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实无华的语言是真挚心灵的表达,是美好情感的展现。因而,语言的朴素美来自相互的处事态度,话如其人,言为心声,平时为人处事质朴真诚,说话也就自然不会扭捏做作。
1934年,中央警卫团刚划归中央军委领导,由叶剑英同志分管。警卫团的同志大多是由部队抽调来的,他们从炮火纷飞的火线调下来,都普遍不安心,想重返前线直接和敌人厮杀。叶剑英了解到情况,召开了全团大会。会上,他提高嗓门大声说:
“中央警卫团应该改名,不叫警卫团,叫钢盔团。”
这话把大家弄懵了。接着,叶剑英缓缓解释道:
“钢盔是干什么的?钢盔是保护脑袋的,中央警卫团是保护党的脑袋--党中央的,所以应该叫它钢盔团,你们说对不对?”
大家恍然大悟,齐声说:“对!”
一听就懂、一说就明白的事例去作比喻,这样,人们在欣赏时就不会因听不懂喻体而无法体悟其中更深的本体意思。
著名作家丁·马菲说过:“尽量不说意义深远及新奇的话语,而以身旁的琐事为话题做开端,是促进入际关系成功的钥匙。”
一味用令人咋舌与吃惊的话,容易使人产生华而不实、锋芒毕露的感觉。受人爱戴与信赖的人,大多并不属于才情焕发,以惊人之语博得他人喜爱的人。
尤其对于一个初识者,最好不要刻意显出自己的显赫,宁可让对方认为你是个善良的普通人。因为一开始你就不能与他人处于同等的基础上,对方很难对你产生好感。如果你摆出一副超人一等的样子,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有一位记者问一位离婚的名人是否再嫁,她答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样的回答不能说不好,但是没有一定中国古典文学修养的人就听不懂。同样的问题,赵丹的夫人、作家黄宗英以喻作答就通俗易懂:“我已经嫁给大海了,再不能嫁给小溪,再嫁就嫁给汪洋。”
抗战胜利前一天,画家张大千要返回四川,他的学生们为他送行,梅兰芳等名流也到场作陪。宴会开始,张大千向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众宾客都愣住了,梅兰芳也不解其意,笑着询问:“此话作何解释?”张大千笑着朗声答道:“你是君子--动口;我是小人--动手!”满堂来宾,笑声不止,宴会气氛一下子活上
张大千简单的几句话,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他灵活运用了“君子动口不动手”这一俗语。
值得注意的是,在说话时要重点运用普通话,这样才容易与人沟通,以免造成语言方面的障碍。讲普通话,是语言规范化的需要。语言规范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多方面因素。人们为工作而东奔西走、平时接触的人来自四面八方,在言谈交往中,必须用约定俗成的、规范化的语言,才能共同理解说话的内容。
在一家报纸上刊登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外地人,来北京办事,下了火车需再坐一次公交车。他来到公交车站,站牌很多,还没来得及查清要坐哪条路线,就来车了。
他想,干脆问问售票员吧:“小姐,到‘前面’吗?”
售票员肯定地回答:“到。”
他就上车了。
可是坐了好几站地,也听不见售票员报他要去的站名。
他就问售票员:“还有几站到‘前面’呀?”
售票员似乎记起了他:“您到哪个前面?”
他非常吃惊:“啊--北京有好几个‘前面’啊!”
“那我可怎么找啊?”他拿出了纸条,请求售票员帮忙。
售票员一看地址,不知说什么好,原来他要去的“前面”是“前门”。
口语传播障碍克服起来并不难,如果按照下面的方法练习,相信会在短期内取得不错的效果。
有时候,最朴实的东西才是最具生命力的,语言的魅力在于架起了人与之间沟通的桥梁。说话有具说服力,就必须使用最平实的语言,而不是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音韵。说话的时候,每一句都要让人明白易懂,避免用艰涩词汇。别以为说话时用语艰深,就是自己有学问,有魄力的表现;其实,这样说话不但会使人听不懂,而且有时还会弄巧成拙,引起别人怀疑,以为是在故弄玄虚,卖弄自己,正如老子所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当然,良好的讲话,应该是从文字化到口语化的过渡,根据听众对象的不同,用通俗的语句表达出来。
“滔滔不绝”不是真正的口才
清代画家郑板桥有诗云:“削繁去冗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当今语言大师们认为:言不在多,达意则灵。可见,用最少的字句包含尽量多的内容,是讲话水平的最基本要求。
林肯的父母都不是什么有才识的文人,他们没有特异的才学。那么,林肯怎么会有运用语言的特殊天分呢?我们知道,林肯所受的教育是“不完全的”,一生也不过进了不满一年的学校,在他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自己也曾对群众承认过。那么林肯接受过怎样的教育呢?很多人都不知道,在肯塔基州森林地带有位巡游的村儒学究,曾无意地帮助林肯取得了很大的长进。
在林肯当总统前,有人问他有多少财产。当时在场的人期待的答案多数是多少万美元、多少亩田地。然而林肯却扳着手指这样回答:“我有一位妻子、一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也租了一个办公室,室内有一张桌子、三把椅子,墙角还有一个大书架,架上的书值得每人一读。我本人又高又瘦,脸蛋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惟一可靠的财产就是--你们!”
林肯当律师的时候,一次他作为被告的辩护律师出庭。原告的律师把-个简单的论据翻来覆去地讲了两个多小时,好容易才轮到林肯上台作辩护。林肯走上讲台,却一言不发。他先把外衣脱下放在桌上,然后拿起水杯喝了口水,接着又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喝水。如此动作一连重复了五六次,法庭上的人当时会心地笑开了,笑得前仰后合。
南北战争爆发时,各报向林肯提出了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建议。林肯耐着性子听完了一位纽约记者提出的冗长作战方案之后,说:“听了你的建议,我不禁想起了一个小故事。几年前,有人在堪萨斯骑马旅行,因为人烟稀少,无路可行,他迷失了方向,更糟糕的是随着夜幕降临,下起了可怕的雷暴雨。隆隆雷声,震撼大地;道道闪电,瞬息之间照亮地面。这个失魂落魄的人,最后下了马,借着时有时无的闪电亮光,开始步履艰难地牵马行走。突然,一声惊人的霹雳骇得他双膝跪地,他呼喊道:‘上帝,既然你什么都能做到,就多赐给我们一点亮光,少来点刺耳的声音吧!’”
在出次交往中,如果你一味地罗嗦,就会使人反感,这样就削弱了你在他人心中的地位。英国人波普说:“话犹如树叶,在树叶太茂盛的地方,很难见到智慧的果实。”“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讲话简练有力,能使人兴味不减。冗词赘语,唠叨罗嗦不得要领,必令人生厌。
马克·吐温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礼拜天,他到礼拜堂去,适逢一位传教士在那里用令人哀怜的语言讲述非洲传教士苦难的生活。当他说了5分钟后,马克·吐温马上决定对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捐助50元;当他接着讲了10分钟后,马克·吐温就决定把捐助的数目减至25元;当他继续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小时后,马克·吐温又决定减到5元;最后,当他讲了一个小时,拿起钵子向听众哀求捐助并从我面前走过的时候,马克·吐温却反而从钵子里偷走了2元钱。
通过幽默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讲话还是短一点、实在一点好,长篇大论、泛泛而谈容易引起听众的反感,效果反而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