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穷。
其他都还好。
当然。
还有一种另外情况,是乡镇党委书记通过挂职或借调,为自己的晋升完善履历。
和张硕这般,不同。
同样,还有限制条件。
比如,一线城市的街道,也属于乡镇范围。
一般在这里任职的党委书记,本身就在区县等重要政府部门,有高等级的挂职,使得履历上更加丰富。
尤其是该区涉及到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重要存在,能让他们积累更高层次的资源和人脉。
这种情况,一旦加持在乡镇党委书记的简历上,提副处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体制内的晋升,资源、人脉往往比能力还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
再就是,地方人事调整的“技术性操作”
有时候,地方为了平衡权力结构,会通过调级的方式来“技术性安插”干部。
比如,某个县的领导班子已经满员,但有个乡镇书记非常有潜力,地方上不想让他这么快离开基层,又想给他更大的权力和责任。
怎么办?
最简单的办法,给他提副处。
这样一来,既能让他在基层发挥作用,还能让他的职级跟得上他在县里的影响力。
这种操作对地方政府来说非常灵活,既不动摇现有的权力架构,又能给优秀干部更多的成长空间。
还有一种情况。
地方政府有意扶持某个乡镇书记,将其作为未来的重点培养对象。
这类书记往往年轻有为,地方政府看好他,将其放在基层磨砺一段时间,之后再提拔到更高的岗位。
为了防止这种干部在基层“沉沦”太久,地方上会通过提升职级的方式,既给他更多的责任,也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
这就是张硕的情况。
副处级的乡镇党委书记,往往就是这种战略性提拔的产物。
这类干部未来的晋升通道非常顺畅,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已经被纳入了领导的视野。
但他们的晋升路径和生存环境,远比普通干部复杂得多。
在体制内,职级并不总是和权力完全对等,很多时候,背后的关系和资源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体制内的规则,有时候说是规则,不如说是“门道”。
张硕一开始也觉得,邹叔这么做,是为了让自己未来上任市长,增添一些最基础的履历背书。
但后来他又觉得,不是这么一回事。
市长,不是许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