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愿换麻布。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见屡劝同伴不听,最后只得背起麻布,继续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坛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的麻布及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挑黄金。
他同伴仍是那套不愿丢下棉花,以免枉费辛苦的论调,甚至还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一场空欢喜。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走到山下时,无缘无故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湿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完全无法再背得动,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去了。
有一位登山队员去攀登珠穆朗玛峰。经过奋力拼搏,攀爬到7800米的高度时,他感到体力支持不住,于是断然决定停了下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朋友们都替他惋惜: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呢?为什么不再咬紧一下牙关,爬到顶峰呢?
他从容地说:“不,我最清楚自己了。78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能力的极限,所以我一点儿也不感到遗憾。”
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不到的事。相信自己做不到的事,就是做不到,坦然处之,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更不会影响自信心,这就是对自己能力不足的信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是一种勇气,放弃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是一种智慧。
一只鹬伸着长长的嘴巴在湖边悠闲地行走着,突然它眼睛一亮,发现前面有一只肥肥的蚌正张开蚌壳在晒太阳,那肥而嫩的蚌肉在阳光的照耀下十分诱人,于是鹬就不顾一切地冲上前去,用长嘴一下就啄住了蚌肉。然而,蚌也不是省油的灯,只见它忍住疼痛,猛地将蚌壳收紧,把鹬那长长的嘴死死地夹住,就这样,它们谁也不让谁,拼着性命僵持在一起。这时,一个老渔翁刚好从这里经过,说了声:“下酒菜有了。”轻易地将鹬和蚌收入囊中,扬长而去。
这是有名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成语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很容易得知:鹬和蚌之所以成了渔翁的下酒菜,就是因为它们过于执着,它们的思维已成定式,谁都舍不得放弃而造成的。
人亦如此,有时较之物类更是固执。执著于名与利,执著于一份痛苦的爱,执著于幻美的梦,执著于空想的追求。数年光华逝去,才嗟叹人生的元为与空虚。适当的放弃何尝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现失误与过错在所难免,一时的失误与过错不能代表我们将来也会出现失误与过错,不能也不会依此来评价我们的将来和一生,大可不必记在心里,负罪内疚。否则,只会束缚我们的手脚,禁锢我们的思想,影响我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碌碌无为。这种失误与过错,我们更要舍得放弃。
莎士比亚说过:最大的无聊是为了无聊而费尽辛苦。历史上曾有许多人热衷于永动机的制造,有的甚至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却无一成功。达·芬奇也曾是狂热的追求者之一,然而一经实验他便断然放弃,并得出了永动机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结论,他认为那样的追求是种愚蠢的行为,追求“镜花水月”的虚无最后只能落得一场空。
如果一个人执意于追逐与获得,执意于曾经拥有就不能失去,那么就很难走出患得患失的误区,必将会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走向极端。为物所累,将成为一生的羁绊。“执著就能成功”或许曾经是无数人的励志名言。不错,在岁月的沧桑中背负着这份执著,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尽管筋疲力尽,伤痕累累却不曾放弃。直到岁月在艰难中踯躅而行,蹉跎而逝,才蓦然发现现实的残酷是不允许我们有太多奢望,所谓的执著也不过是碰壁之后一份愚蠢的坚持。于是,我们开始反思,一个人注定不可能在太多领域有所建树,要学以致用,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不能不顾外界因素和自身的条件而头脑发热,草率行事,要清楚追求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心中那座最高的山,痛定思痛后我们依然要选择适时放弃,放弃那些能力以外、精力不及的空想,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在惋惜之余得到最大的解脱,同时发现幼稚的激情已被成熟和稳健所代替,生命因之日渐丰腴起来,谁说这样的放弃不是一种明智?
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舍得放弃,把过去的成绩与失误统统忘掉,并迅速转入新的生活,并在工作中重新激发创业的激情与壮志,重塑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为自己明天事业的兴旺发达增砖添瓦。
“舍得”是一种生活的哲学
“舍得”既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更是一种做人的智慧。舍与得就如水与火、天与地、阴与阳一样,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概念,相辅相成,存于天地,存于人生,存于心间,存于微妙的细节,囊括了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万事万物均在舍得之间,达到和谐,达到统一。要得便须舍,有舍才有得。
也许在舍去的当时是痛苦的,甚至是无奈的选择。但是,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那段往事时,我们会为当时正确的选择感到自豪,感到无愧于社会、无愧于人生。也许正是当年的放,才到达今天的光辉极顶和成功彼岸。
英国著名诗人济慈本来是学医的,后来发现了自己有写诗的才能,就当机立断,放弃了医学,把自己的整个生命投入到诗歌中。他虽然只活了二十几岁,但他为人类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马克思年轻时曾想做个诗人,也曾经努力写过一些诗(后来他自称是胡闹的东西),但他很快就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兴趣并不在这里,便毅然放弃做诗人的梦想,转到社会科研上面去了。如果他们两个人都不认识自己,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那么英国至多不过增加了一位庸医,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也肯定要失去一颗闪耀的明星。
伽利略是被迫去学医的。当他被迫学习解剖学和生理学的时候,他同时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和阿基米德数学。偷偷地研究复杂的数学问题,当他从比萨教堂的钟摆发现钟摆原理的时候才18岁。
罗大佑的《童年》、《恋曲1990》等经典歌曲影响和感动了一代人。罗大佑起初是学医的,后来他发觉自己对音乐情有独钟,所以他弃医从乐,他的选择是对的。
舍得,并不意味着失去,因为只有舍得才会有另一种获得。要想采一束清新的山花,就得舍去城市的舒适;要想做一名登山健儿,就得舍去娇嫩白净的肤色;要想穿越沙漠,就得舍去咖啡和可乐;要想有永远的掌声,就得舍去眼前的虚荣。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个智者带着一个年轻人打开了一个神秘的仓库。这仓库里装满了放射着奇光异彩的宝贝。仔细看,每个宝贝上都刻着清晰可辨的字纹,分别是:骄傲,正直,快乐,爱情……
这些宝贝都是那么漂亮,那么迷人,年轻人见一件,爱一件,抓起来就往口袋里装。
可是,在回家的路上,他才发现,装满宝贝的口袋是那么的沉。没走多远,便觉得气喘吁吁,两腿发软,脚步再也无法挪动。
智者说:“孩子,我看还是丢掉一些宝贝吧,后面的路还长着呢!”
年轻人恋恋不舍地在口袋里翻来翻去,不得不咬咬牙丢掉两件宝贝。但是,宝贝还是太多,口袋还是太沉,年轻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停下来,一次又一次咬着牙丢掉一两件宝贝。“痛苦”丢掉了,“骄傲”丢掉了,“烦恼”丢掉了……口袋的重量虽然减轻了不少,但年轻人还是感到它很沉,很沉,双腿依然像灌了铅一样重。
“孩子,”智者又一次劝道,“你再翻一翻口袋,看还可以丢掉些什么。”
年轻人终于把沉重的“名”和“利”也翻出来丢掉了,口袋里只剩下“谦虚”、“正直”、“快乐”、“爱情”……一下子,他感到说不出的轻松和快乐。但是,他们走到离家只有一百米的地方,年轻人又一次感到了疲惫,前所未有的疲惫,他真的再也走不动了。
“孩子,你看还有什么可以丢掉的,现在离家只有一百米了。回到家,等恢复体力还可以回来取。”
年轻人想了想,拿出“爱情”看了又看,恋恋不舍地放在了路边。
他终于走回了家。
可是他并没有想像中的那样高兴,他在想着那个让他恋恋不舍的“爱情”。智者过来对他说:“爱情虽然可以给你带来幸福和快乐。但是,它有时也会成为你的负担。等你恢复了体力还可以把它取回,对吗?”
第二天,他恢复了体力,按着昨天的路拿回了“爱情”。他真是高兴极了,他欢呼,他雀跃。他感到了无比的幸福和快乐。这时,智者走过来触摸着他的头,舒了一口气:“啊,我的孩子,你终于学会了放弃!”
不懂得放弃的人,在生活中总将两眼盯在眼前的标杆上,一生就像北方腊月的浓雾,模糊不辨方向。就只管一路向前走,不思考,不回头,越走路越窄,最后不知不觉钻进了牛角尖。然后便一味地自怨自哀,自暴自弃,于是青春美丽的容颜与悠悠岁月擦肩而过恰如风过竹面,雁过长空,就像苏东坡的一生人生长叹“事如春梦了无痕”。
舍不得放弃的心绪,像一茎寂寞的芦苇,独立在夜风中守望,把自己幻成一季秋色,再从烟黄的旧页中只能握住一把苍凉……
舍得,是一种精髓;舍得,是一种领悟;舍得,更是一种智慧,一种人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