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规划
プ釉唬何崾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于研究学问,三十岁时懂得依据礼立足于社会,四十岁时不再迷惑于感情用事,五十岁时懂得了万事者有天命,六十岁时能听进各种话而不生气,七十岁时能做到随心所欲而不会越过规矩。〖HT〗
很多人认为,个人努力很重要,结果就要看运气了。其实,盲目地“个人努力”,正是中国人当前的通病。人生可以设计,成功需要规划。
当今,许多青少年依赖着父母,只知道去麦当劳、去网吧,不知自己一生的目标是什么。或沉迷于物质享受,追逐时髦,或迷茫空虚,找不到人生的坐标,让大好的青春时光白白流逝……你准备怎么渡过这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呢?你的人生规划又是什么呢?
孔子用简单的几句话勾勒了自己的一生,从中也大体显示了一个成功者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少年时代发愤学习;30岁左右成家立业;40岁前后应该有坚定的信念;50岁上下要明白世上的人情世故和必然趋势;60岁时要对各种意见都能正确地理解和对待;70岁时对社会的规矩运用自如,精神焕发的进入自由王国。
人生规划,对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至关重要。从国家领袖到平民百姓,从百岁老人到青年少年,都离不开人生规划。有无人生规划对于一个人一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极为重要,成功者一般都有很好的人生规划。每个人都应该抓紧时间,早早建立自己的人生规划并付诸于实践,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某著名公司的董事长林伟洲,在中学毕业时便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企业家。抱着这样的梦想,林伟洲开始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他为自己描绘出了职业生涯的蓝图,即大学去读企业管理专业,然后运用这些知识进入企业界。
蓝图是绘好了,但在经过其父亲和老师的分析之后,认为要成为一位真正优秀的企业家,应该进入理科班学习,因为在创办企业过程中,更需要的是技术基础,而且工科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的培育,还能帮助建立一套严谨求实的思维体系,训练逻辑推理能力,养成一种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在学习工科的同时,还可以选择学习企业管理的知识,这样能使知识结构达到最优化。
在大学期间,林伟洲在学习工科知识的同时,大量涉及了企业管理、经济方面的知识,并参加了大量的实践,使自己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培养。在毕业之后,他已经具备了发展成为企业家的知识和素质。
但林伟洲毕业时,没有立即进入企业工作,而是进入一家研究院工作,于是林伟洲开始了科学创造的追求。在这一时期,林伟洲的努力有了成果,并中请了专利,但作为职务发明,林伟洲是不能带走该发明的。此时,林伟洲提出了辞职,与另一合伙人创办了所公司,并将其发明创造向应用性方面发展,为自己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拳头产品。
而这时,林伟洲又发现自己的管理水平和知识已经有点与现实不大适合,于是他边工作边考取在职的MBA学位,为其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就这样,林伟洲使自己的职业生涯与公司同步发展,成为一位出色而优秀的企业家。
我们在此可以看到林伟洲职业生涯规划思路清晰,步骤合理,充分考虑了自己的兴趣、素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在父亲和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不断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有的人活得很盲目,从来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这种弱点使他们被永远地拒绝在成功的大门外。一个人只有先有计划和目标,才有成功的希望,才有前进的方向,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像孔子这样,从15岁,到30岁,直到70岁,能够从小就有成功的人生规划,并且一步步达到理想中的目标,毕竟是少数。但如果起始或者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没这么顺利,有各方面的难度,或者是时间已经迟了许多,那么是不是就能够放弃呢,就能够自暴自弃呢?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起点当然不一样,发展也不尽相同。人生下来没有平等的,机会也不公平。但只要你有持之以恒的人生规划,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即使在时间上有所耽搁,即使将要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也终将属于你。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孔子也说过:早晨明白了大道,哪怕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篇》)
成功人生离不开规划及在正确规划指导下的持续奋斗。人生如大海航行,人生规划就是人生的基本航线,有了航线,我们就不会偏离目标,更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更加顺利和快速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早规划,早成功。谁是生活的迟到者,生活就会惩罚谁。
〖LM〗〖BT1〗〖ML〗志向决定人生
〖HTXH〗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JY,2〗〖HTK〗——《论语·子罕》
孔子说: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他的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剥夺他的意志。〖HT〗
人要有志向,志向决定着一个人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志向的大小决定人生的高度。文天祥有一句名言:“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志向,是成就这一切的关键!
南宋词人辛弃疾曾经感慨:“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的孙仲谋就是孙权。孙权少年就有大志,终于成就了一番霸业。孙权未满20岁即继承父兄基业争雄江东,但他并不满足占有东南半壁江山,尽管他对阵的是拥有“卧龙”诸葛孔明、五虎上将的刘备,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曹操,他都不在乎,敢于去拼,敢于去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始终牢记少年时的志向:“须知少日拿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这就是他贯彻一生的“志”,他追求的是“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最终使得一代枭雄曹操也不能不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诸葛亮也说:“志当存高远。”成大事者需先立大志,因为人的行动总是被意志、理想决定和支配。意志一旦树立,就会变成行动的方向和动力。
战国末期,李斯从一介布衣崛起为大秦决定性人物,助秦王间六国、削重臣、夺军权、震宗室,何其辉煌。但改变了李斯一生,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的,却是一件偶然的小事,或者说应该是李斯不甘平庸的志向。
李斯青年时曾为郡中小吏,主管乡文书事宜。常常在厕所中见到老鼠辛辛苦苦地觅食,但得到的仍是污秽不堪的可怜的一点点食物,饥寒交迫,且又常受人和狗的惊扰,惶惶不可终日。再看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人囤积的好粮谷,住的是“高屋大厦”,而且没有人和狗的干扰,饱食终日,无忧无虑。于是李斯感叹说:“一个人有无出息就像这老鼠,在于能不能给自己找到一个优越的环境。”李斯由此觉悟,这对他的一生取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后来,他投到当时大儒家荀卿名下,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他看到楚王胸无大志,不足与为谋;又看到六国相继日渐衰弱,无从建立号令天下之奇功。只有秦国,经历了秦孝公以来的六世,特别是秦昭王以后,已经奠定了雄踞于七国之首、可对诸侯国颐指气使、发号施令的政治、军事、经济基础,可望代替已名存实亡的周室而一统天下。于是李斯对荀卿说:“秦王想吞并诸侯,一统天下,成就帝王大业,这是智谋之士奔走效力、建功成名的大好时机。处于卑贱的地位而不思有所作为、改变这种境遇的人,与禽兽无异。人的耻辱莫大于卑贱,悲哀莫甚于穷困。我将西行入秦,去为秦王出谋划策,建功立业。”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去世,太子子楚继位,就是秦庄襄王。吕不韦当上了丞相,被封为文信侯。秦王政继位时年龄小,大权握在太后赵姬与丞相吕不韦手中。李斯投到吕不韦门下,一直勤勉谨慎,殚精竭虑,终于受到吕的青睐,被任为郎,从此参与政事。
后来,李斯有机会与秦王会面,得到秦王的支持。他软硬兼施,远交近攻,以武力为后盾,用金钱开路、执“连横”计劝诱六国中止同别国的“合纵”。不消几年,战果累累,李斯也借此被秦王称为“客卿”,进到了秦国领导集团的核心。
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个人的发展方向,他会沿着志向指定的方向做出自己的努力。志向是成功的向导,是生命奇迹的源泉,志向远大的人更容易成功。当年,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年轻的刘邦和项羽见到后,分别发出了“大丈夫生当如此”和“彼可取而代之”的慨叹,刘项二人后来果然成就了楚汉霸业。秦末,陈胜在田间歇息的时候怅然叹息“苟富贵,无相忘”。此话遭到了同伴的讥笑,陈胜却说:“燕雀怎么会懂得鸿雁的志向呢。”后来,陈胜成为抗击秦二世暴政农民起义领袖。年轻的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曾自比于管仲、乐毅,后来出山辅助刘氏,最终实现了三分天下匡复汉室的理想。
时势造英雄固然不假,但英雄年青时肯定有超越常人的宏伟志向。伟大的目标造就伟大的人物,志向渺小的人注定会走平庸的人生之路。胸无大志,焉能铸造辉煌的人生?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强调的正是立志和守志的重要性。守志就是必须坚持对所立之志的一贯性和持久性,不可朝三暮四,一日三志,要持之以恒。守志虽然重要,但立志是守志的前提,是守志的基础。立下大志,不一定可以成大事,甚至是很少人能成大事,但成大事的人,肯定都曾经立过大志。
人要有志向,不能庸庸碌碌,浑浑噩噩,让青春年华在琐屑而繁忙的生活中渐渐逝去,让意志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悄悄消磨。让我们遵照先贤们的警言,欲成大事,先立大志,立志守志,方能成大事!
〖LM〗〖BT1〗〖ML〗学习更要思考
〖HTXH〗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JY,2〗〖HTK〗——《论语·为政》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一味地跟老师学习而不去思考其中的含义,必然陷入迷惘之中;反之,如果一味地在那里自己冥思苦想,却不去虚心求教,且始终不得要领的话,那便会令人精神萎靡不振。”〖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