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员工对女员工的提醒是善意的,又以幽默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女员工更容易接受。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伤害厂他人的自尊心,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即使是对错误的意见或事情提出看法,也切忌嘲笑。
办公室的老张和小王特别能抽烟,而同一办公室的其他同事却受不了烟味。他们两个一抽起烟来满屋子烟雾缭绕,熏得其他人实在不行。后来一位同事陈小姐得了重感冒,更是不敢再闻烟味,于是她的好友李小姐借这个机会巧妙地指出了武、孙二位同事在办公室内吸烟的错误做法。李小姐是这样说的:
“昨天我陪小赵去医院看病,大夫说最近流行重感冒,严重的还能引起其他病,甚至还能死人。尤其是那些吸烟者或吸二手烟者。医生特别强调了感冒患者应远离烟味,就是正常人经常吸烟或吸二手烟都不行,所以一般的公共场合都严禁吸烟。为了大家共同的健康,我建议咱们办公室内部也实行这种政策吧。不过,这就要委屈老张和小王了,你们俩以后可以到外边那间屋子抽烟,当然为了你们的身体,你们还是少抽为好。”
经过李小姐这样一番劝说,老张和小王当然意识到了自己抽烟对他人的影响,并且也觉得自己每天吸那么多烟确实对身体不好,于是他们二人毅然决定戒烟。以后这个办公室就少了许多烟雾,多了许多笑声。
委婉幽默的语言能使同事在笑声中思考,而嘲笑却使人感到含有恶意,这是很伤人的。真诚、坦白地说明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让同事觉得你是希望得到合作而不是在挑他的毛病。同时,要学会聆听,耐心、留神地听同事的意见,从中发现合理的部分并及时给予赞扬或表示同意。这不仅能使同事产生积极的心态,也给自己带来思考的机会。如果双方个性修养、思想水平及文化修养都比较高的话,做到这些并非难事。
同事的“面子”伤不得
聪明的人在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说话有理有据、有礼有节,很有分寸,从不把话说死说绝,说得自己毫无退路可走。生活中,多个朋友就多条路,多个敌人就多堵墙,这个道理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不能团结人,不仅会使自己在生活中无法前进,即使是正常的工作,也会遇到种种不应有的麻烦。
要给人留面子,你首先要养成绝对不去指责他们的习惯。指责是对人的面子的一种伤害,它只能促使对方站起来维护他的荣誉,为自己辩解,即使当时不能,他也会在日后寻机报复。
有些人在说话的时候,总是不去看别人的脸色,不管时机和场合,只是满足了自己欲望,不顾及他人的面子,说个不停。
例如:“我永远不会办你所搞砸的那些蠢事。”“谁像你那么不开窍,要我几分钟就做完了。”“你跟某某一样缺心眼儿,看他那德性。”如此种种,估计谁听了都会不快,人人都爱惜自己的面子,而这种绝对的断言是极不给人面子的一种表现。同事哪里会忍受得了,他们听到这话,即使不会立即与你兵戈相见,大干一场,也会对你怀恨在心而导致结怨树敌,对自己没有丝毫的好处。
王芳是一家大型企业的高级职员,她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工作能力,还是文字水平,都处在单位的一流水平,上司对她的能力也是充分肯定的。平时,王芳的热情大方,率真自然,是比较受人欢迎的。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王芳的率直和不加掩饰过于情绪化,不论对谁,只要她看见不对的地方,就不加保留的职责出来,一点也不给人面子。这在职场中有时可是个大忌。前不久,单位提拔了一个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和业绩都不如她的女同事。王芳很生气,平时上司就对这位女同事特别关照,什么提职、加薪等好机会都会想着她,好事几乎都让她占尽了,眼看着处处不如自己的同事,一年之内竟然被“破格”提拔了三次,可自己的业绩明明高出她好多,可上司好像视而不见,只是一个劲地让她好好工作,而好机会总没她什么事。
这次,王芳真的恼了,她义愤填膺地跑到上司的办公室去“质问”,并义正言词的与上司“理论”起来,可上司那儿早已准备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尽管这样上司还是被王芳搞得非常狼狈。从那以后,王芳的情绪一度受到影响,还因此倍受冷落,同事也不敢轻易同她说话了。王芳很难受,又气又急又窝火,自己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工作干了一大堆,领导安排的工作也能高标准的完成,可为什么总是费力不讨好呢?看看那位女同事,也没干出什么出色的成绩,可人家不慌不忙的总是好事不断。
在工作中,什么样的情况都可能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可能遇到,因此在处理工作和事务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免受伤害,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地把自己的情绪表露出来,以免伤害自己和伤害到他人的面子。不加控制地直接流露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显示出自己本身肤浅、没有城府。
人人都有自尊心和虚荣感,甚至连乞丐都不受嗟来之食,那正是因为太伤自尊,太没面子,更何况是地位相当、平起平坐的同事?纵使同事犯错,而你是对的,如果没有为他保留面子就会毁了一个人。
保留他人的面子!这是很重要的问题。而很多人却很少会考虑到这个问题。他们常喜欢摆架子,我行我素,在众人面前指责同事,而没有考虑到是否伤了他们的自尊心。其实,只要多考虑几分钟,讲几句关心的话,为他人设身处地想一下,就可以缓和许多不愉快的场面。
战国时代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没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马于期怀恨在心,便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
楚国是个强国,攻打中山国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国王逃到国外。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手拿戈跟随他,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您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是他的儿子。臣的父亲临死前嘱咐,中山有任何事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王。”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肉羹而失国矣。”意思是,给的不在乎数量多少,而在于别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我因为一杯羊肉羹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
这段话道出人际关系的微妙。一个人如果失去了少许金钱,尚不至于发此大怒。而一旦面子受到损害却不是轻易就可弥补的,甚至可能为自己树立一个敌人。中山国王因一杯羊肉羹而失国,却因一壶食物而得两勇士的故事是一个非常鲜明的对比。这对我们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和有益的启发。
《圣经·马太福音》有句话:“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句话被大多数西方人视为是看作中待人接物的“黄金准则”。真正有远见的人不仅要在与同事的日常交往中为自己积累最大限度的“人缘儿”,同时也会给对方留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给别人留面子,其实也就是给自己挣面子。言谈交往中少用一些“绝对肯定”或感情色彩太强烈的语言,而适当多用一些“可能”、“也许”、“我试试看”和某些感情色彩不强烈、褒贬意义不太明确的中性词,以便自己“伸缩自如”,是相当可取的。
人们常说:“关心则乱。”我们常常会急切地把自己的看法、建议、批评一古脑地塞到别人的耳朵中,却不管方法是否得当,别人是否能接受。殊不知,好的建议批评,那也要别人真正听取接纳了才会产生效果。
给别人面子,就能赢得友谊、理解和发展,化干戈为玉帛。“没有人喜欢挨耳光,也没有人会拒好意于千里之外”。
多对上司说些“好话”
在与领导相处时,不仅要懂得赞扬的重要性,还要善于运用赞扬的艺术,这样才能与领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都禁不住赞美的话语,对于领导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掌握说赞美话的艺术,就能够更好地加深同领导的关系。会说话同办事是相辅相成的。话说得好听,说得到位,领导便易于接受我们所提出的条件和要求,否则即便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会容易办砸。所以,必须要学会说赞美话。
汉元帝刘爽上台后,将著名的学者贡禹请到朝廷;征求他对国家大事的意见,这时朝廷最大的问题是外戚与宦官专权,正直的大臣难以在朝廷立足,对此,贡禹不置一词,他可不愿得罪那些权势人物,只给皇帝提了一条,即请皇帝注意节俭,将宫甲众多宫女放掉一批,再少养一点马。其实,汉元帝这个人本来就很节俭,早在贡禹提意见之前已经将许多节俭的措施付诸实施了,其中就包括裁减宫中多余人员及减少御马,贡禹只不过将皇帝已经做过的事情再重复一遍,汉元帝自然乐于接受,于是,汉元帝便博得了纳谏的美名,而贡禹也达到了迎合皇帝的目的。
美国腊朋顿冉特公司总经理冉特曾经说过:“赞扬不会增加消费,但常会增加利润。”当然,他指的是管理企业方面对员工取的激励手段。无论是什么人,都有一种需要他人赞扬的心理倾向。事实也正是如此,人不分男女老少,职不分高低贵贱,都喜欢听到他人对自己的适当的赞扬。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不明白,古代的帝王在即位之初或某些较为严重的政治关头,时常要下诏求谏,让臣下对朝政或他本人提意见,表现出一副弃旧图新、虚心纳谏的样子,其实这大多是一些故作姿态的表面文章。有一些大臣却十分认真,不知轻重地提了一大堆意见,因而时常招来忌恨,埋下祸根,早晚会招来帝王的打击报复。但贡禹却十分精明,专拣君上能够解决、愿意解决、甚至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去提,而回避重大的、急需的、棘手的问题,这样避重就轻,避难从易,避大取小,既迎合了上意,又不得罪人,表明他做官的技巧已经十分圆熟老道了。
赞誉之词人人都渴求,人人都需要。称赞上司也有方法和技巧,如果称赞领导不恰当,反而会弄巧成拙,只落下一个“溜须拍马”的坏印象。称赞一个人,当然是因为他有出色的表现,但每个人在哪一方面出色却各有不同。有的人是专业技术水平高,工作成绩突出;而有的人则在社交方面有特长,有与客户打交道的能力。因此,在称赞上司时应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方式的称赞。
美国著名的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伊斯曼,捐赠巨款在罗彻斯特建造一座音乐堂、一座纪念馆和一座戏院。为了承接这批建筑物内的座椅,许多制造商展示了激烈的竞争。但是,找伊斯曼谈的商人们无不乘兴而来,败兴而去,一无所获。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优美座位公司”的经理亚当森,前来会见伊斯曼,希望能够得这笔价值9万美元的生意。
亚当森被引进伊斯曼的办公室后,看见伊斯曼正埋头于桌子上的一堆文件,于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仔细地打量起这间办公室来了。
过了一会,伊斯曼抬起头来,发现了亚当森,便问道:“先生有何见教?”
这时,亚当森没有谈生意,而是说:“伊斯曼先生,在我等您的时候,我仔细地观察了您的这间办公室。我本人长期从事室内的木工装修,但从来没见过装修得这么精致的办公室。”
伊斯曼回答说:“哎呀!您提醒了我差不多忘记了的事情。这间办公室是我亲自设计的,当初刚建好的时候,我喜欢极了。但是后来一忙,一连几个星期都没有机会仔细欣赏一下这个房间。”
亚当森走到墙边,用手在木板上一擦,说:“我想这是英国橡木,是不是?意大利橡木的质地不是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