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年成既坏,兵乱间又损失很多,粮食问题就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很多人被活活饿死,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地方的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却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给他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叫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一定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向他借。
于是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寒暄完毕,周瑜就开门见山地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一看周瑜丰神俊朗,显而易见是个才子,日后必成大器,顿时产生了爱才之心,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着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各三千斛,鲁肃痛快地说:“也另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如此饥荒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
知人于未显之时,这才是识人的-种独特的眼力与远见。后来,后来周瑜固然发达了,真的像鲁肃想的那样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了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事业的机会。鲁肃慧眼识人,透过周瑜的表面看到其内在潜力,确有知人之明。
古人认为、人的相貌离不开三大要素:精、气、神。所谓“得神者生;失神者死”。因而中国相学理论一直将看人的神态,尤其是人的眼神,视作看相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如果用现代语言进行描述,也就是看一个人首先必须观察其精神面貌、眼神、思维反映能力。就像古书中所说的:“天一生水,于物为精,地二生火,于物为神……欲观其所生,于眼则得之。”无论是交友恋爱,还是应聘求职、人际交往……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察言观色分辨善恶是十分重要的。虽不能个个做到精通,但若能略知一二,便可常常使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因为人的神态,是其精神世界、性格特征的最真实的写照,是一种难以掩饰的内心自然流露。看人的神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观察:
(1)神藏。“藏者如美玉明珠,其光蕴蓄静中,坐久乃见”。如此神态自若之人,多数性格稳重,办事周密,遇事较有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强,平生少为外界所惑。但中年以后可能会因穷智心机、思虑过度,易致重病、急病,故中年起便须注意身体健康。
(2)神露。“露而不藏,其睛凸不怒,似怒无神”,或“虎之视物,其睛挺而久不回顾(不灵活之意)”。此种人大多外强中干,貌似强大,外实内虚,千万不可被其假象所迷惑。
(3)神静。“静者,目光清静,明如秋水”,“一见恬然,再见寂然,愈久视之,淡泊自如”。此多为仁慈安静之人,然性格较脆弱,易患慢性病。
(4)神急。“急者,言语急,行步急,饮食急;喜怒急者是也。这种人多瘦少肥,眉毛粗重《肝气不足胆气有余),常常是多断少谋,事简则成,事繁则败,并始终不悔悟。然”神急者,性情若猴,目深圆而得金光闪动(双目特别有神且转动灵活者)可以成器。“
(5)神威。”威者,不怒而威,眼相广长,开合有势“。这种人大喜不变媚,大怒不强发,惊而不瞬,视之有威,望之有惧,颇有风度,少受七情所扰,少病寿长。
(6)神昏。”昏者,双眸虽大而茫然无光“。多为先天不足,或精神恍惚、毫无主见之人。
(7)神和。”和者,目静自明,其神和惠而恬淡,不喜似喜,虽有怒色,其喜长存。“这种人远望已见其和,实为胸襟坦荡、不妒忌、不孤僻之相。
(8)神惊。”惊者,神怯而如惊,其色屡变,茫然如失。这种人眼常露白,眼睛偏视,或上或下,或左或右,为神气不足,多疑少断。
(9)神醉。“醉者,眼若醉人,其睛转盼猜倦,犹久病未愈,此乃愚而无悟性之人”。此种人常痴顽不醒,狂眼高视,或两目远离,多为先天愚型,或遭受重大精神创伤之人。
(10)神脱。“脱者,脱如无气,状如土木偶人”。此种人目中神气时有时无,为五脏精气已竭,故又名之曰“行尸”。
神情是内心活动的体现
在不同状况下,表现的神情往往不同。一个人的神情,是他内心活动的体现。观人是需些“心眼”的,不妨在神情上做作文章。
江忠源第一次上门拜见曾国藩,谈话之后,曾国藩告诉身边的人:“这个人将来必定名扬天下,但因气节太强烈而不得善终。”十多年后,江忠源果然以战功名扬天下,而在庐州与太平军发生交战时,由于弹尽粮绝而以身殉难。这应验了曾国藩的话是正确的。
又一次,在淮军刚刚建立时,李鸿章带领三个人来拜见曾国藩,正好曾国藩饭后散步回来,李鸿章准备请他接见一下那三个人,曾国藩摆摆手,说不必再见了。李鸿章奇怪地询问是为什么,曾国藩说:“那个进门后一直没有抬起头来的人,性格谨慎、心地厚道、稳重,将来可做吏部官员;那个表面上恭恭敬敬,却四处张望,左顾右盼的人,是个阳奉阴违的小人,不能重用;那个始终怒目而视,精神抖擞的人,是个义士,可以重用,将来的功名不在你我之下。”那个怒目而视、精神抖擞的人,即后来成为淮军名将的刘铭传。
这两个例子足见曾国藩识人之术的高明。曾国藩识人,重视几句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志量看神采,风波看脚跟,如若看条理,全在言语中。”曾国藩又简单地将人分成四等:一等人为长方昂,二等人为稳谨称,三等人为材昏庸,四等人为动忿逐。
曾国藩识人,目的都是为了选贤任能,为了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他识人时摒弃了江湖上那种重形轻神、重奇轻常、重术轻理的俗习。他的识人专著《冰鉴》则是重神而兼顾形,重常而辨别奇,重理而指导术,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论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讲究均衡与对称,相称与相合,中和与适度,和谐与协调,主次与取舍等等。《冰鉴》道出了人的神情之别,对领导识人之性情有很大帮助。如: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面孔上,像工人、农民、商人、军士等各类人员,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精神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深藏于内心的各种宝藏物品,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门打开之后,自然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而测知人的气质了。两扇大门--精神和骨骼,是识人的第一要诀。
古之医家、文人、养生者在研究、观察人的“神”时,都把“神”分为清纯与浑浊两种类型。“神”的清纯与浑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因为清纯又有奸邪与忠直之分,这奸邪与忠直则不容易分辨。要考察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眼睛处于静态之时,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神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含丽不露;处于动态之中,眼中精光闪烁,敏锐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双眼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旁若无人;处于动态之时,目光暗藏杀机,锋芒外露,宛如瞄准目标,一发中的,待弦而发。以上两种神情,澄明清澈,属于纯正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有如萤虫之光,微弱闪烁不定;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有如流动之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以上两种目光,一是善于伪饰的神情,一是奸心内萌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总是像惊鹿一样惶惶不安。
以上两种目光,一则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则是深谋图巧而又怕别人窥见他的内心的神情。具有前两种神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辈,具有后两种神情者则是含而不发之人,都属于奸邪神情。可是它们都混杂在清沌的神情之中,这是观神时必须仔细加以辨别的。
通常观察识别人的精神状态,那种只是在一旁故作振作者,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而那种看起来似乎是在一旁故作抖擞,又可能是真的精神振作,则就比较难于识别了。精神不足,即使它是故作振作并表现于外,但不足的特征是掩盖不了的。而精神有余,则是由于它是自然流露并蕴含于内。道家有所谓“收拾入门”(去掉杂念,以静制动)之说,用于观“神”,要领是:尚未收拾入门,要着重看人的轻慢不拘;已经收拾入门,则要着重看人的精细周密。对于小心谨慎的人,要从尚未收拾入门的时候去认识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小心谨慎,他的举动就愈是不精细,欠周密,总好像漫不经心,这种精神状态,就是所谓的轻慢不拘;对于率直豪放的人,要从已经收拾入门的时候去认识他,这样就可以发现,他愈是率直豪放,他的举动就愈是慎重周密,做什么都一丝不苟,这种精神状态,大都存在于内心世界,但是它们只要稍微向外流露一点,立刻就会变为情态,而情态则是比较容易看到的。
在观察人的精神状态时,要由外在的情态举止,去探察其隐伏在内的精神气质,窥视到他的心灵深处真实的活动。
眼睛里有“秘密”
在人的一生中,应用得最出色的要数目光语了。更多的时候,人的眼睛和嘴巴所说的话一样,能从眼睛中了解事物的大致面目来。因为,眼睛乃“五官之王”。人要传出的信息,也有一部分是通过眼睛传出,尤其是情感方面的内容。人的精神气质,喜怒哀乐,很大程度上是由眼睛所显示出来的,俗话说,炯炯有神,眉目传情,暗送秋波,及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都是这个意思。同时,眼睛又是人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显示屏。眼睛黑白分明,神气清爽,是健康之象;灰暗浑浊,枯涩呆滞,是不健康之象;顾盼无光,昏花恍惚,是衰弱之象。正因为眼睛对于面孔如此的重要,所以说“目者面之渊,不深则不清”,渊要深才清,清才美。目也应该深,从而至清并至美,否则,便不会清,也不会美。
泰戈尔说得好:任何人“一旦学会了眼睛的语言,表情的变化将是无穷无尽的”。
有时,眼睛似乎也会说话,一个人的内心活动,经常会反映到他的眼睛里,心之所想,透过眼睛就能看出其中的大概,这是每个人都很难隐瞒的事实。
孟子在《离娄上篇》中有一段用眼睛判断人心善恶的论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寮;胸中不正,则眸子蚝焉。”
眼神的清浊,对于识人而言,至关重要。古人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观察,把眼神区别为清与浊两种,清与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邪与正却不容易区分,因为邪与正都是托身于清之中的。考察一个人眼神的邪正,要从动静两种状态入手。
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安详沉稳而有光,宛如晶莹玉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运动观物状态时,眼中光华生辉,精气闪动,犹如春水之荡清波。或者眼睛处于安静状态时,目光清莹明澄,静若无人;处于运动状态时,锋芒内蕴,精光闪射,犹如飞射而出的箭,直中靶心。以上两种表现,澄澈明亮,一清到底,属神正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