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沉入了西方的山梁,天气似乎一下子冷了许多。孙子小笃学跑了进来,两手筒在袖筒里,缩着脖子对祖父说:“爷呀,这山里就是冷。”
话音未落,丫鬟小翠正好走了进来。她拍了一下笃学的肩膀说:“小弟弟,冷吗?姐姐给咱生火盆。”说着就从外面的竹筐里取来了木炭。她先在火盆上点燃木柴,再放木炭于火上,待大烟气散去之后,木炭就红彤彤地燃起来了。木炭的确是好东西,火力很足,屋里马上暖和了起来。
小翠又抱来了一簇铁杆蒿柴塞进炕门,从火盆中取火点燃,炕洞里就噼里啪啦地烧了起来。
室内不冷了,丰先生开始整理带来的书籍,包括几本引经据典的资料,以备为学生解惑。
笃学小孙儿也自觉地开始看书学习。
天完全暗下来了,殿臣老弟兄前来与丰先生聊天,以消除他初来山中的寂寞。他们交谈了当前的社会动态,也叙说了家中的生活状况,一个目的——力求让先生定下心来。
党泷弟兄也来看望他们的老师,一个提着满篮的核桃,一个端着满盘的柿脯。柿脯是用当地的二蜜柿子制成,比柿饼还要甜香,当地人叫它柿果笼。
他俩向先生施礼问安,说道:“山中没有什么好东西可吃,这些算是特产,请老师品尝。”说着就砸了几个核桃送给老师,也送给坐在炕上的小笃学。
党泷谈到自己的学业时说:“我不想到上庠念书了,就在这里跟老师学。”
“不行,我才疏学浅,比不上那里的学官教谕,别误了你的前程,我来只是教蒙童的。”
“老师过谦了,您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未步入仕途,不是因为您的学问低,而是那考官死抠字眼,硬是埋没了您的才华。如不然,您怎能教出那几位举人,还有那一位头名的解元!”
“那也不行,你去上庠才能取得参加乡试的入场证,不然你怎么应考?”
“那也无妨,我愿意交足学费,保留学籍。”
“倒也可行,那你还得托个熟人,请个长假,试一试。”
“那好办。”党泷便望着父亲说,“爹,你不是说,上庠里有相识的友人嘛,陪我去一趟吧。”
党淳也央求说:“叔父,陪我俩去吧!”
殿臣答应去办,说道:“我去可以,但这就要辛苦丰先生了。”
党泷弟兄辞别丰先生,高兴地离去。
他弟兄走后,殿臣也说:“不瞒先生说,我早有这个打算。说实在的,在官学读书不如在先生跟前好。据娃所说,那里的教官教导很不认真,课后懒于辅导,基本上要靠孩子自学;还有,那里只教书不教人,一些官家的纨绔子弟胡作非为,有时还对咱的孩子出言不逊,教官们也不管教。孩子不去那里,我认为是上策。不过,这就要劳先生多费心思了。”
丰先生笑着说:“哪里,哪里,这是我应该做的。”
炕已烧热了,丰先生安顿完孙儿入睡后,又与殿臣弟兄畅谈到深夜,二人方才离去。
党泷弟兄的加入,加重了丰先生的思想负担。他感到压力大,所以翻来覆去地睡不着,直到鸡叫前后,才勉强地迷糊了一会儿。
开学的第一个早晨,也是一个晴朗而寒冷的早晨。虽然已过立春节气,而山中还处在冬天;太阳虽照亮了山尖,而山尖上的白雪还未消融。
但这里与外界相比,更显得景色美好,清爽宜人。
丰先生站在书院门前的沟沿上,等候着学生们的到来。
党泷弟兄去学府请假,只有党进弟兄前来。他俩根据大人教的礼节,向老师鞠躬问安,再跑进教室向小哥哥笃学问好。
三个小家伙呆呆地坐在教室,等候先生发话。丰先生首先命笃学朗读刚学过的《幼学琼林》片段,然后叫党进过来,问道:“你是党迅还是党进?几岁了?读过什么书?谁教的?”一连串几个问题,党进按次序流利地回答:“我叫党进,七岁了,读过《三字经》,还读过《朱子家训》,都是家母所教,太爷爷还给我讲解过。”
丰先生见他神态自然,口齿伶俐,甚是讨人喜欢,接着问道:“那你能不能把《朱子家训》从头背到‘勿谋良田’?”
党进道:“我能。”于是背过身去,端立昂首,从容不迫地背诵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丰先生见他背得一字不差,且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甚是喜爱,便又追问道:“你能熟背,但不知懂不懂其意。你能解释‘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吗?”
“能。爷爷给我讲过,它的意思是说:不要等到天下雨了才去修理房子,口渴了才去挖井。那怎能来得及?应该早点儿修房,早点儿挖井才对。爷爷还说,任何事都要提前做好准备才行。师爷爷,您说我说得对不对?”
丰先生见他解释得有条有理,甚为惊奇。小小年纪,竟能如此流利地背下《朱子家训》,真是个奇才。徒儿的才华大显,让师父心头的压力大减。
丰先生又转身问党迅:“你几岁了?读过什么书?谁教你的?”党迅回答道:“我八岁了,也读过《三字经》。我娘识字不多,教也是教了几句,但她讲得不明白,还是我爷爷教得多。”丰先生说:“那你把《三字经》背给我听。”
党迅也毫无惧色,哇里哇啦地背起来。背了一页多后,他停下来说:“后边的我会念,不会背。”
丰先生鼓励了他,并让他解释“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什么。党迅当然知道其中的大意,说道:“我爷爷说过,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寻找一处好的住处,一连搬了三次家。对吗?”
丰先生见他也很聪明,但相比之下,个子和口才方面就不如党进了,显然两个孩子有所差异。
看到这两个小徒儿,他似乎看到了希望,决心把他们教导成才,以不负所托。
丰先生设想好了施教方略。他认为孩子十二岁之前是奠定基础的阶段,主要以识字和书法为主,特别是要练好毛笔字。这期间必须背熟《三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千家诗》等童蒙经典,能默写并初步理解书中字词的含义,之后才适宜学习科场必考的“四书”“五经”。这样才能让他们在理解中记忆,不至于死记硬背,才能把学到的名言名句应用到写作中去。
他认为施教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能像学堂中的大课堂那样对学生一视同仁。
新官上任三把火。丰先生第一天就开始履行自己的职责,接续他们已学过的书本内容,边复习边学习新课。笃学继续学习《千家诗》,党迅继续背念《三字经》,党进继续学习《朱子家训》,他一个一个地单独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