自己的前途事业也会大有裨益,一生受用不尽。
虞舜是一位难得的孝子,可惜他的独眼老子不是个慈父。他和小儿子象几次想害死舜,可机智聪慧的舜都化险为夷。对于父亲和弟弟,他内心的孝敬和悌爱使他不忍撕破脸皮闹翻,因为那样,怎么能是孝悌呢?所以他只好不动声色,假装糊涂,好像什么事儿也没发生一样,一如既往,只是内心多了些警惕性。
有一次他们让舜去挖井,等舜进去后便把井口堵死。象以为这次舜必死无疑,便迫不及待地到舜的屋里想打舜的两位妻子的主意。不料舜大难不死,从井的另一出口早已脱身回到家里。象一进屋门,舜正在床上弹琴。
象只好尴尬地说:“我正惦记着你呢!”
舜顺水推舟说:“多谢你的美意,你真是我的好兄弟,今后管理臣民的事,请你协助我一起办吧。”那时舜已是尧的法定接班人了,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与女英嫁给了舜。舜可以说是靠装糊涂齐家治国的第一人。
孟子在与他的学生谈及此事的时候,有学生提问说舜的喜欢是不是有点作伪呢?孟子答:“不是的。当年有人给郑国的子产送了一些活鱼,子产吩咐侍者放到池里养起来,而侍者却私自煮了吃了,回去向子产汇报说:‘刚刚放进去的时候,微微的动,过了一会儿,就似乎很自在的样子,慢慢地不见了。’子产说:‘它们得了好去处啊,它们得了好去处啊!’侍者出来时别人说:‘谁说子产聪明,我已经煮熟吃了,他还说它们得了好去处!’”
孟子最后总结道,与人交往,不必明察秋毫,喜怒形于言色,只要心里明白,表面假装相信对方合乎情理的借口,也未尝不可。何必非要表现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给别人一个台阶下呢!否则,搞得对方很尴尬,对自己也没有好处。
奇章公牛弘有个弟弟叫牛弼,喜欢喝酒,而且每饮必醉。曾经有一次喝醉了,射死了给牛弘驾车的牛。牛弘回家的时候,他的妻子迎上去给他说:“小叔子把牛射杀死了。”牛弘连想也没有想一口答道:“正好可以做成牛肉干。”
冷眼一句话,扫却了妇道人家将来多少唇舌。想与父母兄弟和睦相处的人,值得效法。
有一个村里有一位男人,妻子身体不好,几乎没有干过什么体力活,只是在家做饭洗衣带孩子,这在农村算是有福的女人了。可这女人生性多事,又好护短,谁家的孩子欺负她的孩子啦,谁说了一句她家的坏话啦,她借谁家的东西人家不让用了,都要寻死觅活、添油加醋地向丈夫数落,并说嫁给你总是受人家的气,咱咋恁好欺负啊!这男人血气方刚,本是麦秸火性子,一点就着,总要找人家打骂一通,在表面上占了不少便宜,可是把村里的人几乎得罪完了。以至于几个孩子对他们也很反感,公然叫骂:“摊上这样的父母,真他妈的倒了八辈子的霉!”几个孩子至今也找不到媳妇。媒人来说合的本来就少,有说成的,人家一打听村人,立马就不愿意了。假若妻子或丈夫有一个人有教养些,忍耐些,装装糊涂,哪里还有这么多闲气和流血事件呢!不动声色,顺水推舟,得过且过,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啊。
遇事沉着冷静,被认为是人生极为重要的修养。有一个词语叫“临变不惊”,古人也是作出了很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