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郭鹤年又开始向香港注资,以此来确立在香港的地位。他在这个市场里所用的主要策略就是纵横术。所谓的纵横术实际上来自于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策,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和张仪所提出的战国生存之道——战国时齐秦两霸分据东西,暗地里都在争取他国,以力争孤立对方,而魏、赵、韩等国内部也分成联秦抗齐或联齐抗秦两派。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了“合纵”、“连横”运动的产生。从地域上说,以韩、赵、魏为主,北连燕,南连楚,南北相连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相连为横。从策略上说,“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是阻止强国进行兼并之策;“连横”是“事一强以攻众弱”,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的策略。合纵连横的策略常被后人借鉴,用于政治权力斗争。而在当代社会里,经济市场也同样是一个波诡云谲、险象环生的领域,尤其是在资本市场,更是优胜劣汰、强存而弱亡,在这样的环境里,纵是参天大树也难免独力难支,要生存发展便要适当地采用“合纵”、“连横”之术。尤其是,凡事必须以利益为先,不争意气,纵使是竞争对手,只要有着共同利益,也可以做合作伙伴。
郭鹤年深明这一策略,充分发挥了他的纵横之道:他曾与香港太占集团合作,在中国大陆部分地区生产和销售可口可乐;也曾和印尼首富林绍良联手,建立了香港香格里拉酒店;还曾与日本八佰伴合作,在日本札幌兴建大型共管共寓及购物中心。此外,他收购《南华早报》则是取得了澳汾大王梅锋的支持;而与李嘉诚的多次联手,更显出其运筹帏幄、幕后操纵的神威。作为一名以高素质著称的商家,郭鹤年靠智慧胜出,多次一击得手,创造了自己生命中的一次次的事业高峰。
在从事商业活动的过程中,要用善意谦和的态度与人交往。只有保持一团和气,生意才能达成,而财源自然会滚滚而来。
4.审时度势,寻机谋利
福商百年不衰,可以说是善于审时度势的结果。比如在明代,福建沿海受倭寇侵扰,朝廷下令关闭港口,福建海商并没有因政令限锚而却步,他们审时度势,变政府港口为私人港口,坚持向大海要生存,从而将福建海商推向了全盛期;清代闭关锁国,不断"禁海",海商的活动常常受到打击,甚至被诬指为盗,他们迫不得已之下便舍舟登陆,出海一变而为过番;近代福建人在南洋建立了众多家族企业,但最终家族企业的制度在事业发展壮大后消失了其积极性,反而成为创业阻力,他们又一改弊制,把企业改组为现代化的有限公司。凡此种种,足可以想见闽裔侨商始终在根据外部环境审时度势、因机而变,因而他们适应了各个时代的环境,累积了足以掌控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巨大财富。
闽裔商人黄鸿年就是因为善于审时度势的,才创造了业界奇迹。
黄鸿年是印尼金光集团总裁黄奕聪的第二个儿子,祖籍为福建泉州,1948年出生于印尼望巴锡。1955年,时任中国总理的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与黄奕聪有过一次交谈,对黄奕聪说,应该让孩子回中国受教育,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1960年,黄奕聪果然如约把儿子黄志源和黄鸿年送到北京求学。
黄鸿年时年12岁。虽说他出生在印尼,但在求学的关键时刻却接受了中国文化的教育,而且也受到当时国内政治倾向的感染,主动到农村插队,在山西南部农村务过农。可以说,在那个时代,黄鸿年几乎成长为一个典型的中国青年,能吃苦耐劳,在他身上,没有一点华侨子弟的娇气。
尽管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当时国内发生的一些事件黄鸿年开始产生困惑,感到自己在浪费时间,浪费青春和生命,因此也产生了一些破灭感。为此他在1970年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在周总理的帮助下,在政治高潮中他破例被准许重返印尼。然而有趣的是,当多年后再次回到中国时,黄鸿年又感到自己在中国的10年并没有白过,不仅中国所发生的事情使他产生了沧桑感,而且给了他独特的认识事物的能力,使他在商务经营中颇为受益。回到印尼后,黄鸿年进入父亲的金光集团公司做事,从没有做过生意的黄鸿年对生意经似乎有一种天生的领悟。他很快便成为黄奕聪的得力助手,在金光集团里管理一家钢铁工厂,一面跟着父亲学习经商,一面思考一些商业上的问题,常常有与众不同的思路。
1978年,年届而立的黄鸿年在新加坡大展拳脚,收购了“联合工业”,从1981年到1991年将“联合工业”的资本由1700万新元增至10亿新元。黄鸿年虽可以说是出手不凡,但他并不是一个轻易就能满足的商人,总是像猎犬一样不停地关注周围的动静,寻找下一个目标。这一时期,中国已经在改革的大潮中前进了10年,市场经济的因素也越来越多。一种旧有的情结使他终于下定决心回国发展。他在与父亲的一次谈话中说,我感觉我应该去,我熟悉那里,对中国有感情。这个“感情”二字在他这里有着更为复杂的含义。
1991年,黄鸿年卖掉了新加坡的“联合工业”股份,收购了香港上市公司红宝石。他的目的很明确,即要借助香港这个窗口近观中国大陆,伺机向内地进军。为此他在收购了“红宝石”之后,立即将其改名为“香港中策投资有限公司”。“中策”二字意即中国投资策略,由此不难想见,自信了解中国的黄鸿年正踌躇满志地寻找着切入内地经济市场的商机,志在必得。黄鸿年正式进军内地选择了一个极为恰当的时机,就是小平南巡。据他观察,1992年以前中国内地经济搞活虽已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很多方面仍没有放开,尤其是资本市场,还是铁板一块,在内地成立公司,也受诸多限制。但自从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倡“步子再大一些”,他相信中国的市场将日新月异。黄鸿年的行动由此开始。仅1992年一年,他就先后在杭州组建了中策橡胶、啤酒、电缆、低压电器公司;在山西运城组建了工业集团,合营14家国有化工厂;在宁波成立中华造纸公司;在泉州合资成立中侨股份有限公司。翌年,又在大连参与101家轻工企业的合资改造。他的动作之大,几乎可以说是齐头并进,全面出击。同年,由于贡献突出,他被杭州市政府授予杭州荣誉市民称号,被聘为杭州经济发展顾问,同时被聘为浙江大学的兼职教授。
在短短一二年间,黄鸿年在中国商界、学界乃至政界均有拓进。这自然是他的中国投资策略的组成部分。他懂得,要想在中国经商,把生意做大,除了商务外还要做好很多别的功课,下所谓功外功夫,这可以说是他以往在国内生活所得的经验。事实上在开放之初的中国也的确如此,完全靠市场经济的办法路走不通、事办不成,因而不得不下些功外的功夫。一些不了解内情的外商看黄鸿年,往往弄不明白他干嘛搞那么多花样,他则会神秘地笑着说,要知道这是在中国,中国是一本无字天书,需要借助时间和脑力才能读懂,浮躁可是不行的,必须学会审时度势,寻机谋利。
俗语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黄鸿年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到什么环境里就要了解什么环境,并跟着环境的改变调整自己的经营战略。
5.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企业的竞争,与其说是商品的竞争,不如说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现代社会的巨大进步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人们所面临的一切决策对象都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要发展就必须不断的创新。
随着商业现代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些闽裔商人开始逐步涉人具有超前意识的科学领域。受其带动,闽裔人在科技生产上反而后来居上,学而优则商已成为当今的思维主流。
具有“新加坡多媒体之父”称谓的沈望博,就是一个走在时代前端的福建人后裔。
沈望博1955年出生于新加坡武志镇一个典型的贫民家庭,这里与中国国内当时的经济水平没有多大差别。出身贫寒的沈望博从小内向,言语不多,但善于思考问题,学习能力惊人。此外他还有极佳的乐感和成为一个音乐家的潜在天赋。可惜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系统学习音乐的条件,但通过电脑,他对音乐的电脑化产生了兴趣。他上初中时,新加坡的学校已开设了电脑教学,当时沈望博忽发奇想,这些电脑只能处理数学和文章,太死板了,像一个冷若冰霜的人,倘若电脑能发出美妙的音乐,那该多么有趣。
大胆的构思设想往往能够成就奇才。后来沈望博利用在工厂上班的机会开始操作和研究电脑,并不断扩展当初的构思。他认识到,必须更多地注意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新技术及时地应用在生产经营中。
1980年,沈望博与同伴吴名华、谢广成合伙成立新加坡创新科技公司。初成立时,公司资产仅有1万新元,占用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屋子,连桌椅都是破的。就在这样一间简陋粗糙的办公室里,沈望博和同伴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多媒体电脑。这台电脑能处理中英两种文字,能发出声音,显示图像。不过,这台电脑同时也是最粗糙的一台多媒体电脑,产品仍处于幼稚阶段,声音和图像极不稳定,所以在市场上引起喧然大波后又迅速沉寂。痛定思痛,沈望博深深后悔自己过于急切,尚没有推出优秀产品的技术力量就草率行动,反而暴露了目标。幸而这次事件并没有引起美国电脑巨头们足够的注意,这给了沈望博一个从头再来的机会。
沈望博重新调整了自己思路,牵头组织了一个五人小组,从事先期研究开发。历经苦辛,终于在1984年推出了CVBIC99这一新产品,这一产品的最大特点是能够“说”华语,而CVBICPhoner是一套能附加在CVBIC99的电话/答录机、软件/硬件。产品在推向市场后立即获得热烈反响,许多华人公司都购置了这一产品。在此基础上,信心十足的沈望博又加大研究力度,不久又开发出一台使用多种语言的多媒体电脑--CVBICCT,并于1986年3月在新加坡市场推出。
CVBIC99的成功吸引了一大批竞争者蜂涌而来。而此时,沈望博则转身去向多媒体的另一领域攻关。从1987年2月起,沈望博便开始着手研究音乐软件系统。正是在这一年,他和同伴合伙创办的创新公司终于推出了创新音乐系统(CreativeMusicSystem)——一张12复音的立体声音乐合成卡,这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为了将创新的产品推向美国市场,19988年9月,沈望博在旧金山创立了“创新实验室”,拳头产品是创新游戏音乐卡,即今日声霸卡的前身,就当时的情况而论,该产品已是相当成熟完美的多媒体软件。“创新实验室”的名头就此打响。随即,美国电脑巨人Tandy公司大量采用这种游戏音乐卡。“创新”初战告捷,走上康庄大道。
翌年,在美国旧金山,创新公司又推出了FISTM和ViewsTM两种产品,前者是由创新公司研究和发展的人工智能化汉字处理系统,后者是一套辅助PTS的中文文书处理系统兼桌面排版系统,设有7万余词库和无极变倍的曲线字库技术。年底公司又推出SoundBlasterTM。这是一张适用于个人电脑的声音卡,拥有11个复音的FM合成器和文本语音合成,数字化输入输出,一个MIDl接口,一个游戏棒接口和配套软件。这样,声霸卡正式面市,沈望博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电脑声音系统系列产品的研制历程。到1990年,创新声霸卡成为电脑市场中最畅销的声音卡,同时也成为美国两家最大的软件/硬件分销商Ingvam-micv0和Merisel最畅销产品排名榜上的第一名。
不难想像,在1989年至1995年这几年间,创新公司的新产品就像走马灯似地不断发展变化,随时随地总能使人耳目一新。在创新公司,有一句老话始终挂在沈望博嘴边:“创新要发展就得创新,我们永远不会步人家后尘,要始终走在市场前头,成为多媒体的领头羊。”1994年,创新公司推出了在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HansVision(汉神)。它由中文安定部开发,具有更高质的全图像界面、软一件集成中文印刷技术和双语言转换处理性能。作为新颖全面的中文文件处理套件,汉神能有效地工作于Window3.1界面,备有10个很强的应用软件,给中文用户提供了高效实用的处理日常事务的通信交流工具,它的问世使中文电脑再创新姿。沈望博说:“汉神就是以适用于中国市场为研制目标的。”
“创新”迎来了全盛时期。1995年新年伊始,沈望博富有创造性地开展了一场塑造品牌形象的声震全球电脑界的宣传活动,以“创新在音乐95”为主题,举办了新加坡的第一个音乐讲座。创新公司的科技人员在讲座中宣传创新的多媒体音乐技术,尤其是MIDl技术,收到了极好的效果。1月,为扩大声霸卡系列产品,沈望博推出了WaveBlasterⅡ,采用了E-Inn公司的专利EMV8000芯片--waveBlasterIl是可升级的声霸卡SoundBanvas和M1.32的声音设置;2月,他又推出新版的流行多媒体升级套件SoundBlasterProrimDiscoverycD;3月创新,设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多媒体竞赛奖;3月下旬又推出VideoSE100产品,该产品是一种功能强大的新型视频捕获叠加卡,可提供多种视频接口,如摄像机、录像机、视盘机等。
1995年的高峰期是在8月。在这一月里,创新公司推出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娱乐平台。综合Blaster系列家庭电脑的几乎全部技术特性,创新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块可将PC机升级为一个终极游戏平台的三维图形卡3DBlaster,以及可产生比传统脚音乐合成器具备更为丰富的高质声音的CQMTM--CreativeQuadraticModulation;此外,公司自行生产的6倍速CD-ROM驱动器的应用能力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至8月末,创新声霸卡在世界范围内的用户已扩大到1700万。随着公司事业的成功,沈望博的个人财富也与日俱增,至1995年已达6亿美元,在当代闽商群落中崭露头角。
在30年前,电脑在发达国家已开始普及,人们开始惊叹于它的神奇,但那时人们万万不敢想像,它可以有声音,可以代替电视,甚至可以代替电话。而一个多媒体时代的来临,竟然是来自一个无缘于音乐殿堂的闽裔华人少年一次新奇的设想。一切都成功于想像,而商业尤其需要大胆的、创新的、天马行空式的想像力,沈望博的发家史首先印证的就是这一点。
6。抢占先机,一路胜策
绝大多数的成功人士,包括企业家、明星等都认为在自己成功的路上,机遇相当重要,抓住机遇,就是在向成功的方向迈进。一个良好的机遇,可以让人节约很多年的奋斗时间。
福商认为,要做成生意,就得抢占商机。
享誉海内外的一代儒商周颖南,1929年出生于闽东仙游鲤鱼镇。鲤鱼镇别名“画乡”,周家又是鲤鱼镇上闻名的书香世家,前清时以举业为本。到了近代,周家出了一位闻名福建的教育家周子溪,在仙游创办新式学校,有“仙游陶行知”之称。而周颖南就是周子溪的儿子。周颖南自幼受到父亲的影响,接受了周子溪取儒家理论中的进步精神与新思潮结合的新儒家观念。这是周颖南得自于父亲的最宝贵的思想武器和人格力量,被他作为日后从商的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