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竹片还要刮成竹篾,才能用来编织。”
老乡拿起一片竹片,用篾刀熟练地刮了起来,“这刮篾的时候,要掌握好力度和角度,刮出来的竹篾才能又薄又匀。”
战士们也拿起篾刀,开始刮竹篾。
一开始,他们还比较笨拙,刮出来的竹篾有的太厚,有的太薄,有的甚至还把竹篾刮断了。
“哎呀,这刮篾可真不容易啊!”一个战士看着自己刮坏的竹篾,苦笑着。
“是啊,这比绣花还难呢!”另一个战士也附和着。
老乡鼓励大家说道。“别灰心,大家慢慢来,熟能生巧嘛!”
经过反复的练习,战士们逐渐掌握了刮篾的技巧,刮出来的竹篾也越来越薄、越来越均匀了。
“哈哈,我终于刮出一根像样的竹篾了!”一个战士高兴地举起自己刮好的竹篾。
“不错,不错,这竹篾刮得真不错!”老乡也赞许地点头。
准备好竹篾后,接下来就是编织簸箕了。
“这编织簸箕,要先起底,然后再编帮,最后收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老乡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这编织的手法有很多种,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
说着便拿起几根竹篾,开始编织簸箕的底部。
他先把几根竹篾交叉叠放在一起,然后用一根细长的竹篾在这些竹篾之间穿梭编织,很快就编出了一个圆形的底盘。
“这编织的时候,要用力均匀,这样编出来的簸箕才结实。”
“这竹篾的走向也要有规律,这样编出来的簸箕才美观。”
战士们学着老乡的样子,开始编织簸箕。
一开始,他们还比较生疏,编出来的簸箕歪歪扭扭的,有的地方紧,有的地方松,看起来很不美观。
经过反复的练习,战士们逐渐掌握了编织簸箕的技巧,编出来的簸箕也越来越像样了。
“哈哈,我终于编出一个像样的簸箕了!”
“不错,不错,这簸箕编得真不错!”
“这簸箕虽然编好了,但还要进行最后一道工序——晾晒。这簸箕要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晾晒几天,这样才能防止霉变,延长使用寿命。”
战士们把编好的簸箕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营地里,让它们接受阳光的洗礼。
“这簸箕晾晒好了,就可以使用了!以后,我们就可以用簸箕来扬场,清理粮食里的杂物了!”
“太好了!这下我们的粮食清理工作就方便多了!”
几天后,第一批簸箕制作完成。战士们迫不及待地拿着新簸箕,来到打谷场上,开始试验。
“哈哈,这簸箕真好用啊,一扬一落,就把谷壳和杂草都吹走了!”一个战士一边扬场,一边高兴地说道。
“是啊,这簸箕比我们以前用的那些破筐子强多了!”
在簸箕的帮助下,粮食清理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效率大大提高。战士们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费时费力地清理粮食了。
除了用来扬场,战士们还发现,这簸箕还有很多其他的用途呢!
“这簸箕还可以用来清理垃圾呢!”一个战士说道,“我们把营地里的垃圾扫到簸箕里,然后一起倒掉,多方便啊!”
“是啊,这簸箕还可以用来晾晒粮食、蔬菜呢!”
“这簸箕真是太实用了,简直就是我们南泥湾的‘万能神器’啊!”
从此以后,这竹编簸箕就成为了南泥湾军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提高了粮食处理的效率,也改善了环境卫生,更成为了南泥湾军民智慧和勤劳的象征!
喜欢一锄头挖回1941:南泥湾种地请大家收藏:(www。aiquwx。com)一锄头挖回1941:南泥湾种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