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天也没法解释,这些东西,好像大部分是沾了芯片系统的光吧?要真全靠自己,就算理论能搞懂,要实践起来速度可不就慢的不行么?
“所以,我们真正想要看到的,是种希望,打破桎梏的那种希望。而你是最有可能找出那条路的人。”
这点唐天在九幻神丹阵中的前辈曾说过,现在已经没人能修炼到大乘境界,缘由不详。
唐天问道:“突破大乘境界么?”
钟老点点头,“看来你都知道了,可是听谁所说?除了我们几个老头,知道的人可不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唐天答道:“我曾去闯过一回九幻神丹阵,困在里面的前辈跟我说起过。”
顾禅师说道,“我辈的迷失,说起来很复杂,真实的缘由你若想听,我倒是可以为你解惑,省得日后你也步入后尘。”
闲来也无事,就当唠唠家常,“顾禅师请说,我一定虚心学习。”
于是顾禅师开始深入浅出的跟唐天慢慢聊了起来。唐天听了半天,才搞懂,顾禅师虽然说的简单,不过还是存在太多禅语,不便理解。
通俗说来,人的意识的生成,是由人体的硬件和软件共同完成的,硬件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心、大脑,软件指人的灵性,识性、思维等。
佛学里将眼、耳、鼻、舌、身、意合称为六根,这个说法不妥。不难看出,前五根都是实在的身体器官,而后面的意根是心的产物,心才是实在的器官,所以实际六根应该是眼、耳、鼻、舌、身、心。
六根是人体与外界联系的媒介,根是能生的意思,即由根生出识来。
佛学将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六尘是外在事物对于人体感官所承现出来的感觉。
当这些景、物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心这六大感官接触时,它们会污染我们的身心,因此称它们为‘六尘’。
六尘通过六根的感知,形成了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心识。
小孩儿出生后,心与其它五根同时发育,待其功能觉醒之时便有了识别“六尘”的能力。
但心识又不同于其它五识,心识比另五识更加高明一些,它除了可以有自己单独的感觉,如孤独、恐惧、愉悦等,它还可以将前五识的信息汇总之后,形成综合认知。
心将这个综合认知传递给大脑,大脑会预判该事物是否安全、是否与己有关等,再将此信息反馈给整个身体。
身体根据大脑的判断做出相应的准备,如安全的时候身体会放松,会有享受感,危险的时候身体就会紧张,会有不适感,遇到与自己有关的好事就会兴奋,与自己有关的坏事就会忧伤等。
这里所说的心不是我们的肉心,也不是在心脏的那个位置,这个心是人的最底层的原始情感的源头,隐藏在体内深处,是最初的没有被后天意识感染过的那个本元意识,也可以叫本心,初心。
初心是人的灵性的显现。灵性赋予到人的身体内,开始启发人的身体,主要是六根——产生识别的能力。
最初的识别能力就好比是计算机的源代码,让人体的六根具备了终身的“识”的技能。人体器官的感知能力,我们叫它“识”。
六根分别有了一套源代码,可以用来验证自己面前的物事,这六套源代码产生感知。
感知形成的“识”被存放在心底,随时可以拿出来与外事外物对比,负责对比的器官就是大脑。
大脑负责六识与心的信息交换,六根捕捉的新的信息,如果符合原来的识,大脑就可以判定他的大小、远近、气味、味道、温度等。
如果不完全符合,大脑会安排六根重新去感觉,然后再对比,并进行推理判断,判断它是否危险,是否有害等等。
就像是电脑的处理器,这个处理器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不断加入了思考判断的动作。
这个识——知——分析——识的意识过程是在五根与心与大脑之间循环往复,不断提升,不断深入下完成的,最终的认知便显现了出来。
大脑接收到心的信号之后,在处理某些信息的时候会渗入一些念想。比如见到老虎,它的第一感觉是它很凶很厉害,接着就会联想,它会伤害我吗?
比如男性见到一个美女,他的第一感觉是她是女人,第二感觉是她很漂亮,然后他可能会联想,我可以与她交朋友吗?等等。
人们日常的念想可能是正念,也可能是妄念。佛学里将念想分为正念、妄念,对当下的识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知它、注意它,这个识叫正念。
也可以理解为,对当下的专注和觉察,不被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杂念所干扰。
当念想是正念的时候,心就会平静如水。对当下的事物产生的虚幻不实或错误的判断、分析、推测、期待等念想,称之为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