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团结统一、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从战胜1958年的特大洪水,防风治沙的科学实践,到南水北调工程,从小浪底水库的建成到其稳定发挥效用三十余年,这些无一不是黄河儿女上下一心、协调配合共同实现的成就。一首《黄河大合唱》,唱出了中华儿女团结一致的勇气和决心,它所展示的是黄河儿女万众一心、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这也充分显示出,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中华民族精神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
奔腾不息的黄河,滋养了华夏大地和华夏后世子孙,它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也正因为此,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演进,默默奉献,并孕育出中华民族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新中国黄河水利工程和治水过程中,数以万计的黄河人敬业奉献,他们夜以继日,默默付出,才得以换来黄河的岁岁安澜,使得黄河文化繁荣发展。
当代黄河人将“团结、拼搏、求实、开拓、奉献”的黄河精神,贯穿于日常工作中。这种黄河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九曲黄河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使黄河儿女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性格特质。黄河文化所蕴含的优秀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和灵魂,激励中华儿女不断前行。
(三)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观念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黄河是促成中华民族大一统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从文化发生的角度来看,在上古神话中,黄帝打败炎帝和蚩尤,平定各部族战乱,实现中原统一的政治局面,它反映出中华民族崇尚和谐统一的民族心理。在大禹治水之时,大禹治理水患取得成功,并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基础,大禹的儿子启最终建立夏朝,建立中华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秦始皇完成“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统一大业,建立秦王朝。由此可见,在黄河流域,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发展的小农经济,使人们形成追求民族统一的观念。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一直以来,多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交流,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多元一体的“大一统”格局。这种“大一统”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包容性,是和而不同、同中有异、多样统一的理念。这种多元统一的“大一统”观念不仅体现在政治方面,在中华文化中同样存在。在文化演进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黄河文化也正是吸收、容纳了不同地域的草原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从而形成了多元统一的文化体系。
在当代社会,“和谐社会”的理想、“和谐世界”的构想引起世界人民的共同欢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梦想,都是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延续,是“大一统”观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内涵的深化和创新发展。
三、黄河文化的传播
悠久灿烂的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在当代社会的传播意义重大。在当代社会,黄河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它的文化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也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之源。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为黄河文化的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
“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好的文化要有好的传播,黄河文化的传播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
(一)加快建设黄河文化遗产数据库黄河所流经的地域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而黄河文化经过五千多年的沉淀,是黄河流域几千年文化的累积。这种丰富而深厚的文化体系中,必然有众多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比如,西北地区的羊皮筏子、黄河水车、黄河船、黄河桥、黄河民居、民俗文化等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
同时,也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等史前文化遗存。
文化的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在黄河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过程中,对具有黄河文化特征的文物遗迹等,都应进行充分的保护。加快建设黄河文化遗产数据库,是对传播载体的有力保护,也有助于对黄河文化的整理和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黄河文化。
(二)多途径深入发掘黄河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黄河文化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其时代价值也在不断提升。首先,长期奋战在黄河一线的黄河工作者,可以成为研究黄河文化的成员。
他们在长期的黄河实践活动中,能够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这为黄河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其次,研究黄河文化的专家、学者应当成为深入发掘黄河文化的主力。因为他们有深厚的学术积累,更容易在创新研究上取得新的成果。最后,部分高校教师应该成为黄河文化发掘的有力补充。高校教师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应当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对黄河文化的发掘,也应当成为其自身科研工作的一部分。
在深入发掘黄河文化的工作中,研究者应当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广阔外延,构建以黄河文化为中心的核心价值体系,为黄河文化的有效传播奠定理论基础。
(三)构建多样化的传播平台,加强宣传首先,文化的有效传播一定要有先进、便利的传播平台。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数字媒体、众多网络媒体等都可以作为黄河文化的有效传播平台,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增强人们对黄河文化知识的了解、认识和传播。其次,应加大宣传力度。在社会宣传方面,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及新媒体,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开展文艺活动等宣传黄河精神、宣传黄河文化,增强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再次,构建黄河文化研究者的交流平台。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有助于提高黄河文化发掘的实效,同样也有助于黄河文化发掘成果的快速传播。
(四)借助文化旅游产业拓展传播黄河文化是丰富多样的文化体系,它包含了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工程文化以及民间各种文化产业等,将黄河文化凝聚为一个庞大的整体。因此,在黄河文化的传播中,要充分利用不同文化的特点,进行有效传播。在当前,文化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那么,在黄河文化的传播中,可以借助文化旅游来拓展黄河文化的传播。在黄河沿岸的旅游景点开发和建设中,加大黄河文化元素的融入,因地制宜,结合不同地域、不同主题进行文化景观的打造,在追求旅游经济的同时,提升文化价值,拓展文化传播。
比如,在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中,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潜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使旅游成为文化传播的有效载体。除此之外,也应加大文化旅游中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加工。通过创新性的文创产品,使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带动黄河文化的传播。
四、结语
中国历史上,黄河流域曾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黄河流域的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黄河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黄河文化深厚而丰富的内涵,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保护和传承黄河文化是时代赋予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我们应当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并结合时代特点,使其获得创新发展,创造新的文化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传播好黄河文化,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徐吉军。论黄河文化的概念与黄河文化区的划分[J]。浙江学刊,1999(6)。
(作者:朱伟利,本文原载于《新闻爱好者》2020年1期,原题为《刍议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