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道德真经讲义 > 道德真經口義卷之三(第1页)

道德真經口義卷之三(第1页)

鬳齋林希逸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上德之人,有德而不自知其德化也,惟其能化,是以有德。不失德者,執而未化也。執而未化,則未可以為有德,故曰無德。上德下德,只前章太上其次之論。無為而無以為,即無為而無不為也。以者,有心也。無以為,是無心而為之也。下德之有以為,則為容、心矣。既言上德下德,又以仁義繼之。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以仁為上德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以義為下德也。老子之學,以禮為強世,先以仁義抑揚言之,而後及於禮,則禮為愈下矣。為之而莫之應,強民而民不從之也。仍,引也。民不從而強以手引之。強,掣拽之也。只是形容強民之意,故曰攘臂而仍之。道,自然也。德,有得也。自然者化,有得者未化,故曰失道而後德。仁者有愛利之心,比之德又下矣。義者有斷制之心,比之仁又下矣。禮者有強民之意,比之義又下矣。老子之言仁義禮,其字義皆與孔孟不同,就其書而求其意可也。若論正當字義,則皆失之。禮者,忠信之薄,言脩飾於外而不由中矣。其意以禮為出於人偽,故曰亂之首。前識者,多識前言往行也。以多識為智,射非道之實矣。華者,務外也。若以此為智,反以自愚,故曰愚之始。曰厚、曰實,只是務內之意。去彼取此者,言其不為禮而為道也。此者,道也。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必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為貞而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車無車,不欲球球如玉,落落如石。

一者,道也。天之所以清明而垂象,地之所以安靜而載物,神之所以虛而靈,谷之所以虛而盈,皆此道也。萬物之所以生亦此道也,侯王之所以保正萬邦亦此道也。其致之者,言其清寧靈盈生正,皆因此道而得之。裂,猶《周易》言段也。發,言動而不定也。歇,消滅而不靈也。竭,盡也。虛則能受,不虛則盡,止而不可受矣。蹶,類也,處貴高之位而無此,則類蹶矣。曰賤、曰下即前章所謂少則得之意,皆虛而不自有也。貴賤高下兩句,亦只是譬喻。無賤何以為貴,無下何以能高,下與賤乃貴高之基本也。侯王之稱曰孤、曰寡人、曰不穀,皆是自卑之辭,又以此為虛而不自有之喻。非乎者,言我如此說,豈有不然者乎?莊子曰:非乎而曾史是也。亦是此類文勢,此兩字文之奇處。數車無車一本作數譽無譽,譽字誤也。此兩句本是譬喻,若作譽字,則與下文如玉如石意不相屬矣。致,至也,故致猶曰其至也。車者,總名也。隨件而數之,則為輪、為轂、為輻、為衡、為軾,遂無車矣,車遂為虛名矣。如玉如石,則琭琭然,落落然,終不可易。車則可有而可無,玉石則一定而不可易。可有可無,則近於道,虛而能化也。一定不可易,則不化矣。莊子曰:除曰無歲。亦數車無車之意。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反者,復也,靜也,靜者動之所由生,即《易》所謂艮所以成終成始也。能弱而後能強,專於強則折矣。動以靜為用,強以弱為用,故曰反者道之動,弱者強之用。如此造語,文法也。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故曰物生於有。然天地孰生之?天地之始生於太虛,是生於無也,因動靜強弱而又推言有無之始也。老子之學,大抵主於虛,主於弱,主於卑,故以天地之間有無動靜推廣言之,亦非專言天地也。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夷道若類,進道若退,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勤而行者,言聞而必信也。若存若亡者,且信且疑,又以為有、又以為無也。最下鄙俚之人,則直笑之耳。惟最下之人以之為笑,方見吾道之高。退之論文且曰:人笑之則以為喜,況道乎?建言者,立言也,言自古立言之士有此數語,明道若昧以下數句是也。此亦是設辭,言此數句不出於我,自古有之也。明道若昧,惟昧則明。前章曰自見者不明,又曰不自見故明,即此也。進道若退者,能退則為進也。楊子所謂以退為進也。夷,平也。夷道,大道也,大道則無分別。類,同也,和光同塵之意也。上德若谷,能虛而不自實也。大白若辱,不皎皎以自異也。廣德若不足,若自足則狹矣。偷,竊也,欲為而不敢為也。建立其德,是有為者而為之,以不敢為所以能建立也。質真若渝,真實之質,純一而無變,而自有若已渝變之意,此亦足而不自足之意。大方者,太虛也,太虛之間雖有東西南北,孰見其方隅哉?大器晚成,如鑄鼎之類,豈能速就哉?大音希聲,天地之間音之大者,莫大於風霆,豈常有哉?希者,不多見也。大象,天地也。《易》曰:法象莫大於天地。天地之形,誰得而盡見之?道隱無名,不可得而名也。此數句,或是指實之語,或是譬喻之語,其意皆主於能虛能無而已。貸者,與也,推以及人也,有道者能以與人而不自有也。成者,道之大成也,成己成物,而後謂之大成也。後章又曰:既以與人,己愈多。亦此意也。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一,太極也。二,天地也。三,三才也。言皆自無而生。道者,無物之始,自然之理也。三極既立,而後萬物生焉。萬物之生,皆抱負陰陽之氣,以沖虛之理行乎其間,所以為和也。人之所惡,莫如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此亦譬喻有道者自卑自賤之意。其意蓋謂天地人皆自無而有,萬物以陰陽為質,而其所以生生者,皆沖虛之和氣。學道者當體此意,則必以能虛能無為貴。天下之物,或欲損之而反以為益。或欲益之而反以為損,損益之理,有不可常。如月盈則必缺,此益之而損也。既缺則又盈,此損之而益也。人之所教,猶言今世人之所以設教,彼亦曰,我之所教,皆義理也。但知求益,但知求勝,而不知剛者叉折,盈不可久,故曰強梁者不得其死也。若吾以道教之,則皆在眾人之上,是世之所師者。又當以我為師也,故曰吾將以為教父。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堅者易折,柔者常存。以至柔而行於至堅之間,如水之穿石是也。無間,無縫罈也。無有,即無形也。如人身營衛之間。可謂無間,而氣脉得行之。無隙之隙,而日月之光亦入之。此皆無有入於無間也。此兩句譬喻也。以此而觀,則知無為無不為者至理也。不言而教自行,無為而功自成,此皆至道之妙用,而天下之人知不及之,故曰:天下希及之。有益,有功用也。

名與身章第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貨皆外物也,無益於吾身,則雖得雖亡,何足為病。而不知道者,每以此自病。愛有所著,則必自費心力以求之,愛愈甚,則費愈大,此言名也。貴而多藏,一旦而失之,其亡也必厚。無所藏則無所失,藏之少則失亦少,多藏乃所以厚亡也。此二句發明下三句也。惟知足者不至於自辱。知止者不至於危殆,如此而後可以長久。此三句,卻是千古萬古受用不盡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有成則有缺,大成者常若缺,則其用不敝矣。有盈則有虛,大盈者常若虛,則其用不窮矣。前章曰窪則盈、敝則新即此意。大直則常若屈然,枉則直也。曲則全也。大巧者常若拙然,不自矜也。太辮者常若訥然,不容言也。躁之勝者,其極必寒。靜之勝者,其極必熱。躁靜只是陰陽字,言陰陽之氣滯於一偏,皆能為病。惟道之清靜,不有不無,不動不靜,所以為天下之正,猶曰為天下之式也。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以善走之馬卻以糞田,即不貴難得之貨之意。戎馬生於郊,言爭戰也。戰爭之事,皆自欲心而始,欲心既萌,何時而足?唯得是務,所以為罪、為禍、為咎也。惟知足者,以不足者為足,則常足矣。此又發明前章知足不辱之意。

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天下雖大,人情物理一而已矣,雖不出戶亦可知。天道雖隱,陰陽變化,千古常然,雖不窺牖亦可見。若必出而求之,則足迸所及,所知能幾;目力所及,所見能幾。用力愈勞,其心愈昏,故曰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此亦設喻以發明下句而已。不行而自知,不求見而自有名,不為而自成,聖人之道,其為用也如此。《易》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亦此意也。

為學日益章第四十八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故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為學則日日求自益,為道則日日求自損。故前言絕學無憂,蓋言道不在於見聞也。《大慧》云:讀書多者,無明愈多。亦此意也。黜聰明,隳肢體,去智與故#1,則損之又損,則可以無為無不為矣。取天下者祕以無心,有心者反失之。三代之得天下,何容心哉?因當時戰爭之俗,借以為喻,其言亦足以戒,此書多有此意。無事有事,即無心有心也。

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