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宋越之战’的结束,从熙宁四年下半年开始,以王介甫为首的‘制置三司条例司’正式从国策导向出发,提出了‘计划经济’一词。
计划经济又称指令性经济、命令经济,是指政府作出所有关于生产和分配决策的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和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一种体制。
在计划经济中,政府拥有相当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也拥有大多数行业企业,并指导其生产经营;
政府成为大多数工人的雇主,告诉他们如何工作;
计划经济中的政府决定社会的产出如何在不同的物品与劳务之间进行分配。
当然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个所谓‘计划经济’名词是出自谁的想法。
王介甫虽然如今成为了新政改革派的领头羊,和明面上的负责人。
但是归根结底,他要服务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神宗皇帝。
而另外一位,则是王介甫能够放开手脚,大包大揽,强硬改革下去的底气——韩明。
有着韩明在神宗皇帝和王介甫之间串联,这对历史上本就有点‘基情’的君臣,现在更是干的热火朝天。
而‘计划经济’的提出,就是韩明依靠古代社会皇权集中和中央的强有力手段,整合全国的人力物力开展大生产运动的一个构想。
原本的封建社会就有着徭役等强制性的社会活动,只不过在韩某人这里直接改成‘计划经济’的强力整合。
有效利用大宋官府的牵头作用,开展全民性的民生、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建设作用。
其中韩明最看重的是‘计划制定’和‘以工代赈’两项。
前者能够给未来的经济发展提出一个大致的框架和指示作用。
后者则是将大宋社会上一些流民组织起来,进行工程建设,减少他们在民间的流动和对普通百姓的袭扰。
能够有效稳定社会,保证更多百姓的平静生活,也能让流民有一个去处,获得固定工作和薪资。
同时搭配大宋官府的‘开荒政策’和‘屯田政策’,王介甫高调提出,在五年之内,彻底解决全国流民问题。
此话一出,天下皆惊。
无数深耕经济方面的老前辈和退休致仕的高官都纷纷打听情况,一时间,风云变幻。
甚至有极个别人嗤之以鼻,表示王介甫等人完全是哗众取宠。
‘流民问题’如同大宋的心腹之患,只要封建社会制度存在,只要有阶级的对立矛盾,那么这项问题就根本消除不了。
只不过是如今的新政改革和开疆拓土,让社会结构与经济发展改变了形势,因此看起来‘流民问题’似乎解决了大把。
这样的说辞得到了许多保守派的支持,他们一致认为王介甫的‘豪言壮志’将会以失败告终。
随后,在确立‘计划经济’的主导政策后,王介甫公布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大宋一五计划’。
其中包括最重要的‘以工代赈’,招募流民进行生产建设。
根据整个大宋的流民形势,主要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各自成立‘生产建设工团’。
‘北部生产建设工团’的任务,是进行城池和交通道路的修缮,同时从黄河中下游段开始兴建三条最新驰道。
确保在未来的北伐战争中,中原内地和北方各州府的物资能够快速北上支援前线。
‘西部生产建设工团’的任务,和上述北部方面一致,只不过是针对河西走廊上的各大城池以及道路进行维修。
同时将会从原西夏境内的北部边境线,新修一条直通西域的驰道。
另外,应青唐吐蕃的要求,主要是董毡方面,大宋决定从会州方面也修建一条新驰道,直通河湟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