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最后的握手文章中都有哪些感情基调 > 垟源岭家乡的岭(第1页)

垟源岭家乡的岭(第1页)

垟源岭古道,位于文成县西坑畲族镇叶岸村桥头至垟源头。建于明代,由村民自发修筑而成,是周边村落用作通商的主要通道。东北过往东西走向,全长约2.6千米,平均路宽1.1米,最高海拔670米,前期路面以踏步为主,较低。上通往大峃镇、瑞安市、温州市,下达西坑镇西坑村、景宁县、丽水市,是文成县红枫古道之一。

古道通幽,蜿蜒曲折,林木荫翳,景色各异,行者徒步而上,此情此景乐享其中。沿途有古枫香52株,树下设简单石凳,供行者休憩。这是一条“清霜醉枫叶,淡月隐芦花”的古道,那棵棵参天古枫,树高数丈,枝干虬曲苍劲,树冠遮天蔽日,四季摇曳着变幻无穷的色彩。春天,古枫撑着一片鹅黄。夏天,枝叶更加茂密,活像一把张开的绿绒大伞,供行人遮阳挡雨。特别是当秋风掠过收获后的田野,古枫犹如一条硕大的火龙,映红了古道的上空;那片片枫叶在秋风中轻轻地抖动,不时飘飘悠悠落将下来,给古道铺上一条红色的地毯,真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让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

垟源岭的起点叶岸桥位于叶岸村东北角,是一座单孔石拱桥,长12米,宽3.3米,高5米,距今已有300多年。它像一位强者的脊梁,匍匐两岸,固守着家乡的土地。目前,石拱桥附近已成为声名远播的农民根雕艺术家包宗良的生产基地。

沿古道往上约300米,就是龙坵降自然村。此村汉畲合居,大部分村民已于2005年迁往西坑镇府边的后垟,现仅存12户人家,至今从事着畜牧养殖和农耕劳作。

经过龙坵降村前行是几段平缓的路面,沿途梯田种有蚕豆、白菜等各种蔬菜,再走过一段约50米长的杉松林荫夹道,便到了较陡的半岭。岭中有半岭亭,因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为清时所建,亭中有佛,亭边有1间小屋,专供主人烧茶,为过客免费提供茶水。

过了半岭亭,是全岭古道最陡峭的路段,坡度约70度,沿着山坡“之”字形上攀。岭头有一路亭,宽5米,高3米,建于1991年。

往下坡约500米有石筑半圆形墙门,不远处即是莲庵。

莲庵现已关闭。民国大儒刘祝群于1938年夏历七月初二的日记中写道:“从妹益淑创庵于枫树岭(垟源岭)头,以施茶乞书庵额,并系以跋。莲庵者,余从妹益淑云所创也。妹归汝南周君莲溪,创是庵遂以莲名哀所天也。枫树岭头交通,景瑞斯是孔道,创庵施茶惠行役也。拨田数亩,可食一夫,施茶所需,岁有恒产,期久远也。计划者谁?内侄而妻以长女之德隅也。落成伊始,今岁戊寅夏月日也。为之记而书之者,南田山人刘祝群也。”

“莲庵”额名,系刘祝群所撰书,其中柱挂黄底金字对联:饮者思其源,夏水冬汤,一勺之多,有口不忘流惠;征夫问前路,四通五达,百里而外,到头直渡飞云。

前廊柱楹联是嵌名联:

有益于人为息壤;

以淑其世是归途。

两副对联道出了“莲庵”的地理环境与社会作用,教育征夫要饮水思源,不忘创者恩惠。

翻过山岭,就是古道终点旁边垟村,该村是畲族唯一的少将雷炳成的故乡,也是我县雷氏的开山之祖雷奉伍的故乡。

垟源岭,家乡的岭。

自1953年9月至1956年7月,我在文成中学读初中的三年里,每个星期天吃了午饭,就要挑着行李、粮菜,攀上长达10里的垟源岭,经过崎岖的30里山路,翻下文成最长最陡的红枫古道———大会岭;星期六午后,就要背上书包,大汗淋漓地攀上大会岭,翻下垟源岭。垟源岭,你连续240次陪伴我沐风栉雨,饮汤吟联,终于,终于量完12000里,直渡飞云去瑞安师范读书,终于,终于壮了我的筋骨,强了我的意志,长了我的知识。我,怎能忘却那片恩惠呢!

2014年9月1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