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看比你小的人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论语·子罕》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出于水而寒于水”。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后生可畏”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孔子之所以会说出“后生可畏”这样的慨叹,可能跟他曾经在“后生”面前碰过不少“钉子”有关。那么究竟碰过那些“钉子”呢?
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孔于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
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儿,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地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小孩却回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地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们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了,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孔子顿时无言以对。再次领略到了后生的可畏。
对于后生可畏的道理和现象,不但使中国儒家宗师深有感触,而且也使中国佛教禅宗的一代大师感到惊异万分。
中国禅宗自一祖达摩开始,传到弘忍大师,已经是第五代禅宗。这天弘忍大师命众弟子在墙上写偈语,希望能找到第六代传人。最热门的继任人是大师兄神秀,他在墙上写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自以为会得衣钵真传。
这时,厨房里一个带发修行的小伙伕看到外面这么热闹,也去凑一下,但他是文盲,就问旁边的老居士,老居士把大师兄的作品念给他听。小伙伕听后直摇头,心想大师兄并未开悟呵!就说:“我也有一首偈颂,请居士帮我写到墙壁上。”老居士睁大眼睛,带着轻视的态度,瞧瞧小伙伕说:“你一个字也不认识,你怎么会作偈?这事情太稀奇了。”
小伙伕不想说话,不说就没有人帮他写,只好说了:“你想学最上乘的菩提觉道,就不应该轻慢初学佛法的人。”于是由老居士代笔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名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大师过来检查作业,顿时惊讶得半晌无语,同时内心也充满了无以名状的惊喜——此人悟性极高,足以胜任接班重任。一问之下,才知道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小伙伕所作,于是暗示小伙伕半夜来见。此伙夫,就是后来的六祖慧能大师。半夜,慧能去见五祖弘忍大师,大师将袈裟亲手传给他,并为他说《金刚经》,顿即开悟。后来终成一代宗师,对中国禅宗乃至整个佛教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很多杰出的人在青年时就已成为传奇人物。三国时期,周瑜18岁就做了三军统帅;霍去病年纪轻轻就为大汉天朝立下汗马功劳;唐朝才子王勃15岁就被授朝散郎之职;周恩来为寻救国道路,16岁时西渡法国,东渡日本求学。
年轻人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年龄资本,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纵观历史长河,正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后人之所以能超越前人,一方面是因为:前人所积累的经验总是受历史、地理、时间或文件等因素强烈制约的,也就是说到了一定时候,他们的许多经验或有成或过时落伍,甚至蜕化变质成生活发展前进的阻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先贤前辈们所创造的辉煌文化哺育了后人,而富有创新精神的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以前人的疑点为自己开拓创新的起点,必然会在发扬光大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辉煌。作为年长者不能因为他们现在还不如自己就小看他们。
孔子讲后生可畏,这种以发展眼光看人的观点,非常有价值。记得以前有一首非常流行的歌曲《趁你还年轻》,歌词大意是,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想将来成为怎样的人就有可能成为怎样的人。只是这样的优势和潜力并不永远存在,如果不努力,到了四五十岁还一事无成,也就只能将所有的理想都“一江春水向东流”了,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可敬畏的了。或者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原因所在吧。所以作为老年人,不要去轻视年轻人,作为年轻人,更应该珍视自己的大好年华,不要虚度了。
当然,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四五十岁这个界线也许可以适当推迟一点儿,大器晚成的也不是没有。所以,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而错过了在年轻时有所成就的机会的中老年人,也不要自暴自弃,仍然应该继续努力,尽管中老年人起步比年轻人晚,精力也不如年轻人充沛,但只要努力,仍然有希望有所成就。只要努力了就不会有遗憾。因为在努力的过程中,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快乐——奋斗的快乐和追求的快乐。
〖BT1〗〖ML〗患难见真情
〖HTXH〗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JY,2〗〖HTK〗——《论语·乡党》
(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殓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吧。”朋友有馈送,除了祭肉,即使是车马这样的贵物,孔子受赠都不回拜。〖HT〗
人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患难与共的手足之情、相濡以沫的同窗之情、舔犊情深的母子之情、生生不息的赤子之情,都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孔子的朋友因为得病死了,不知道是他根本没有亲戚,还是亲戚们都不愿意管,总之,他的后事没着落。在这紧要关头,孔子说话了:丧事我管吧。众所周知,办丧事要花很多钱的,尤其是在古代,而且孔子也没富裕过。但是在平常的时候,朋友有通财之义,孔子的朋友送给孔子东西,哪怕是像车马这样的贵重礼物,孔子接受了,但却不回拜。
这说明了什么呢?简单一句话:平常不言谢,患难见真情。平常你送我再重的礼物,我铭刻在心,却没必要假惺惺去回拜致谢,因为我把你当作真正的朋友,“君子大恩不言谢”;但作为我的朋友,当你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我即使再困难,倾家荡产,也会对你伸出援助之手。正如孔子说的:“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不凋落的。”
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个经典的小故事,体味其中的深意吧!
两个男人结伴穿越森林,突然,一只大熊从丛林中冲他们跳出来。其中一个男人为了自己的安全爬上了一棵树,另一个因无力同这头熊搏斗,便倒在地上一动不动地躺着,像是死了似的。
那头熊只在他头上嗅了一嗅,便像对他是死的感到不满似的走开了。爬在树上的那个男人从树上跳下来问:“那头熊好像在你耳边说了什么,它告诉你什么来着?”
躺在地上的男人回答道:“它说,和一个在危险时刻抛弃朋友的人做伴是愚蠢的。”
这个故事,几乎人人皆知,人们常说:患难见真情,这一点无须怀疑。如果一个人身处困境,他的朋友都来雪中送炭,那他的朋友都是可以信赖的;但当一个人在遭遇难处,他的朋友都如鸟兽散,那朋友之间的友情当然是不牢固的。人比动物更会伪装自己,把自己的心藏得严严实实,不轻易流露出来。只有在危难之时,才可以看清一个人的真面孔。
东晋大将军王敦因谋反被杀,他的侄子王应想去投奔江州刺史王彬,王应的父亲王含想去投奔荆州刺史王舒。王含问王应:“大将军以前和王彬关系怎么样,而你却想去归附他?”王应说:“这正是应当去的原因。王彬在人家强盛时,能够提出不同意见,这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到了看见人家有难时,就一定会产生怜悯之情。荆州刺史王舒是个安分守己的人,从来不敢做出格的事,我看投奔他没用。”
王含不听从儿子的意见,于是两人就一起投奔王舒,王舒果然把王含父子沉入长江。当初王彬听说王应要来,已秘密地准备了船只等待他们。他们最终没能来,王彬深深引为憾事。看来,儿子比老子更会看人,只是儿子屈从了老子的意见,终于误了自己。
古人说:“疾风知劲草”。在海拔很高的地方,大风来了,所有的草都倒下去,只有一种草,还顽强地立着,它叫“劲草”,是一种有用的中草药。交朋友也须交“劲草”类的朋友。
“多个朋友多条路”是人类的共识。在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朋友当中你最先想到谁?这时候能有一两位伸出援助之手的朋友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在我们这个社会中,重义轻利把友谊看得极为神圣的大有人在,这也是整个社会构建道德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不能否认的是,还有另外一种人,仅仅把朋友当作可供利用的资源,一旦人家失势找上他时,他立即换上另一幅面孔。“但见锦上添花,从不雪中送炭”。
很多人曾经感叹: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真朋友何其少,而虚与委蛇利益面前经不住考验的假朋友又何其多。对人认识不清就把他当作忠诚的朋友是很危险的,他在危难时刻不仅不帮助你,反而还会做一个落井下石的人。蔺相如曾是赵国宦官缪贤的一名舍人,缪贤曾因犯法获罪,打算逃往燕国躲避。蔺相如问他:“您为什么选择燕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