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七月革命取得的成功使得比利时人民信心十足,在1830年8月,比利时的人民在布鲁塞尔发动革命,革命军和荷兰政府军的激战在布鲁塞尔街头进行,而当时正好有一部以1820年代那不勒斯的革命作为背景的歌剧正在上演,所以大批民众受到鼓舞,都加入到独立运动中来,威廉一世只能被迫召开议会。那时奥地利、俄罗斯和普鲁士等国的政府都希望维持在维也纳会议上所确立的欧洲格局,都不希望比利时独立;但由于那时候奥普两国被困于德意志革命运动中,而俄国却一直为平定波兰革命忙碌着,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不同的是,法国却清楚表示要支持革命,原因是比利时人表现出了明显的亲法倾向,而比法两国在文化、语言和信仰等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
【图18法国七月革命】
除此之外,荷兰与比利时合并就是为了反法,所以法国非常愿意目睹其分裂。加上路易·菲利普是崇尚自由主义的,所以他能够理解比利时人的行为。而英国同情比利时争取独立则是因为一旦比利时取得独立,就可以帮助他们打击商贸上的对手荷兰,而且他们也觉得如果比利时和荷兰起正面冲突,法国肯定会以帮助比利时为借口发动战争,所以,必须马上赞成比利时的独立,才能消除法国对比利时的威胁。
比利时的背后有了英国和法国的支持之后,便成立了一个临时政府,而且反对和荷兰共同治理,在10月4日承认比利时独立,而且是完全独立。这在11月18日得到了比利时国民会议的最终确定。比利时在1831年2月公布了一部在当时的欧洲来说相当自由的新宪法,。比利时临时政府本来是想让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的儿子担任新的国王的,但却遭到英国的反对而不了了之,因为比利时在英伦海峡上具有战略和政治上的优势,如果法比走得太近将威胁到英国的海防。所以在1831年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的王子利奥波德成为了比利时的君主,而荷兰又以其与比利时在边界发生的冲突为借口进军比利时,希望能以此来重组荷兰联合王国,而且速战速决,不到十天就打赢了。法国马上派军支援,逼迫荷兰撤军。
1831年11月,列强终于在伦敦会议上签署相关条约,算是基本解决了比利时问题。奥、俄、法兰西、联合王国和普鲁士王国等五国都在条约中确认了比利时的独立,并保证了其永久中立,条约中更明确表示这是对维也纳会议决议的修订,更是为了整个欧洲的和平,而其实这只是在欧洲开创一个先例,让人们觉得如果要想推翻维也纳会议的决议是完全可以通过发动革命来实现的,这也为欧洲他国之后几年间发动革命运动,争取名族和自由主义提供了借鉴意义。但由于威廉一世的顽固又使得事情不能完满解决,就算列强给他施加多少压力,他就是不承认比利时的独立,一直到1839年他才做了小小的让步,不情愿地在伦敦条约上签字,所以伦敦条约到1839年才正式生效。
比利时刚独立的时候,欧洲的经济普遍衰退,但却新发明了铁路。比利时抓住这点,把重点放在发展交通运输业上,也通过交通运输业带动了工业的起步。
在50年的发展中,比利时变成了资本主义强国。它的独立使其中断了与荷兰的联系,而比利时工人工资卑微、国内市场有限,所以必须开创新的市场,将半成品输出,因此重点发展交通势在必行。同时,比利时处于欧洲的十字路口,发展交通运输业将给其带来丰厚的利润,这不只是一个补救的措施,同时也是一个充满雄心斗志的计划。为法国和德国对外贸易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尽量引进他们的转口贸易。
比利时是从交通现代化开始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刚独立时,比利时政府受到利奥波德的鼓舞,制定了一个交通计划,这个计划是以梅克林为中心的十字形交通路线:从南到北连接了安特卫普、梅克林、布鲁塞尔和蒙斯,并一直通往法国;从东到西则连接了列日、鲁文、梅克林、根特、布鲁日和奥斯莱德一直延伸到德国。这些铁路大部分是政府投资兴建的,不到一年就建成了连接布鲁塞尔和梅克林的铁路。1835年5月5日,定期客车开始通车,这是欧洲大陆史上的第一班。它总共三节,可以乘载900人,开始运行的第一年,客运量就已经超过了英国铁路的总客运量。1835年,布普塞尔和安特卫普间的铁路也开通了,到1843年,比利时全部铁路路线均建成通车,总路线长350英里。1846年,奥斯坦德和英国多佛尔之间也建成了一条邮船运输线,使得英国和比利时实现了海上贸易往来。比利时面积不大,加上它的首创精神,最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有完整国有铁路体系的国家。
事与愿违的“中立国”
战争,素来是荷兰人不喜欢的东西,因为荷兰人明白,战争不仅浪费金钱,浪费物资,更重要是阻碍他们的商业发展,妨碍他们赚钱,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的时候,荷兰人宁可掏出金钱,成为中立国,也不愿参战。但是事与愿违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其空前盛大的战争规模,任凭荷兰人如何中立,都难以免却战火焚城的厄运。
世界大战发生1914年7月28到至1918年11月11日期间。那时候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加入或者被卷入这场战争,而荷兰一直以来就不好战,所以它基本保持中立,成为中立国。
直到二战爆发,荷兰还想继续保持中立,阻挡了英国和法国联合进驻荷兰进行防守,但是荷兰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战场,所以德军最后还是进驻了荷兰。
早在1939年10月德国就已经对西欧虎视眈眈,德国占领了丹麦,而且在挪威获得决定性胜利以后,便认为是时候可以进攻西欧了。于是,德军迅速制定战略,把47个师安排在莱茵河地区。
1940年5月10日,德军全力进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等地。荷兰是第一个被进攻的国家。德军进攻它的时候,又一次使用了空降部队,这是二战第一个具有战役规模的空降作战。
进攻荷兰的任务由德军为“A”集团军群第18集团军负责,它包括了10个步兵师、1个伞兵师和1个机降师,库赫勒将军担任指挥官。德军进军荷兰的目的是:企图通过空降兵的突然袭击来掩护其地面部队迅速顺利通过荷兰边界,然后冲过哥雷比-皮尔的防线,进攻鹿特丹和海牙两个地方。
中立国荷兰是欧洲在1939年9月进行战争动员的第一批国家的其中一个。波兰沦陷的隔天,荷兰政府就动员战争,然后便保持时刻准备战争的状态。它是依据英、法、荷、比四国抵御德军时的协议来制定防御计划的。按照计划,在英、法陆军来之前,荷兰军队只在边界线上以及纵深内的筑垒地域两个区域防守,拖延德军进攻,保护英法军队能顺利进军
但是,不足,从马斯特里赫特到北海的边界长达400公里,按照荷兰的兵力根本无力防守。针对德军,他们一共设置了3道防线:第一道是在设在边境地区的普通的筑垒阵地,兵力比较少;第二道是哥雷比-皮尔防线,这是10个步兵师的主要依托;最后一道是“荷兰要塞”,包括鹿特丹、阿姆斯特丹、乌德列支以及海牙等四个地方,这一区域有海湾、河流以及大面积的水域,是非常好的天然障碍,而且其东边还有格雷伯筑垒地域,南边也有以屏障,那就从瓦尔河到鹿特丹的防御工事,“荷兰要塞”是荷兰的中枢神经。为了能在哥雷比-皮尔防线拖延德军,关键时刻可以打开莱茵河、马斯河和瓦尔河的防洪坝,借助大水形成障碍,也有助于主要港口城市的防守。
【图19鹿特丹】
德军是知道荷兰可能采取这种方法防御的。他当时有一个办法可以消除荷兰的水障防御,以保护德军的装甲部队不受洪水的威胁,这个方法就是当地面部队在对主要防线进行攻破的时候,同时进攻刚才讲到的三条主要河流上的桥梁,让德军快速通过。这也就是空降作战所负责的主要任务。
那年的5月9日,斯图登特的空降作战计划运用在进攻荷兰上。
依据其驻柏林武官获取到的德国谍报局的情报,荷兰已经提前知道了德军要发动进攻。荷军总司令温克尔曼中将非常清楚德国空降部队的计划,并不断提醒起底下的人要注意防范。但大部分的军官并不重视他的提醒,他们非常相信哥雷比-皮尔防线、相信洪水的威力,也相信法国承诺过的支援。结果,1940年5月10日的凌晨,德国空军袭击了包括荷兰、比利时和法国三个国家的40多个机场,迅速占领了这些国家的上空。对荷兰来说,最激烈的一场战争并不是来自地面军队的进攻,而是后来德军和荷军在“荷兰要塞”与其进行的空降以及反空降之战。
至于海牙,德国的战机群穿过荷兰国境线,经过平原,分别向瓦尔肯堡、奥肯堡、伊彭堡3个机场进行攻击。接着伞兵们降落在跑道上,迅速进行集合,接着与机场的警卫开战,将他们的军队赶出了机场。到七点半左右,机场已被德军伞兵完全控制住了。南边奥肯堡和海牙西边伊彭堡两个机场也在同一时间被降落在这里的伞兵突击分队占领了。就这样,德军伞兵占领了3个非常好的着陆场,迎接即将不对的到来。
炮兵旅支援荷兰近卫旅派出的第1营反击奥肯堡机场,剩下德军伞兵1个连没有人帮助他们,被赶出了机场,被迫推到了西南方。海牙仓库守卫队则支援第2、3营,进攻伊彭堡机场,一番激烈对战后,夺回了这一机场。荷军经过在海牙四周的所有较好地反冲击之后,从德军手里把主动权给抢了过来。
下午4点,德军第三批载着补给物资的飞机到达海牙上空,但是这些飞机只可以在空中不停地盘旋,因为地面战争仍在激烈的持续中,没有一块安全的地方可以让飞机着陆。所以斯图登特通知他们都降落到德军已攻下的位于鹿特丹南面的瓦尔港机场。于是这些飞机陆续到瓦尔港机场机降落,从五点到六点持续了一个小时,接着在那里接受了在鹿特丹作战的新作战任务,接着德军停止进攻海牙地,改为进攻鹿特丹北部。
荷军在海牙方面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德军在海牙落地的空降部队大部分被荷君的反攻歼灭,还有1500名士兵被俘,运输机损失高达90%。
至于鹿特丹,5月10日凌晨3点,刺耳的空袭警报就响起来了。驻扎在瓦尔港机场附近的荷军步兵都进入机场的战壕和地道里躲避,旁边放着机枪和迫击炮旁,就在这紧张的时刻居然有两个预备连的士兵还昏睡在机库的临时宿舍里做着美梦,他们不知道死神正慢慢向他们靠近。数不尽的炸弹从天上降落,刚好打到战壕里和高炮阵地上迅速爆炸。正好有一颗重磅炸弹打中了大机库。机库立刻燃烧起来,一瞬间就倾倒了,很多士兵被埋在里面。就这样,瓦尔港机场的防卫精英们被轻而易举地歼灭了。这次精准的轰炸拉开了德军向鹿特丹发动空降突击的大幕。
当周围一切都安静下来的时候,接着传来的是飞机发动机发出的轰鸣声。那是德军第1特殊任务轰炸航空兵团的第3大队运输机,坐在上面的是伞兵第1团第3营以及第2营其中的1个连,他们在五点到达鹿特丹的南部。整个瓦尔港机场都不满了炸弹坑,机库房也冒出滚滚浓烟,这让他们非常容易锁定目标。伞兵们开始降落,从底下望上去那一个个小白点就是他们。飘了大概15到20秒钟,就开始接近地面。这时,荷军才发现了他们。才开始对他们进行射击。激战了大概一个小时,德国伞兵终于把瓦尔港机场控制下来了。
然而,夺取一个机场仅仅是个开端。德国此次空降作战的是为了占领市中心马斯河上的几座非常关键的桥梁。他们非常快就拿下了这几座桥梁。降落在瓦尔港机场第16机降步兵团第3营要去马斯河一定要经过鹿特丹南部市区然后再走几公里。为了阻止荷军在他们之前炸掉那几座桥梁,德军必须做一些事情。
不久,第3营经过激战之后也到了马斯河畔,他们夺取了河上的几座小型桥梁以及位于马斯河中的诺德岛,还加强了保住维列姆大桥的防守力量。
荷军被驱逐出大桥后,分别从岸边阵地和四周围的高建筑物上射击维列姆大桥,还用炮艇炮击桥头,用火力封锁住大桥。这样他们将无法从桥上通过。激战了五天四夜之后德军才完全打通维列姆大桥。但60名伞兵在北岸利用桥头堡,誓死抵抗荷军的猛烈反击,导致荷军一直没办法利用这座大桥。
整条“荷兰要塞”道路,德军分别夺取了维列姆大桥、多尔德雷赫特大桥以及默尔迪吉克大桥,这为最终占领荷兰创造了有利条件。荷兰士兵誓死还击,双方激战持续了三天,等到5月13日德军的第9装甲师到达,他们才完全拿下多尔德雷赫特大桥。荷兰军队彻底崩溃,所有通往荷兰枢纽地区的机场、桥梁等都被德军占领,加上英法支援不及时,荷兰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5月13日下午四点,德军开始催促还死守着鹿特丹的荷军赶紧投降,谈判了一天还是没有结果。第二天下午三点,德军航空兵对鹿特丹市实施轰炸,出动60架轰炸机,总共投弹1300多枚,重达97吨,市中心被严重破坏,烧毁了大多数建筑物,居民死亡人数超过900人。到了五点,荷军城防司令斯哈罗上校自己到维列姆大桥投降,而且在1小时后被迫签下了投降书。
在马斯河岸边阵地上的建筑物中,地下室和战壕里坚持了5天4夜的幸存者们纷纷出来了。许许多多的伞兵葬身在桥头堡里,幸存的都是一身泥土,衣服没有一件是完好的。然后装甲部队从公路桥往北去接应德军第22机降师剩下的部队。德军下令让荷兰士兵携带武器进行集合,刚好碰上一支德国党卫军部队正往市区方向前进,他们以为突遇“武装”的荷军,于是马上开枪。斯图登特听到外面游枪声,立刻跑到司令部的窗口看是怎么回事,刚想制止就被一颗流弹击中了他的头部。好在有一名荷兰的外科医生及时为他治疗,才保住他的性命。
5月14日晚上的八点半,荷军总司令温克尔曼将军在广播里下令全军投降。荷兰皇室和政府逃亡至伦敦。
就这样,德国从1940年5月开始占领荷兰,一直到1945年荷兰才被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