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员工仍犹豫是否跳槽之际,管理者应该及时的做出一些主动出击的行为,将他留住——这也许是你挽回人心的最后一个机会。必要时和他谈一谈,在不与他谈及“跳槽”问题的前提下,和他畅所欲言。你可以讲公司的长期和短期发展目标给他听,你可以讲讲他所在部门今后将要面临的变革,你甚至可以果断的向他肯定他为公司所做的工作和成绩,然后让他知道他在你心目中的位置到底如何。在这样的循循劝诱之下,燃起他对公司的希望之火,让他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未来。
另外,在与员工面对面沟通时,管理者也要讲究策略,真诚挽留的同时,还要听话听音,旁敲侧击地了解员工要离职的真相。比如,与其直接问“你为什么离开公司?”或“谈谈你想辞职的理由好吗?”不如换个角度,有技巧地问:
“你希望公司作出哪些改变才能让你继续留在公司呢?”(表明公司挽留对方的诚意,从中寻找公司的不足。)
“你觉得你打算过去的那家公司哪些方面更吸引你呢?”(与自己的公司对照,找出相互间的差距。)
类似这样的问话,就能让员工谈更多离去的理由,同时也能了解真相,对症挽留。
4。多做自我检讨
员工出了问题通常并不是单方面的,所以每次管理者都要首先检查一下自己的管理方式是不是正确。你的管理风格应该表现出你对公司有明确的目标,并把这个目标告诉员工,承认他们的贡献,征求他们的意见,在必要时给他们自己作决定的权利,公平对待员工。
5。封锁离职消息
封锁消息对员工来说,可以为其日后改变主意、留在企业消除障碍心理障碍。否则,碍于脸面,就强化离职的决心,最后弄假成真。有些人递交辞呈后,管理者与之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沟通,解决了实际问题,他便会继续留下来为企业服务。但如果此事被传扬开来,当事人即使留下也会感觉尴尬,甚至引起他人的敌对情绪。另外,对企业来说,消息没有公开,就不会在员工中造成不利的影响,也能给挽留工作留下充分的回旋余地。
用“我们”两字拉近距离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厌烦的行为时说:“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随时随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的确如此。在人际交往中,“我”字讲得太多并过分强调,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这会在对方与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形成障碍,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而“我们”这个词却可以制造彼此间的共同意识,拉近双方的距离,对促进人际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经常听演讲的人,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演讲者说“我们是否应该这样”比“我这么想”更能使你觉得对方的距离接近。因为“我们”这个字眼,也就是要表现“你也参与其中”的意思,所以会令对方心中产生一种参与意识,按照心理学的说法,这种情形是“卷入效果”。
曾经有过一位心理学家,做了一项有名的实验,就是选编了三个小团体,并且分派三人饰演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的三位领导人,然后对这三个团体进行意识调查。
结果,民主型领导人所带领的这个团体,表现了最强烈的同伴意识。而其中最有趣的,就是这个团体中的成员大都使用“我们”一词来说话。
“我”和“我们”从字面来看只有一字之差,但在沟通过程中所达到的效果却截然不同,这主要在于听者的感受。“我们”表明说话的人很关注对方,站在双方共有的立场上看问题,把焦点放在对方,而不是时时以自我为中心。
在实际工作中,也许你会发现,那些成功的管理者,一般很少直接跟员工说“我怎么着怎么着”,都是说“我们怎么怎么样”。这样虽然有拉关系、套近乎的嫌疑,但是,这招很有效,可以拉近与员工之间的距离。
有个工厂的厂长,在上级领导人来工厂检查工作开座谈会的时候,他认认真真地汇报了工厂的宏伟规划和目前存在的困难。他说:“我今年的产值一定要超过x万元,我的利润‘定要达到x万元……但我的困难很多…我……我……我……”汇报时还有他的副手、中层骨干和工人在场。
汇报以后,上级领导人征求人家的意见,没有一个人作声。等了好大一会儿,一个工人没头没脑说了两句这样的话:“我们没意见。领导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干。”这使所有在场的人都感到十分尴尬。
这个工人之所以对厂长使用“领导”这个多年没有听到过的、刺耳的称呼,是因为厂长把工厂、大伙、集体都称为“我的”、“我”。对厂长这个常挂在嘴边的别扭的“我”字,工人们早已很反感。
可见,管理者一个劲地提到我如何如何,那么必然会引起员工的反感。如果改变一下,把“我”改为“我们”,就可以巧妙拉近双方距离,使对方更容易接受你和你的话。经常使用“大家”、“我们”等这类字眼,会使人感觉到大家均是同路人,是生命共同体。因此善用“我们”来制造彼此间的共同意识,对促进管理者的人际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一个刚走进管理岗位的年轻人接到客户投诉后向总经理汇报情况。他说:“你的分公司产品质量出现了问题,引起顾客投诉……”
总经理生气地打断他的话,皱着眉头质问道:“你刚才说什么?我的公司?”
年轻人没有明白,“是的,你的分公司……”他又将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
总经理恼怒地说:“你说我的分公司,那你是谁?你不是公司的一员?”
年轻人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误,马上纠正说:“对不起,我们分公司产品质量出了问题……”
管理者经常说“我”字,会拉开与员工之间的距离,使员工无法与你产生共鸣。如果改为“我们”就会缩短与对方之间的距离,使气氛和谐起来。因此,在说话时,管理者要尽量避开“我”字,而用“我们”开头。
说“我”跟“我们”的差别,其实就是让听者心里高兴与否。说“我们”,听者心里高兴,对自己有好处;说“我”,听者心里不高兴,对自己没什么好处。既然这样,管理者就应该多说“我们”少说“我”。
(1)少用“我”字,尽量省略主语
比如:“我对我们公司的员工做了一次调查统计,(我)发现有四成的员工对公司有不满情绪,(我认为)这些不满情绪来自于奖金的分配不公,(我建议)是不是可以……”
第一句用了“我”,便让主语十分明确,那么后面几句中的“我”不妨通通省去。如此一来,句子的意思表达丝毫不受影响,却能让语句显得很简洁,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同时还使得“我”字不至于太过突出。
(2)用平稳和缓的语调,以及自然谦和的表情动作
具体而言,提及“我”字时,不要读成重音,也不要拖长语音;目光不要咄咄逼人,表情不要眉飞色舞;神态不要洋洋得意,语气也不要过分渲染;要把表达重点放在事件的客观叙述上,而不要突出做这件事的“我”;更不要使听者感觉你高人一等,或者你是在吹嘘自己。
(3)用“我们”一词代替“我”
以复数的第一人称代替单数的第一人称,可以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的情感交流。
例如“我建议,今天下午……”可以改成“今天下午,我们……好吗?”
这样说话时应用“我们”开头的。
总之,少说“我”,多说“我们”,是管理者说话的一种技巧,利用人人爱说“我”,都爱以“我”为中心的心理,管理者很自然地多说“我们”、“咱们”、“大家”,必然能笼络下属的感情,让他们尽心尽力为你效力。