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走出至暗时刻的感悟 > 第十九章 创办文苑(第1页)

第十九章 创办文苑(第1页)

一时间老人的脚步走到了2002年,这一年是我从文道路上的又一个新起点。

早在1997年7月,国家在杨陵成立了“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是全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具有非凡的意义和影响力。时隔五年,2002年7月28日,杨凌示范区文联和杨凌示范区作协成立。时任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的主要领导悉数出席成立大会,时任陕西省作协主席的陈忠实先生和时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的肖云儒先生也受邀参加了此次大会。陈忠实先生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词。

这里我必须说说王启儒先生。启儒先生官闲喜弄文(雷达先生语);后来,他做了区委书记,成为一把手,工作繁忙,就很少写文章了;再后来,他到了年龄退休了,有了充裕的时间,读书和写作成为他新的工作。

这些年,先生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夜的迷茫》,中短篇小说集《残月如钩》,长篇小说《风雨前程》,散文集《悠闲絮语》,以及文史作品集《遥远的文明》。先生擅长写作农村题材小说,他的短篇小说《残月如钩》(《残月如钩》是短篇小说,后收入王启儒先生的中短篇小说集《残月如钩》一书)很厚重,很有思想容量和艺术感染力;短篇小说《昨夜的月亮》描写得如诗如画,很有经典品质。这两篇作品都被列入大学教材。我曾设想过,如果先生不去从政,全身心地写作,一定会是一位优秀的作家。

退休后,先生在写作读书之余,为筹备成立杨凌示范区文联和作协四处奔波和呼吁。杨凌不仅是农科城,也是文化城,没有文联和作协不成体统啊!在先生不遗余力的努力下,杨凌示范区文联和作协终于成立了。先生当选为第一届杨凌示范区文联主席、作协名誉主席,我当选为第一届杨凌示范区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

会后有文艺演出助兴,陈忠实老师和我坐在一起,我们几乎都没看演出,他一直与我亲切交谈。此前我虽然与陈老师见过面,但从未长谈。陈老师详细询问我的生活状况和创作情况,我一一作答,并告诉他,我的首部长篇小说《昨夜风雨》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而且被一家影视公司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正在拍摄。陈老师十分高兴,鼓励我多读多写,持之以恒,将来才会有更大的收获。陈老师的叮嘱,至今犹在我耳畔。

第二天,杨凌示范区作家协会(以下简称杨凌示范区作协)主席团召开理事会,大伙儿一致认为作协必须办一份刊物,一来给会员提供一块笔耕的园地,培养文学新人成长;二来可以团结区内外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打造杨凌的文化名片。刊物定名为《杨凌文苑》,王启儒主席任顾问,我担任主编,杨凌示范区作协副主席李斌成、胡照普任副主编。我们当即打报告申请办刊经费,请王启儒主席报送杨凌示范区有关领导。

是时,王主席刚从杨陵区委书记的位子卸任,余热尚存,而且时任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的孟建国先生十分热爱文学(他被聘为杨凌示范区文联第一届名誉主席),杨凌示范区文联和作协就是在他的大力支持下成立的。有孟主任的大力支持,有王主席的亲力亲为,报告很快就批示下来,并给予了我们一定的办刊经费。

《杨凌文苑》创刊号于当年11月出刊,封面图片是一双大手捧着破土出芽的幼苗,寓意不言而喻。我们请杨陵书法家彭保卫先生题写了刊名。

如今彭保卫先生已经作古,令人扼腕叹息!

《杨凌文苑》是文学双月刊,辟有《小说看台》《散文阅读》《诗海一瓢》《秃笔评谭》《说南道北》《人在旅途》《豆蔻风铃》等栏目,每逢单月20号出刊,64页。我执笔写了发刊词,其中有这样一段:《杨凌文苑》是一块新开辟的处女地,是有志于文学创作者的笔耕园地;《杨凌文苑》是宣传杨凌、讴歌杨凌的一个亮丽窗口;《杨凌文苑》是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棵无名小草,她愿以自己一点微不足道的绿色点缀故乡这片热土;《杨凌文苑》愿为活跃杨凌城乡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愿为培养文学新人尽一点绵薄之力;《杨凌文苑》愿为本区精神文明建设发一点光和热,愿为家乡的建设者鼓与呼;《杨凌文苑》是丑小鸭,期盼得到各方人士的关心、爱护、帮助和支持,期盼成为白天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杨凌文苑》初临人世,道路艰难且漫长,但我们有信心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她渴望阳光的温暖,渴望雨露的滋润,希冀能茁壮成长!

此前,我们请陈忠实先生和肖云儒先生给刊物题词。陈忠实先生给《杨凌文苑》创刊号题词:

既随物以婉转,亦于心而徘徊。(刘勰 《文心雕龙》)肖云儒先生题词:

中国农科城绽放文艺之花。

两位大咖的题词不仅是祝贺,更是对我们极大的支持、激励和鼓舞。

创刊号在《小说看台》栏目刊载了我的首部长篇小说《昨夜风雨》节选,这部作品于2002年年底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3年,长篇小说《昨夜风雨》被改编成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关中匪事》(又名《关中往事》),播出后广获反响;2005年太白文艺出版社再版,更名为《兔儿岭》。可以自豪地说,这部作品打响了《杨凌文苑》的第一枪,而且得到了读者的热捧。

从此,杨凌示范区作协以《杨凌文苑》为平台、阵地,团结了全区乃至省内外一大批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培养锻炼了一支创作队伍,在杨凌地区很快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刊物在成长,队伍在壮大,来稿量在剧增,而几位编辑人员都是兼职,忙不过来。为了把刊物办得更好,征得主管领导同意,2004年,编辑部聘任退休干部戴助安为专职编辑,负责编辑部具体事务。

为了激发大伙儿的创作热情,把《杨凌文苑》办得更好,更加有力地繁荣和推动杨凌地区的文学创作活动,使今后创作的作品数量和质量能有一个更大的飞跃和提高,2006年,杨凌示范区作协举办了首届《杨凌文苑》文学作品评奖活动。

首届《杨凌文苑》文学奖旨在扶植新人,奖励新人。因此,一些老作家的作品没有参评。作为评委会主席,我欣喜地看到一批文学新人迅速成长起来,他们的作品由稚嫩一步步走向成熟,已成为杨凌地区文学创作队伍中的中坚和骨干。评委们从出刊的24期《杨凌文苑》发表的600余篇作品中评出了24篇获奖作品,其中一等奖1篇,二等奖5篇,三等奖9篇,优秀奖9篇。应该说这些作品都是《杨凌文苑》中的翘楚之作。

当然,尽管评委们做了大量的阅读和筛选,但见仁见智,仍有遗珠之憾。

2012年,又一个龙年悄然而至。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这个龙腾虎跃的年代,我们迎来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好时机,这是我们的幸运。文学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与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或精神家园,是人类的精神火炬,是一切文化艺术之母。文学艺术发展了,繁荣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就畅通了,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1年杨凌示范区作协换届时,我再次当选为作协主席,这是大伙儿对我的厚爱、信任和支持。2012年,《杨凌文苑》十岁了。十年来,《杨凌文苑》日渐走向成熟。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我们对《杨凌文苑》做了大的调整和改版,最重要的是编辑队伍注入了新生力量,由杨凌地区的文坛新秀、新当选的作协副主席高凤香出任刊物副主编,还有汤会娥等更年轻的编辑加入进来。高凤香和汤会娥都是中学语文教师,此前没有编辑任何书籍杂志的经验。即便如此,我还是放手让她们去做。年轻人有思想,有干劲,不能束缚她们的手脚。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事实证明她们没有辜负我的信任和重托。

不管什么队伍,有了新生力量就有了活力,就有了生气,也就有了动力。办刊亦是如此。当年,刊物就有了变化:页码由六十四页增加到八十页;同时增加了《名作鉴赏》栏目,该栏目由老作家、文联主席王启儒先生担纲主持,每期赏析一篇世界经典短篇小说,并由先生撰写鉴赏文章。

我们希望通过《名作鉴赏》,引领大家写出更好的作品,希望把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摆上“餐桌”,以飨读者。

启儒先生的阅读面、知识面十分广阔,特别是对外国文学很有研究。

他所选的名家经典作品都具有代表性,也可以看出他学养丰富、知识渊博。他的鉴赏文章切中肯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很受读者欢迎。这个栏目的开办不仅提高了区内文学爱好者的鉴赏品位,同时也提升了作者的创作水平,得到区内外诸多著名作家的交口称赞。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