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汇编》,分为六编,荟萃了古代各类书籍。这部巨型类书后由诚亲王允祉进呈康熙帝,康熙帝很是欣赏,赐名《古今图书集成》。但康熙帝认为此书还不够完善,于是命儒臣进一步补充、编排、校定。由于这是一项极其巨大的工程,因此直至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康熙帝逝世,仍然没有完成。
雍正帝即位后,由于忙于对政敌的斗争,因而把编书工作暂时放下。后来,雍正帝决心重新修书,并颁布诏书:“陈梦雷原系叛附耿精忠之人,皇考宽仁免戮,发往关东。后东巡时,以其平日稍知学问,带回京师,交诚亲王处行走。累年以来,招摇无忌,不法甚多,京师断不可留,著将陈梦雷父子发遣边外……陈梦雷处所存《古今图书集成》一书,皆皇考指示训诲,钦定条例,费数十年圣心,故能贯穿今古,汇合经史,天文地理,皆有图记,下至山川草木,百工制造,海西秘法,靡不备具,洵为典籍之大观。此书工犹未竣,著九卿公举一二学问渊通之人,令其编辑竣事,原稿间有讹错未当者,即加润色增删,仰副皇考稽古博览至意。”
雍正帝无端借故处理陈梦雷,显然是为了打击其兄诚亲王允祉,好在他尚没有因人废文,仍然重视《古今图书集成》的编修工作。雍正年间,礼部侍郎蒋廷锡主持了校勘和重编工作,至雍正四年(1726年)而终成。
3-8雍正帝
最后编定的《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约一亿六千万字,分六汇编,三十二典,六千一百零九部。其中历象汇编分为乾象、岁功、历法、庶征四典共一百二十部;方舆汇编分为坤舆、职方、山川、边裔四典共一千一百八十七部;明伦汇编分为皇极、宫闱、官常、家范、交谊、氏族、人事、闺媛八典共二千九百八十七部;博物汇编分为艺术、神异、禽虫、草木四典共一千一百二十部;理学汇编分为经籍、学行、文学、字学四典共二百三十五部;经济汇编分为选举、铨衡、食货、礼仪、乐律、戎政、祥刑、考工八典共四百五十部。是书所录常常是将原书整部、整篇或是整段抄人,并注明出处,由于分类细密,条理清晰,非常便于检索。像这样编排细密、汇集广泛、规模宏大的类书在我国古代学术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在学术上具有极大价值。
《古今图书集成》编成后由内府用铜活字印制六十五部,雍正六年(1728年)完成,共装订成五千册又目录二十册,分装五百七十六函。这种殿本的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印制极其精美,堪称古代印刷艺术的杰作。《古今图书集成》是康熙时期一批官修或半官修图书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也是我国古典百科全书发展的最高峰。
曹雪芹和《红楼梦》
《红楼梦》是乾隆时期曹雪芹的作品。它不仅是中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葩。曹雪芹名霈,字梦阮,汉军旗人,他的先辈是满洲正白旗,曾祖母是康熙帝的奶妈。因为这个关系,他家受到康熙的恩宠,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颐、曹烦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六十多年之久。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职位,曹家因此富贵过人。
3-9曹雪芹像
雍正即位后,宫廷斗争激烈,曹雪芹的父亲受到牵连,被革职抄家。此后举家迁到北京,境况一蹶不振。在穷困潦倒、贫困异常的景况下,曹雪芹开始了《红楼梦》的写作。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由曹雪芹写成,原名《石头记》;《红楼梦》内容极其丰富,它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形象的反映了十八世纪中叶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矛盾和危机。《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一张“护官符”为引子,描写了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活动及其裙带关系,刻画了众多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地展示出一幅封建家族由盛而衰、而败的历史画卷。这幅画卷,是整个封建专制社会的缩影;四大家族的命运,隐约地预示出封建专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贪污纳贿,仗势欺人,官官相护,草菅人命,收租放债,残酷的压迫与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就是四大家族财势逼人的形象概括。贾府修造的省亲别墅--大观园,则是统治阶级骄奢淫逸腐朽生活的艺术写照。
《红楼梦》作者以极大的同情,热情歌颂了被奴役、被蹂躏的奴婢向封建势力、封建制度挑战的反抗精神,特别是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两个封建贵族叛逆者的形象。他们要求婚姻自由、个性解放,并对封建礼教和整个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和尖锐的讽刺。《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是卓越的,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它情节复杂,事件纷繁,人物众多,但是结构紧严,脉络分明,语言洗练,形象动人。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红楼梦》还存在一些伤感、厌世的消极情绪、虚无主义和宿命论思想。但是《红楼梦》不愧为中国古典小说中思想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部伟大作品。
《红楼梦》全书共一百二十回。一般认为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而后四十回则由高鹗和程伟元所著。
公元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经高鹗续补后四十回的《红楼梦》一百二十回本出版。
高鹗(1738-1815年),字兰墅,清代文学家;因酷爱《红楼梦》,别号“红楼外史”;祖籍铁岭(今属辽宁),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寓居北京。高鹗熟谙经史,热衷仕途,但屡试不第。乾隆六十年中了进士,任过内阁侍读、刑科给事中等官职。他通晓诗词、小说、戏曲、绘画及金石之学,著作如林,但唯有续补《红楼梦》得以传世。
也有一说是高鹗与程伟元共同续成《红楼梦》后四十回。程伟元(?-约1818年),字小泉,苏州人氏,科场失意未能人仕,流寓京师时结识高鹗。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高、程二人首次以活字排印出版了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自此《红楼梦》的版本系统大致有二:一为带脂砚斋批语的八十回抄本系统,题名《石头记》,有甲戌本、乙卯本、庚辰本、戚序本等;一为一百二十回印本系统,程、高首次活字排印本称程甲本,次年修订再印的称程乙本。现在通行的是以程乙本为根据的一百二十回印本。
高鹗能根据原书线索,悉心揣摩曹氏的创作意图,在全书的总体构思上一脉相承,把结局处理成悲剧,使《红楼梦》成为一部情节首尾齐全、结构完整的义学巨著。如贾府危机四伏、大祸迭起终至家败人散;黛死钗嫁宝玉出家,爱情婚姻的主线以悲剧告终等等,这些重要情节的发展都能与前八十回相呼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续作中不乏精彩生动的章节,如黛玉焚稿,袭人改嫁等。而最大的败笔则在于写宝玉中举、贾府复兴、“兰桂齐芳”等等,这显然有违原著精神。
《红楼梦》后四十回虽然在思想意义、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等方面都与曹雪芹所作的前八十回有着相当的差距,但由于续作能遵循曹氏原著中的隐喻暗示,大体实现了曹氏的悲剧构思,故得以随曹著前八十回广泛流传。
高鹗的贡献在于使《红楼梦》成为完璧,促进了这部有巨大社会意义的经典之作的传播。
吴敬梓与《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安徽全椒人。他出生于世代簪缨的官僚家庭,到他父亲这一代,家道开始衰落。他自幼聪颖异常,诗赋援笔立就,但不善治理产业,而且性格豪爽,慷慨好施,性耽挥霍,不到十年,家产荡尽,开始过起了穷困潦倒的日子。他被乡人视为败家子的典型而引以为戒。他二十三岁考中秀才,但此后在科举的道路上一直不顺,最终连个举人也没有考取。这种经历,使他对科举制度的本质有了切身的认识和体验。考试失败,亲友故旧或拒之门外,或避于路途。世态炎凉,人生百味,他都在科考中感受和品尝了。官场和科举考试中的各种丑恶现象,诸如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里、富家子弟的平庸愚蠢、文人学士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们的招摇撞骗,都暴露在了他的面前,使他变得愤世嫉俗。这为他写作《儒林外史》积累了生活素材。他三十三岁移居南京,五十四岁寄居扬州,在贫病交加中辞世。
《儒林外史》大约写于吴敬梓三十六岁的时候。在他生前,仅有抄本。他死后出现几个不同的版本,卷数也各不相同。一般认为,《儒林外史》应为五十五卷。为避文字狱,吴敬梓把其小说的故事背景定在明朝中叶,但实际上是清统治下的十八世纪。
3-10吴敬梓
《儒林外史》属于白话小说,全书共计五十五回,笔锋所指遍及封建社会各个角落,集中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败,讽刺了利欲熏心的封建文人,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首先,作品对封建的八股科举制度做了深刻的揭露。作品从一开始就借书中人物之口,反对明太祖制定的八股考试制度,指出这是一代文人的厄难。接着他通过塑造的两个封建文人周进和范进的典型形象,揭露了一心往上爬的封建文人,一旦出仕即为贪官污吏的丑恶,无情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虚伪及其所造成的社会罪恶。其次,作品有力地痛击了封建官府和官僚政治的腐败。它形象地描绘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和爱钱如命,他们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们满口仁义道德,实际却是男盗女娼。
作品在讽刺、揭露儒林群丑的同时,还塑造和歌颂了一批寄托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书中的杜少卿是一个反对科举制度,鄙视功名利禄,蔑视八股文和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沈琼枝则是一个敢于向封建势力挑战,自食其力,要求妇女独立,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型女性。书中的人物,大都有现实生活的原型,因此令人感到真实自然。《儒林外史》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作者以喜剧的笔法产生了悲剧的效果,令读者在阅读故事发出笑声之余,陷入沉思,为人生和社会而悲叹。《儒林外史》中的正面人物,仍不能摆脱理教色彩,缺少进取心和朝气,是作者囿于时代的局限而找不到出路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